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處:微信公眾號
原連結:穿上他做的漢服,林誌玲美爆紐約,網友:頂配了
漢服,從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到習以為常的出街裝扮,不過才短短幾年時間。
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大小景區,你都不難看到一群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從頭到腳都精心裝扮著,談笑風生地從你身邊經過。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漢服復興運動 。
它既順應著文化自信的大潮,也少不了每一位漢服愛好者的努力。
鐘毅,就是其中一位。
這位80後小夥,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漢服的制作與推廣。
2017年5月,林誌玲身著一襲豆青色漢服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屏上。
溫婉典雅的東方氣質在財權喧囂的紐約街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仿佛內建一種讓人安靜下來的美的力量。
這件漢服,便是鐘毅為她量身設計,手工制作而成的。
這是東方美的一次驚艷登場,也是對鐘毅多年來死磕精神的肯定與褒獎。
為了做出最原汁原味的漢服,鐘毅舍棄了一切愛好紮進其中。
在他看來,自己不僅僅是在做一件衣服,而是在復原一件文物。
「他是一位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理想主義者」,鐘毅的妻子說。
01
一切死磕,源於熱愛與憤怒
日本有和服,南韓有韓服,歐美有西服,咱們各個民族也都有著各自的民族服裝。
在重大節日裏,人們都會穿上傳統的服裝,以示莊重。
唯獨漢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被遺忘的,若被問起漢服是什麽樣的,想必很多人都會一臉茫然。
2003年11月,電力工人王樂天首次穿上漢服走上鄭州街頭,隨即引來了國內外媒體的關註。
一個人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此舉卻引來了人們驚訝的圍觀,多麽嘲諷。
自那之後,陸續有年輕人穿著漢服出街,遭到的多是路人詫異的眼神,甚至有人說「這肯定是日本人,打小日本」。
這樣的事情,鐘毅也常常遇見。
當他穿著漢服在壽司店用餐時,生怕別人誤以為這是和服,會特意寫張紙條貼在衣服上: 「這不是和服,是漢服」。
第一去女朋友家拜見父母時,對方看到他的穿衣打扮楞了一下,雖然當面沒說什麽,但私下裏拉著女兒悄悄問道:「你帶回來的男朋友有點奇怪,怎麽穿成這樣,他是幹什麽的?」
不僅是大眾對漢服普遍缺乏認知,很多歷史劇也是亂穿一通:
「青銅器、花瓶的花紋都往衣服上貼,什麽東西都往女性的頭上插,亂到我覺得跟星際大戰有得一比了。」
如此草率的態度,一來是因為人們對漢服的認知足夠淺,二來,說明國人真的沒把漢服當回事,缺乏起碼的敬畏。
這些都讓鐘毅感到十分痛心,但真正讓他下決心自己做漢服的,是因為在家看了一部CCTV與KBS合拍的紀錄片【壬辰之役】。
中國,本被尊為「禮儀之邦,衣冠上國」。
其服飾文化影響著周邊很多國家,包括明代時期咱們的屬國北韓。
但時至今日,人家的韓服都被保護地很好,從質地到樣式都在不斷地繼承和創新,而咱們卻反過來被屬國吊打,實在叫人咽不下這口氣。
當年清人入關,削發易服,沿襲數千年的漢服傳統就此斷裂,鐘毅想從這斷裂處,將這一絲一線重新連線起來。
2005年,鐘毅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一頭紮進了漢服的研究中。
02
一絲一縷,都是對傳統的致敬
跟很多人一樣,鐘毅起初對於漢服的認知是比較模糊的。
照著印象中武俠片的模樣,他為自己做了第一套「漢服」,粗粗糙糙,缺乏美感。
歷史上的漢服不應該是這樣的吧?
抱著這樣的疑問,他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服追溯之旅。
他去圖書館尋找紡織類的書籍,在各種史料中收集明代服飾的資料和圖片。
在不斷的研究中他發現,服飾所承載的不只是實用性和美觀那麽簡單。
譬如典型意象,龍的花紋,明初時它的花紋粗糙,樣式單一;隨著國力逐漸強盛,到了明中期時,紋樣變得豐富多彩;明末時已十分奢華。
一絲一縷中,能捋出一個朝代發展的脈絡。
對於歷史的研究,也逐漸體現在他自制的漢服中,樣式、布料、做工、花紋...都逐漸講究起來。
為了能更好地推廣漢服,鐘毅曾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每天都穿著漢服出門,還跟誌同道合的幾個朋友組成了社團,假節日裏大家都穿著漢服去爬山。
他們希望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漢服的美。
但後來鐘毅發現,這種方式的收效甚微,一群人穿成這樣走上街,只會讓人覺得奇奇怪怪。
2007年,尚未畢業的鐘毅創辦了「明華堂」,他想用更專業,更沈澱的方式來做好漢服。
不同於其它銷售平台上的工業化量產,鐘毅堅持給到客戶的每一件漢服都是量身客製的。
漢服的制作,從手繪開始。
圖案來源於博物館和文史資料,手繪設計完成後,便開始電腦繪圖。
接下來的實操部份就十分考驗技術了,與西方追求立體的剪裁不同,漢服講究的是「平面剪」,這樣才會有寬衣博帶的美感。
縫制時,前後共8條金邊,來來回回要走24道線。
至於熨燙,更得講究功力,不同的面料,衣服的不同部位,操作的手法都不同。
正是因為如此,一件漢服往往要耗上幾個月的時間。
但這依然沒有嚇退漢服愛好者,在婚禮這樣特殊的日子裏,不少新人都會選擇穿一身客製的婚服作為正裝。
在「一梳白發齊眉,二梳白頭到老」的賀詞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對新人對未來的展望,還有一代又一代人對於傳統的延續。
03
漢服應當是活生生的
而不只是一件文物
從漢服菜鳥到業界名聲響當當的匠人,鐘毅這一路頗為不平坦。
未來也一樣,甚至困難更多,挑戰更難。
他曾為了一款「雲錦實地沙」的面料跟工廠硬磨,前後8次才打版成功,最後還被嘲笑布料復雜不實用。
這背後的每一次嘗試,都是高昂的成本。
更難的是漢服本身的發展瓶頸,它的樣式註定了其很難大眾化,流行也只是在小圈層裏進行。
一味的溯古難有出路,沿著歷史的脈絡往前走,才是必然。
在【了不起的匠人】裏,林誌玲在開場白中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停留在明代王朝的舊衣,而是沿襲傳統的時代正裝。」
無論它多麽華美,承載的意義多麽深刻,只有被人穿上的那一剎那,它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這才是活生生的漢服,而不是一件活在過去的文物。」
鐘毅知道,這是漢服復興道路中,最漫長也最艱難的那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