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魚情的變化規律就是越來越差,原因就是因為氣溫變得更低的緣故。民間的釣魚諺語有這樣是說法:立冬魚肥壯,釣好拎不動,可見初冬階段的魚情是不錯了。大雪魚察寒,向陽把家安,氣溫下降之後魚活動範圍就開始變小了。小寒魚萎靡,深處棲溫暖,到了全年氣溫最低的階段時,魚就有些沈睡不覺曉了。所以就存在這種初冬階段三五成群,寒冬階段成大群不愛動的現象,所以氣溫越低越要先找魚窩。
魚類有逐溫、逐氧、逐食的特性,我們經常會根據這三個特性來選擇合適的釣位。不過冬季氣溫低,水中是不會缺氧的,因為溶氧的高低雖然跟氣壓的高低有關,但是跟水溫自身的高低也有關系。而且低溫季節魚的活性不足,對溶氧的需求遠低於其他季節,所以說溶氧因素是完全不用考慮的。食物因素也很重要,因為鯽魚在冬季也是不冬眠的,那就會有較大的消耗,所以需要偶爾進食,並且體型越大越是需要進食。溫度自然更加重要了,直接影響了哪些地方可能有魚,在冬季魚類會逐高溫,哪裏水溫高哪裏就可能有魚。
所以說想要釣到大鯽魚,在冬釣需要考慮的兩大因素就是水溫和食物因素。水溫的的高低跟很多因素影響有關,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氣溫的高低,不過氣溫的高低是客觀條件,我們是找氣溫條件相同時,水溫更高的區域,這就涉及到水深、朝向、風向、水流、障礙物等等多個因素了。靜水比活水要暖和一些,除非活水的來源是溫泉,或者冬暖夏涼的寒冬。向陽的位置比光照不足的地方暖和,避風的位置比逆風、順風、側風的位置都暖和。有障礙物的地方比明水暖和,但是水深跟水溫的關系比較奇妙。氣溫不低淺水暖和,氣溫很低深水暖和。
所以從地形的角度來說,向陽避風的靜水位置,如果有暗草、蘆葦叢等障礙物,只要深淺合適必定會有魚窩,這是魚類逐溫的必然結果。而凡是有這些障礙物的位置,不但暖和而且適合鯽魚藏身,同時還會有不少水生昆蟲、小蝦等在這裏過冬,還是食物豐富的地方。冬季人穿棉襖,魚鉆草篙,首選水下有暗草的地方,枯枝爛葉是魚褥,暖和而且水深,食物也比較充足,是大鯽魚的理想藏身位置。其次就是蘆葦叢向陽的一面,深水而且水下環境復雜,暖和而且食物豐富,也是出大鯽魚絕佳地形。如果沒有這些比較明顯的障礙物區域,那就找找橋墩、樹樁等位置,也屬於鯽魚過冬的經典地形。
如果什麽都沒有,那就只能釣明水了。一定要註意冬釣選擇小水面才比較靠譜,不但鯽魚的密度大而且找魚窩的難度也相對低一些。試想一下,氣溫已經很低,魚會躲在在暖和的深水中,但是因為水面不大甚至比較窄的特點,長竿直接夠到了河中間,魚窩自然容易比大水面更容易尋找。沒什麽水草等障礙物的河流,一般就是避風尋死角了,沒草照樣可以釣。還有水底不平有魚巢,冬釣水底不平的位置應該是選擇淺水中的深水,要找水下的溝坑,深水不但暖和,躲在坑裏還能減少流水的沖刷。最後就是找向陽的灣子、河道拐彎的地方,水流平緩食物更充足一些。
總體來說,大鯽魚在冬季也不停口,所以想要釣大鯽魚,最好還是好水溫高、有一定食物來源的位置,障礙物區域通常遠遠好於明水區域。敬請關註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