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聽到電話鈴聲就緊張,你有「電話恐懼癥」嗎?

2024-02-02情感

你聽到電話鈴聲會緊張嗎?

看到這個問題,有人可能會疑惑,接電話不是生活中最常規、最不起眼的小事嗎?可是,對於一些人而言,接打電話有一定的心理負擔。最近,「電話恐懼癥」在許多網友中引發共鳴。

一項七千多人參與的微博投票顯示,六千余人選擇了會對突如其來的電話鈴聲產生緊張感。雖然這一調查不一定具有普適性,參與者往往也是網上沖浪的年輕人,但仍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反映,有一定的人群曾經或正在有這樣的經歷:面臨著電話鈴聲傳遞的焦慮。

什麽是「電話恐懼癥」?大概可以總結為對撥打或接聽電話的恐懼和回避行為。尤其在高度數碼化的時代背景下,一部份人喜歡私事用社交軟件,公事用郵件、辦公App等,唯獨對接打電話有著恐懼和警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給自己貼上「電話恐懼癥」的標簽。

「電話恐懼癥」,恐懼的是什麽?網絡上不少人分享自己的恐懼原因,鈴聲一響,就開始了太多的腦補。有人嫌電話耽誤時間,有的則怕尷尬、怕沈默,有人怕加班、怕出事,還有人怕詐騙騷擾。本質上,令人恐懼的不是鈴聲,不是接打電話本身,而是對來電背後的人和事感到壓力。

有的人曾經在過往的通話中,有過不愉快的感受,所以才會在電話鈴響起時,產生了內耗情緒。鈴聲一響,接通的有可能是個「電話盲盒」,電話裏的內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對於一些電話「社恐」而言,文字聊天可以躲在螢幕背後思考,電話一接,時間和精力都要聚焦在通話本身上,對私人空間入侵感很強。有時候對話內容說得好像足夠多了,卻不如一個表情包更能表示清楚態度。

與面對面說話或影片交流不同,打電話看不到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缺乏非語言線索,人們無法從語言資訊之外得到更多對方的反饋,從而也就沒辦法準確判斷對方的意思。同時,打電話從社交節奏上顯得沒那麽柔和,即時且直接,缺少時間上和思維上的緩沖,無法呈現一個更「完美」的人設,還必須在語言上快速作出決策。因此,電話的這些特征強化了一部份人內心的不安全感。

在【倦怠社會】一書裏,德國哲學家韓炳哲這樣寫到:「如果缺少那種‘隔絕的本能’,那麽人類的生存便成為一種煩躁不安、過度活躍的反應和發泄活動。純粹的積極性只會擴充套件已存在之物,而要真正轉向他者,則需要否定性的停頓。」

預先對社交效果期待或失望,都有可能進入「電話恐懼癥」的困境。沒有人不渴望簡單而純粹的通話,正因為電話的不可預測性,有些人會感到無所適從。每個人的社交邊界深淺各異,也可以將對通話恐懼理解為對自我邊界明晰後的一種社交隔絕心理。聯想身邊,這種社交癥候貌似也更多聚集在年輕群體中。那些「玩不轉」社交軟件的老年人,撥起老友的號碼,接通第一句「最近還好嗎」,還是會被溫暖到。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在不同的交際場景中,其實任何狀態的出現都不足為奇。因此,關於「電話恐懼癥」的探討,不必賦予其過多的價值評判。我們剖析這一現象,去了解當代人社交的心理表征,也是對社交中的自我進行內尋。

從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算起,不可計數的資訊和情感穿梭於電波之中。今天,溝通的途徑足夠多元,有太多種方式去和一個人建立連線。無論媒介如何更新,聲音構築的對話橋梁依然堅韌。人們在一些時刻仍需要電話,需要通話時那一對一的專註溝通,需要那不經修飾、直截了當的情感抵達,更需要某個聽到會瞬間心安的聲音。

或許,聽到電話鈴聲時心裏想的是「啥事兒啊微信說唄」,而接通電話聽到對方的聲音與問候時,心裏的話就變成了「以為早已習慣‘有事兒說事兒’,沒想到接電話的感覺還挺好」。

來源:央視網綜合光明日報

爆料、維權通道:套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搜尋「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台;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