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大概很多人都不愛聽。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當人們覺得自己很悲催時,就會尋求金錢來獲得自我保護、並作為安全感的補償。其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錢上摳門和斤斤計較。
換句話說,當父母在並非有生存上的壓力時,認為這雙260的匡威貴的時候,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覺得這雙鞋子是真物理意義上的「貴」,而是心理意義上的「貴」。
前陣子,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聊起早上在小區菜場的 「奇事」。當時他在排隊結賬,前面的大爺跟收銀員小姑娘吵了起來,原因是小姑娘說共 7 塊錢,結果大爺拿手機掃碼支付,一看,收了 7.02 元,急了:
「剛剛不是說 7 塊嗎,怎麽多出來 2 分?」收銀員連忙解釋:
「不好意思,剛剛我以為您是付現金,付現金的話我們一般會抹掉零頭,所以沒說小數點。」大爺非常氣憤:
「你的工號是多少?叫你們經理出來,我要投訴你,亂收費。」小姑娘被嚇著了,好生解釋了幾回就是沒用。
朋友說,剛開始他覺得大爺也有理,畢竟錢的事還是需要精確的,但是大爺的態度越來越可怕,讓人不能理解。他開始罵起來,臉都快湊到收銀員姑娘臉上去了,感覺要把她吃了。
眼看耽誤了一大隊人結賬,小姑娘就用自己手機掃了 1 毛錢,並拿了一枚硬幣給大爺,這下大爺才滿意,拿著錢得意地走了。
朋友說完這個事,匪夷所思地說:
「你說就 2 分錢,至於嘛!」他還問:
「從心理學上看,是不是很多老年人會在錢上特別摳?」聽他講完,也想起自己身邊不少類似的故事。在我們的印象裏,好像長輩們更容易在錢上斤斤計較, 這真的是一種年齡差異嗎?究竟什麽情況下,人們會對錢更看重呢?
下面我們拋開對具體事件的是非判斷,單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人們對錢的態度。
01
人老了,真的會變摳門嗎?
可以說,在 「愛錢」 這個事上其實沒有年齡差異,哪個年紀的人都可能很在意錢,只是背後的心理原因不同。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年輕人更可能把金錢視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是個人價值的體現; 而老年人卻很少有這種想法,他們更多是把錢看為安全和健康的保障。 [1]
也就是說,不同年齡的人認為金錢的意義是有差異的。
關於這種年齡差異的解釋,最經典的是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她認為,當一個人覺得未來時間還有無限長時,會更看重一些長遠的目標,也包括金錢、知識等的投資。
但是對老年人來說,由於未來時間的有限性,他們更在意當下是否開心,更關心眼前的益處,害怕冒險。
同樣失了一筆錢,年輕人會覺得未來還長,損失也可能會在今後帶來收益;但對老年人來說,這影響到了當下的保障和安全感。
因此在錢的問題上,我們會發現老年人看重存款和確定的收益,年輕人卻更愛冒險和投資。 [2]
這或許就是我們之所以覺得老一輩更容易計較錢的原因。
說到存錢,我們會發現很多老年人特別細致,他們知道自己每個賬戶裏有多少錢,也會小心翼翼把每筆錢存好,定期檢查。
老年心理學家們認為, 儲蓄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控制感 。隨著年紀的增加,人們各方面的機能會衰退,老年時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不再像年輕人一樣可以去賺錢,會感覺到沒有控制感。
因此他們會透過節儉,存錢,在小錢上精打細算,來獲得一種控制感和安全感。
另外,認識的一位學老年心理學的朋友,還曾談過老年人在金錢上有一種慨慷和大方,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
這裏我們要提到一個心理學的概念, 沈沒成本效應 。
沈沒成本效應指的是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研究發現,年輕人更容易受沈沒成本的影響,哪怕知道電影不好看,我們也會選擇去看,因為不想白白花那 50 塊錢,覺得不看就虧了。
但老年人就不一樣了,在這種事情上他們大方得多,錢花就花了,可不要找罪受,他們更看重的是更好、更值的體驗。 [3]
所以說,老年人也並不是所有事上都會比年輕人計較。
在這個問題的最後,我們還不得不提一下 同輩效應 :有些我們觀察到的所謂 「年齡差異」 其實並不是真的年齡導致的,是時代因素導致。
在中國,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跟我們這一輩的生活條件差別太大了,他們經歷過貧困饑餓的日子,也可能因此對金錢的態度產生了影響,讓他們看起來更加精打細算,或者說所謂的 「摳門」。
我們這代人老了的時候,或許跟他們並不一樣,這就是同輩效應。
02
把錢看得很重時,恰恰是自己很悲催
下面我們來探討第二個問題,人什麽時候會把錢看得很重?
一項發表在心理學頂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JPSP) 的研究,發現了自我形象威脅對人們省錢行為的影響。[4]
自我形象威脅 ,就是指自己感到 「我很差、我很糟糕、我總是把事搞砸、我很沮喪……」
研究中,這種感受會被誘導產生。結果發現, 而當人們覺得自己很差勁時,會更不舍得花錢,更想處處省錢,並且這種意願跟你本身有沒有錢無關。
另一批香港的研究者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們發現低自尊、自我形象脆弱的人更容易出現 金錢不信任 和 金錢焦慮 。[5]
金錢不信任是指不敢輕易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三家,為一點小錢斤斤計較;還經常覺得買錯東西,花了冤枉錢;金錢焦慮是一談到錢就不安、經常害怕缺錢,擔心經濟上沒有保障。
這大概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摳門。
當人們覺得自己很悲催時,就會尋求金錢來獲得自我保護、並作為安全感的補償,因此表現為在錢上摳門和斤斤計較。
除了對自己的評價會影響我們對錢的態度,心理學家們還發現, 「怕死」 會讓一個人更愛錢 。
2013 年的【經濟心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波蘭的心理學家們做了四個非常有趣的實驗:[6]
研究一
參加實驗的人被分成兩批:實驗組和控制組。
實驗組(即死亡啟動組)的人需要填寫一個 「死亡恐懼問卷」,題目包括 「我非常害怕死亡」 、「我怕自己痛苦地死去」 等(只需要回答 「是」 或 「不是」),目的是啟用人們對死亡的想法。控制組的人填寫的是牙科焦慮問卷,包括一些跟牙疼有關的問題,同樣是回答「是」或「不是」。
最後兩組人需要評估一下日常用到的三種硬幣和三種紙幣的大小。
以 10 PLN (波蘭貨幣單位)的紙幣為例,每個人都會在電腦上看到 19 張不同的紙幣圖,從小到大依次排序,要求你選出:哪一個圖片尺寸才是 10 PLN 的實際大小?
結果發現,實驗組選出的紙幣和硬幣的尺寸,都顯著大於控制組。
也就是說,在怕死的時候,人們會把錢看得更大(真的是更大哦)。
研究二
還是把參與者分成死亡啟動組和控制組,這次他們要回答兩個問題:
(1) 你覺得自己每個月得掙多少錢,才能被認為是富有的?(2) 一個四口之家,每個月得賺多少錢,才能被認為是富有的?
結果發現,死亡啟動組的人對 「富有」 的標準更高了,他們需要賺更多的錢,才會覺得自己有錢。
有趣的是,這種影響只對於那些認為金錢有象征意義的人來說,才有用。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認為金錢是某種地位、個人價值的體現,那麽他才會在面臨死亡時,認為富有需要更多的錢。
而如果一個人認為金錢只是一種物質交換工具,那麽死亡啟動並不會改變他們對金錢的判斷。
研究三
兩組參與者需要想象一個場景:
你參加活動中了獎,原本你可以立即收到 400 元的獎金(立即付款),然而,這筆錢出了一些問題,不能按照原規定立馬發放,而是在之後的一個月裏分批發放。為此你將得到一筆錢,作為不能立即兌現的補償。你覺得這筆補償金應該有多少?結果同樣發現,死亡啟動組的人會想要獲得更高的補償。
研究四
最後這個研究更有趣了,參與者們被分成了3組:
實驗組1:拿到一筆真鈔實驗組2:拿到一筆假鈔
控制組:拿到一沓白紙
他們需要先數數自己手裏錢(或者白紙)的總數,然後做一份死亡恐懼問卷。結果發現,數真鈔的人,死亡恐懼值最低。
也就是說,錢能讓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更淡定,更有安全感。
透過這四個實驗,研究者們得出一個結論:
當你開始思考死亡、感到怕死時,會把錢的價值看得更重;而錢是個好東西,它會幫助人們緩解對死亡的恐懼。寫在最後
看了這麽多研究可以發現:無論是面對死亡,還是覺得自己很差勁,都是一種生活中的負面感受,而這些負面感受會讓我們更在意錢。
這或許也反映了 「錢」 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符號,失意之中,錢變得更加重要。
我們用刻板的眼光去判斷哪一類人更摳門,不如用發展的眼光,了解一下什麽時候我們會更看重錢。
人的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再摳門的人也有大方的時候;同樣地,錢也不是萬能的,再好用的它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希望我們都能在當下感到知足
世界和我愛著你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1] Furnham, A. (1984). Many sides of the coi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usag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5), 501-509.
[2] Mather, M. , Mazar, N. , Gorlick, M. A. , Lighthall, N. R. , & Ariely, D. . (2012). Risk preferences and aging: the "certainty effect" in older adults' decision mak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27(4).
[3] W?Ndi, B. D. B. , Strough, J. N. , & Parker, A. M. . (2014). Getting older isn’t all that bad: better decisions and coping when facing 「sunk costs」. Psychology & Aging, 29(3), 642-647.
[4] Steinhart, Y., & Jiang, Y. (2019). Securing the future: Threat to self-image spurs financial saving inten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4), 741.
[5] Ng, H. K. S. , Tam, K. P. , & Shu, T. M. . (2011). The money attitude of covert and overt narcissis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2), 160-165.
[6] Zaleskiewicz, T., Gasiorowska, A., Kesebir, P., Luszczynska, A., & Pyszczynski, T. (2013). Money and the fear of death: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as an existential anxiety buffe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6, 55-67.
心理0時差 | 時差大叔
更多專業的心理學文章和回答,請關註: 壹心理 - 知乎
感恩一路有你,如果喜歡,歡迎 點贊 收藏 評論 3連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