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電影【出走的決心】,根據蘇敏阿姨的親身經歷,在生活中不斷妥協,經歷無數痛苦後決定勇敢出走的故事。令無數婦女深感共鳴,大力呼籲要愛自己、要追求自我、要自由和獨立。
一石激起千層浪,身邊人莫名開始過起了不同於往常的精致生活。朋友圈裏曬新買的衣服、各種旅遊打卡自拍、把孩子甩給老公、裸辭、花光積蓄,總之要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為了對自己好一點。
當一個人拋下了為人父母的家庭責任,為人兒女的盡孝義務等一切應盡的付出,只身一人熱衷於每日的休閑娛樂,獲取美食、旅遊打卡、躺平追劇等等,美其名曰這叫「愛自己」,細品一下,這種「散漫式」的活法難度近乎為零,人人都可以。
類似於這樣的行為是否都屬於自私呢?
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愛自己」,拋下所有的責任,社會該如何正常運轉呢?愛自己與自私的界限在哪裏呢?當我們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品嘗昂貴的美食、花掉攢了許久的積蓄,甚至放棄維持生計的工作,是不是就過上了想要的生活了呢?當然不是的。 偶爾的奢侈不會提高生活標準,高質素的生活只能由點滴的積累,長期的付出,責任的維持而來。
有句話:沒苦,不必硬吃;但沒福,也不能硬享。
每一個人生來就肩負著各種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道德、工作職責、家庭美德,是法律要求應盡的義務。要想過上自由生活,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自由並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不想做什麽就可以不去做。 這種自由源自內心的充實、內核的穩定,有著明確的方向。在心理學中,屬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自我實作的需要。
愛自己與自私的區別就在於此。正如一份滿分100的試卷,60分及格。低於60分,則沒有達到法定要求,即自私;略高於60分,不違背法定要求,即愛自己;而極力追求滿分的,要求自己做到叫自律,而要求他人做到叫道德綁架。
其實做到60分已經很好了,允許有犯錯的空間。 而現實中總有混淆界限的,把自私和自愛混為一談,不做到盡善盡美就是自私。自愛存在於自私和自律的中間地帶。
愛自己是源於內心的豐盈,尊重自己的選擇不被他人所左右。 隨心所欲的熱愛,不計回報的付出努力,不求結果只享受過程,打心底地認可自己,相信為此忙碌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把握明確的方向,在長期的量變努力中換來質變的飛躍。
如何愛自己,也許根本沒有標準答案,那是一種心中持久的向往, 不用催促不用裹挾,用最輕松的方式一直做喜歡的事情。 看似散漫,實則充實!
做到愛自己並不是容易的事, 不是隨時滿足當下的需求,更不是放棄應負的責任,是無論何時何地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在瞬息萬變的今天,能保持初心很難,而為了目標持久地輸出努力更難。愛自己是一項永恒的事業,只有時刻保持前進的動力和清晰的方向,有夢想才不會迷失自我。
愛自己不要擺在朋友圈,要落在行動上,內心的充實不需要展現給別人看。也許努力過並沒有得到顯著的成果,但總會積累收獲,默默地沈澱中影響已蔚然成蔭,感染著正能量的傳遞,驅動身邊的群體成為有含金量的人。
做60分的自己,一直堅持著不退步,也挺好! 為夢想,去追逐、去受傷、去成長 。為滿足心理最高層次的需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