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淡水魚王」含有劇毒,曾經賣8000元一條,卻嚇退無數釣魚佬。
釣魚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戶外活動,因為投擲桿子後,釣上來的東西可能讓釣魚佬喜提銀手鐲。特別是釣到這種魚,長的和黃顙(sǎng)魚很像,腹部有小斑點,死一條就能把人送進牢裏吃皇糧,釣魚佬們要註意了。
這是什麽魚呢?它的俗名叫做「芝麻劍」。
斑鳠(hù)魚又稱芝麻劍,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類,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長江、珠江等水系中,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
斑鳠魚體型較長,側扁,頭較大,吻短而鈍,口大,下位,稍向上斜,上下頜具細齒,呈帶狀排列,眼小,位於頭頂上方。它的背鰭很長,體側有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青灰色斑紋和斑點,背鰭和臀鰭具淺色邊緣和暗色斑點。
這魚小的時候長的很像黃骨魚,很多近視眼的釣魚佬很容易中招,放進魚桶裏回家燉魚湯,無形中就闖了大禍。因為野生芝麻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喝了它的湯是要判刑的,喜歡在斑蠖分布區釣魚的老哥們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其實很多捕捉到斑鳠的人,第一時間不是去派出所自首,而是去醫院搶救,因為不了解的人抓了這種魚會被毒刺傷到,芝麻劍的毒性還不小。 其毒器由背鰭棘和胸鰭棘及外包皮膜中的毒腺組織構成。被刺後傷口有搏動和燙傷感,劇痛持續20分鐘左右。
這還不算嚴重的,過敏體質的人被芝麻劍紮了後,全身都會腫脹。如果不到醫院搶救,會導致淋巴腺腫大、全身麻木及傷口壞疽,也有可能會發生原發性休克。
斑鳠魚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喜居深水河灣或有水流回旋的靜水河段。它們屬於底層魚類,常常棲息在石底、石頭縫、水草叢中。在繁殖季節,雄性斑鳠魚會發出響亮的叫聲來吸引雌魚。
斑鱯屬於肉食性魚類,大魚通常以小魚小蝦為食,在魚苗階段斑鱯也會吃植物碎片和浮遊生物,屬於葷素不忌的魚類。
照理說這種魚數量應該很多,怎麽就成了國二了呢?關鍵在於它太好吃了。
斑鳠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中國南方地區,斑鳠魚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食材。它可以用來清蒸、紅燒、煲湯等多種烹飪方式,深受人們的喜愛。
目前在一些高檔飯店裏能看到這種魚,不過他們都是圈養繁殖的,和中華鱘一樣, 圈養繁殖的斑鱯是可以吃的,價格還挺貴,小的能賣到300元一斤,4斤以上的斑鱯價格就要上千了。 斑鱯體型最大的個體是在野外發現的,有1米長40多斤重。目前養這種魚的人還是太少了,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斑鱯養殖的難度非常大,這種魚很奇葩,別的魚都是雌魚和雄魚一同發情,但它並不,這就導致了受精困難,而且在產卵時斑鱯必須要有清澈的活水才行,放池塘裏養不能產生子二代。
由於斑鳠魚的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較高,斑鱯的魚頭富含膠原蛋白和各種微量元素,據說吃了之後能夠補腦,因此經常被人們捕撈。特別是絕戶網和藥魚,這兩個對於斑鱯族群數量的威脅最大。
斑鳠魚作為一種肉食性魚類,繁殖速度遠跟不上四大家魚,加上南方地區羅非魚、清道夫魚的入侵,斑鳠魚的族群數量岌岌可危,現在專家還沒有想出如何快速恢復斑鱯族群的辦法。 目前想要讓斑鳠魚產生更多的受精卵只能給雌魚打催情針,將雌魚和雄魚的排卵期重疊到一起,這樣能增加受精概率。
斑鱯魚野外族群減少還與它的食譜有關,這魚小時候葷素不忌,長大後有些挑食。水生物專家透過調查研究發現,斑鱯魚長大後喜歡吃甲殼類生物,常見的就是蝦米、小螃蟹之類的,甲殼類占斑鱯食譜比高達78%。 但是因為水質汙染,中國原生甲殼類水生生物的數量正在減少,這也導致了斑鱯魚野外族群數量的下降。
斑鱯魚進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的時間很晚,2021年12月份才被列入 ,很多漁民壓根不知道這芝麻劍也是保護動物。
就在今年2月份,貴州羅甸縣就審理了一個案件,犯案人是魚販子,他在市場上多次倒賣芝麻劍魚,最後被公安局逮捕。這位魚販子很詫異,販了這麽多年的芝麻劍,怎麽突然就違法了呢?最後這位魚販子被判處4個月拘役,並罰款數千元。
所以說,從事與捕撈狩獵有關的朋友,沒事常翻翻國家保護動物名錄,特別是新增的一些動物,更要重點關註,否則被警察找上門還不知道犯了什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