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跳躍常見損傷和物理治療的運動員管理綜述

2024-01-16健身

前言:

「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奧林匹克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運動員運動生涯有長有短,有曇花一現,有出道即巔峰,有長時間保持競技狀態,那麽在這些運動員之中怎麽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在其中我們會發現長時間保持競技水平的運動員身後總是有著一群人,一個團隊,專業的運動員管理團隊包涵了專項教練、體能教練、營養教練、物理治療師和醫生等組成。他們透過對於飲食、體能、訓練、功能等方面的幹預,減少傷病的發生,提高運動水平。在這之中物理治療師在預防傷病、改善功能與提高運動表現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運動員保障團隊

本文在物理治療師管理遊泳運動員的角度闡述:

1、跳躍介紹

2、跳躍專案對於身體功能的需求

3、跳躍專案常見損傷

4、損傷常見原因

5、物理治療師如何提供幫助

01

跳躍介紹

跳躍是人體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許多運動總是發現有跳躍的參與,在一些運動員的選拔上更是把跳躍能力視為重要的選拔標準之一,例如短跑運動員挑選運動員時,立定跳遠是其中重要的專案之一。

在跳躍專案裏面分別有:立定跳遠(中考體育)、跳遠、三級跳遠、跳高、撐桿跳高。跳躍運動是人體運用自身能力或借助特定的器材,透過一定的運動形式,使身體騰躍最大的高度或遠度的運動專案。

,時長05:26

跳躍專案

02

跳躍對於身體功能的需求

名詞解釋:

靈活性:是指肌肉、關節和軟組織在不受限制、無痛的運動範圍內移動的能力。它涉及這些結構無限制地伸展、拉長和收縮的能力,從而實作平穩、高效的運動。

爆發力:定義為作用力乘以運動速度,即產生最大肌肉爆發力的能力。

速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內跑完特定距離的能力

力量:是施加力(以牛頓為單位)以克服阻力的能力。

敏捷性:是一種受力量、速度、平衡性、靈活性和肌肉協調能力影響的多因素的身體能力。

起跳角:水平面與軀幹運動方向的夾角。

θ為立定跳遠起跳角

立定跳遠:

立定跳遠分為預備姿勢、起跳騰空、落地緩沖。在每個時間段對於身體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運動員需要具備力量、速度和協調性的能力。

文獻資料:

在兩個膝蓋初始角度上,自由手臂運動的平均立定跳遠表現比限制手臂運動的表現高出+1.5倍。在自由和受限手臂運動中,膝關節初始屈曲 90° 的效能比膝關節初始屈曲 45° 的效能高出 1.2 倍。研究表明最佳的起跳角小於 45°。

跳遠

跳遠運動員專案分為四個階段:助跑階段、起跳階段、騰空階段、落地階段。在每個時間段對於身體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跳遠運動員需要具有速度、爆發力、力量和敏捷性的能力。

文獻研究:

對跳躍距離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速度。跳躍者在沖刺階段開始時保持靜止,重力是作用在他身上的唯一阻力,直到他或她決定開始移動,其中慣性定律在此時起作用。運動員必須保持高速才能達到進入更高跳躍的最佳速度(Kamnardsiria 等,2015)。

最佳的起跳角在45°以下,世界級跳遠運動員通常在21°,作用每個運動員都有不同的速度-角度關系,這取決於他們的體型、力量和跳躍技術。這意味著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特定的最佳起飛角度。世界級跳遠運動員的最佳起跳角度可能在 15° 到 27° 之間。

在跳遠中分為三種姿勢:a挺身式、b蹲踞式、c走步式

相關文獻:

跳遠成績與速度、敏捷性和體重有顯著的關系。在沖刺測試中保持良好的時間需要能夠產生足夠的力量來快速開始,並在沖刺早期達到最大速度。

三級跳

三級跳遠分為:助跑階段、跳躍階段、落地階段,三級跳遠運動員需要具備速度、爆發力、力量和靈活性的能力。

三級跳分為單腳跳、跨步跳、跳躍,對精英水平跳遠技術的研究告訴我們,優秀的三級跳遠運動員起跳角為:

  • 單腳跳:角度為15度至18度。

  • 跨步跳:起跳角度應在 13 – 15 度左右。

  • 跳躍:跳躍階段的起跳角度應高於跳躍和跨步階段的起跳角度在 20 度到 24 度之間。

  • 體能分配:

    三級跳遠需要在單腳跳、跨步跳、跳躍階段之間實作能量的最佳分配。在愛德華茲的跳遠世界紀錄中,18.29米被分為6.05米、5.22米和7.02米,因此分布分別約為33%、29%和38%。研究認為三級跳遠距離的適當分布如下:

  • 單腿跳35%

  • 跨步 30%

  • 跳躍 35%

  • 髖部位移對於成功的三級跳遠至關重要。高位移允許運動員以較低的軌跡行進。

    三級跳遠運動員在落地進行跳躍時會經歷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地面反作用力(15 至 20 倍體重 [BW]),因此運動員必須進行適當的調節以承受這些負荷。我們可以透過緩沖接觸、腳趾著地以及透過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屈曲來吸收力來很容易地減少這些地面反作用力,但是在實際中為追求更遠的距離,對於身體負荷的增加,著陸模式反而成為預防損傷的要點之一。

    跳高

    跳高的關鍵是以正確的速度接近橫桿,以良好的姿勢起跳,並在整個跳躍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姿勢和平衡。跳高分為助跑階段、起跳階段、過桿階段、落地階段這項運動需要速度、爆發力和敏捷性

    背越式跳高

    撐桿跳高

    參賽者沿著跑道沖刺,將一根桿子(通常由碳纖維或玻璃纖維制成)抵在位於底座中央的凹進金屬「盒子」後面的「停止板」上,越過 4.5 米長的單杠。他們力求在不將杠鈴撞到地上的情況下越過最大高度。撐桿跳高分為: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支撐擺體、後翻舉腿、推竿過桿,這項賽事需要速度、力量、敏捷性和體操技能。

    03

    跳躍常見損傷

    跳躍損傷占女性 田徑(T&F) 損傷的 16.8%,占男性 T&F 損傷的 19.3%。與所有其他女性 T&F 活動相比,女性跳躍損傷在足部/踝關節損傷中所占的比例明顯更高 (IPR = 1.51)。男子跳躍損傷中最常受到影響的身體部位與其他男子 T&F 活動沒有顯著差異

    跳躍常見損傷:

  • 腳踝扭傷

  • 跳躍膝(髕腱病)

  • 足底筋膜炎

  • 應力性骨折

  • 跟腱病

  • 肌肉拉傷(腘繩肌、腹股溝和背部)

  • 脊柱骨折

  • 腳踝扭傷

    踝關節外側扭傷——當踝關節的韌帶復合體因強迫跖屈或內翻運動而撕裂或受壓時。

    這種損傷是由於踝關節突然或過度運動迫使其超出正常運動範圍而引起的。這在跳躍和落地運動模式中很常見。這可能會導致受影響的腳踝壓痛、腫脹、瘀傷、活動範圍受限和不穩定。

    嚴重受損的患者會導致腳踝骨折,這種損傷的特點是劇烈疼痛、腫脹和行走困難。

    跳躍膝(髕腱病)

    這種傷害是由於著陸、跳躍時的巨大力量和恢復不足而累積的壓力造成的,導致疼痛、腫脹和移動膝蓋困難。這在三級跳遠、跳遠運動員中很常見。

    足底筋膜炎

    重復的跳躍活動會對足底筋膜造成壓力,可能會導致這種常見的過度使用損傷。足底筋膜是連線腳跟和腳趾的厚組織帶,會導致腳跟或足弓疼痛。

    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的特點是疼痛隨著活動而加劇,並且可能是由於腳和腿的骨骼受到重復的壓力而發生的。訓練強度或跳躍技術的變化可能會導致這種類別的傷害。常見於脛骨應力症候群(脛骨夾板)、足骨應力性骨折。

    脛骨應力症候群(脛骨夾板)

    相關文獻:

    運動員承重腳承受來自於地面的反作用力約是其自身重量的16倍,這種強大的力量顯然是造成足部損傷的重要因素。此外,運動員的姿勢和技巧也會對足部受傷的概率產生影響。

    跟腱病

    高強度的跳躍活動會導致跟腱疼痛和僵硬,跟腱將小腿肌肉連線到跟骨。它通常是由於過度使用或不正確的技術造成的。

    肌肉拉傷

    腘繩肌拉傷

    過度拉伸或撕裂肌肉組織時,就會發生拉傷,在跳躍助跑時最有可能發生急性拉傷。重復運動可能會導致輕度拉傷。當你快速改變方向時,它們也會發生。在寒冷的天氣裏你更有可能拉傷肌肉。癥狀是突然疼痛,隨後受影響區域的活動範圍立即受到限制。在嚴重的情況下,會看到瘀傷和腫脹。

    著陸模式的不良會導致腹股溝和腰部受傷,下背部受傷。在三級跳中很常見,因為在每個階段著陸的沖擊吸收不足。

    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在撐桿跳運動員中很常見,通常是由於著陸技術不佳造成的。脊柱骨折會導致永久性活動問題和背痛。

    相關文獻

    60% 的傷害發生在下肢,21% 發生在上肢,18% 發生在背部。沒有頭部或頸部受傷的報道。最常見的損傷是肌肉拉傷(39.2%)或過度使用類別(25.5%)。30%(包括 83%)的腰部損傷發生在跳馬的起跳階段。三分之一的腰椎損傷是椎弓峽部裂,其中 75% 是在賽季結束時發生的。受傷機率為 2.7(95% CI,1.1-7。

    一項對於撐桿跳的前瞻性研究,來自15所大學的 135 名撐桿跳運動員參加了這項研究。在 8823 次運動中報告了 70 起傷害事件。每 1000 名運動員中有 7.9 人受傷。腰部是最常見的損傷部位(16.7%),其次是腿筋和小腿(各 13.9%)。

    04

    損傷常見原因

    在體育運動中的大多數損傷都可以歸類為過度使用損傷 (OI),其定義為由於組織恢復和適應休息不足而導致肌肉骨骼系統重復、低於最大負荷而造成的損傷。

    常見原因:

    訓練強度、場地、鞋類或技術的變化是跳躍受傷的常見原因。

    相關因素

  • 技術動作:著陸模式、熱身活動等

  • 性別:總體而言,女性 T&F 運動員的受傷風險比男性運動員高 18%,這在針對大學和高中 T&F 運動員的其他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發現。21 , 22與男性相比,女性的 TL 受傷率高出 22%,並且從受傷中恢復和重返運動所需的時間要長 41%。

  • 年齡與訓練時間:過度訓練,要麽訓練得太頻繁、太頻繁,要麽訓練時間太長。

  • 鞋類:沒有穿戴足夠支撐的鞋子

  • 場地:場地堅硬導致緩沖不足等

  • 05

    物理治療師如何提供幫

    物理治療師運動員管理範疇

    透過物理體格檢查(FMP-PE)采用物理治療標準化專案:

    SPTA-S.S.S運動理療

    運動門診

  • 動作影片分析

  • 運動療法

  • SPTA-S.S.S運動理療:

    透過SPTA-S.S.S認證的執業物理治療師來執行高標準的S2技術(詢證按摩-拉伸-關節松動-啟用),幫助S3(運動人群),達到最佳化運動功能,並恢復和重建機體能力的目的。

    運動門診:

  • 動作影片分析

  • ,時長00:11

    透過動作影片觀察運動員在動態下的姿勢,基於高水平運動員研究,對比相對理想的跳躍模式,尋求可能會導致損傷的因素,並提供解決方案。

  • 運動療法

  • 在跳躍運動員中我們更多的強調穩定腰椎骨盆的運動、強調平衡與動作控制的運動、促進平衡與功能性的動作訓練。

    我們是物理治療師,我們拒絕標準化「食譜」式的治療,每個患者情況都是不同的,對於康復的反應也是不同的,每位患者都是獨立的個體,任何康復計劃都應該以患者目標為中心。物理治療師是運動專家,我們會根據您的身體情況個人化客製診療方案。

    文獻資料(向上滑動閱覽)

    1、Rebella G. A prospective study of injury patterns in collegiate pole vaulters. Am J Sports Med. 2015 Apr;43(4):808-15. doi: 10.1177/0363546514564542. Epub 2015 Jan 16. PMID: 25596615.

    2、Enoki S, Nagao M, Ishimatsu S, Shimizu T, Kuramochi R. Injuries in Collegiate Track and Field Jumping: A 2-Year 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Study. Orthop J Sports Med. 2021 Jan 25;9(1):2325967120973397. doi: 10.1177/2325967120973397. PMID: 33553444; PMCID: PMC7841680.

    3、https://www.elite-athletic-performance.com/triple-jump.html

    4、Hopkins C, Williams J, Rauh MJ, Zhang L. Epidemiology of NCAA Track and Field Injuries From 2010 to 2014. Orthop J Sports Med. 2022 Jan 26;10(1):23259671211068079. doi: 10.1177/23259671211068079. PMID: 35111863; PMCID: PMC8801656.

    4、https://www.brianmac.co.uk/longjump/index.htm

    5、https://peachyessay.com/sample-essay/biomechanical-analysis-long-jump/

    6、TY - JOUR

    AU - Kamnardsiri, Teerawat

    AU - Janchaia, W.

    AU - Khuwuthyakorn, Pattaraporn

    AU - Suwansrikham, Parinya

    AU - Klaphajoneb, J.

    AU - Suriyachanc, P.

    PY - 2015/11/01

    SP - 182

    EP - 193

    T1 - Knowledge-Based System Framework for Training Long Jump Athletes Using Action Recognition

    VL - 6

    DO - 10.12720/jait.6.4.182-193

    JO - Journal of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 -

    向作者咨詢

    公眾號|PT 黃魯

    自媒體|物理治療師黃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