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唐代茶器及其組合研究

2023-12-10美食

引言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繁榮時期,備茶和飲茶的程式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可分為采茶、烘焙、碾茶、貯茶、煮茶、品(飲)茶等環節,備茶和飲茶器具也從飲食器皿中分離出來,成為專用茶器。經研究發現,多數茶器在不同的制茶 工序中為成組使用或出現,因而,本文主要根據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並結合陸羽【茶經】的記載、唐代涉茶繪畫,推測唐代茶器在不同工序中對應的茶器組合。

考古出土的唐代茶器及組合

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一部較為全面的茶文化專著,介紹了唐代盛行的煮茶法:要先將采摘 回的茶葉制成茶餅,烘烤幹後碾碎,放入羅中過篩,然後放入盒中保存。煮茶時,待水沸騰後,用則取出適量茶末,放入釜中,用竹莢第攪拌,再放入適量鹽,用瓢舀出茶湯至茶碗或茶盞內,即可 品茶。品茶結束後,對茶器進行清潔及貯藏。根據 陸羽在【茶經】上卷的茶之具和中卷的茶之器中 所提到的茶器用途,本文認為可概括為七道工序,分別為制作茶餅、烘烤茶餅、碾碎茶 餅、貯藏茶末、烹煮茶末、品茶,清潔及貯藏茶器。結合前人對考古出土的唐代茶器的分類,根據茶 器的用途,本文將茶器分為焙茶、碾茶、貯茶、煮 茶、飲茶、茶滓六類。

焙茶器

這類器物主要用於烘烤茶餅,使其香味不易散失,得以長久保存。唐人將做好的茶餅放入籠中,把籠子放在支架上,下置炭火,用箸子夾住茶 餅放在火上烘烤,從而烤幹茶葉,除潮,使其利於長期存放。常見考古出土的焙茶器組合為:鏤空籠子+箸子+(支架)。

例如, 根據洛陽市伊川縣鴉嶺鄉晚唐齊國太夫人墓中出土的墓誌可知,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正處在唐代茶文化興盛的時代。墓中出土了鎏金鏤 空銀籠子、鶴首銀支架和銀箸,梁子認為出土的架、籠、著是用來炙烤茶餅的。其原理是架上置籠或直接置茶餅,下置炭火,用著夾烤茶餅,籠既可視為貯茶器又可視為炙茶器。但是考慮到貯茶器一般是盒,可密封保存茶葉;而該墓中出土的籠子是鏤空的,不具備密封的條件,故本文認為籠應視為焙茶器。

再如,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系鏈銀火箸皆可能是焙茶器,雖無明確的文獻記載其為焙茶器,但是對比晚唐齊國太夫人墓中出土的架、籠、著,可推測出其功能大致相同。

傅樹勤認為【茶經】初稿成於760年底或761年初,現在見到的【茶經】是774年修訂過的本子。而伊川唐齊國太夫人墓按誌文其生於公元763年, 卒於824年,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制成於鹹通九年到十二年(868—871年),由此可見,【茶經】成書於中唐時期,而兩地出土的茶器屬於晚唐時期,故【茶 經】沒有記載。

碾茶器

這類器物主要用於將烘烤後的茶餅碾碎。先用茶碾子把茶餅碾成茶末,再用茶羅子給茶末過篩。常見考古出土的碾茶器組合為:唐代早期流行:碾槽+碾輪+(茶羅)唐代中晚期流行:擂缽+研磨棒(杵)依據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監送真身使隨 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 石碑記 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七事」指的是茶碾子三事(包括茶槽子、碢軸、轄板)、茶羅子三事(包括茶羅、羅網即「羅末」、抽屜即「羅合」),長柄銀勺(即「匙子」)

擂缽出現在盛唐晚期,中晚唐時期普遍套用。與茶碾相比,擂缽的研磨速度更快,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使得研茶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到唐代後期,擂缽作為一種新型碾茶器取代碾成了主流研茶器。銅川黃堡窯出土了茶葉末釉瓷茶碾槽、黑釉茶碾輪、黑釉瓷擂缽、茶葉末釉瓷杵、黑釉瓷杵、素燒瓷杵。其中,碾槽和碾輪相搭配碾茶,擂缽和瓷杵相搭配碾茶。

貯茶器

這類器物主要用於貯藏碾磨後的茶末或吃 茶用的鹽等調味料。常見考古出土的貯茶器組合 為:盒/鹽台+則。例如銅川黃堡窯出土的白釉瓷盒、黑釉蝴蝶紋瓷盒,都起到了貯藏茶末的作用。盒是 多用途的器物,既可作茶具,也可裝香料、藥材、首飾等作茶具時一般用於裝茶末,也可裝吃茶用的鹽等佐料。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鎏金銀龜盒被部份學者認為是貯茶器,但毛小東先生從鎏金銀龜盒的不完全封閉性、內部中空及內部熏香殘留物推斷其為香爐,而非茶具。本文認為,鎏金銀龜盒為香爐的證據似乎更充分些。

煮茶器

這類器物主要用於烹煮碾羅好的茶末。考古出土常見的煮茶器有:釜、鍋、鐺、銚、罐、鼎、匙。 例如在唐齊國太夫人墓中出土的提梁銀罐、提梁帶蓋銀鍋和長柄單流帶蓋銀鐺,均為釜類的煮茶器。【茶經】中沒有對這三類器物的記載,但它們所起作用和釜是相同的,所以它們可能是釜的變體。

煮茶法興盛於初、盛唐時期,晚唐以後逐漸 消失。在盛唐晚期,點茶法興起,在中唐以後開始流行,成為五代、宋主要的茶道形式。其是將茶末置於茶盞中,然後用滾水沖點。在魏晉南北朝至唐初,執壺是一種飲酒器,而隨著點茶法 的興起,它便成為點茶的標誌性器具,亦稱為點茶瓶。揚之水認為長流者為 點茶瓶,短流者為煎茶瓶。例如,在河北宣化遼代下八裏張匡正墓和張文藻墓的 壁畫中可見煎茶瓶放置於一個下有蓮花托座的風爐之上,而同時代的宣化下八裏張世古墓壁畫中有一件長流的用作點茶的湯瓶。

執壺於中唐以後腹加深,容水量增大,流逐漸加長,以增強沖點茶沫時水的沖擊力。【唐代黃 堡窯址】報告將執壺分為高腹器和矮腹器。到晚 唐,執壺器型變化式樣更為復雜,基本上有高頸 瘦腹,矮頸瓜體,高頸瓜體三大類。銅川黃堡窯出土有黑釉瓷執壺、青釉瓜體形瓷執 壺等,其均為短流,故推測其用於煮茶,為煎茶瓶。

品茶器

這類器物主要用於盛放煮好的茶水。考古出土常見的品茶器及組合為: 1.茶碗 2.茶托+茶盞。茶碗為圓口、斜直壁,酒碗則四出花口、腹壁 及近口沿處有弧曲。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 及茶托 【衣物賬】 中稱為「琉璃茶碗拓子」),應為與執壺配合使用的品茶器。對於地宮中出土的調達子,有的學者認為其屬於飲茶器[,但由於其台面凸起,器面中心有凹槽呈橢圓形,器口、器腔為雙層棱台,可放置香料點燃,凹槽內及台面見煙炱遺痕。所以其不應屬於飲茶器,而是屬於香器

銅川黃堡窯出土的品茶器有黑釉瓷茶托及 茶盞、白釉瓷碗、素胎黑花瓷碗等,茶托有「碗形托」和「盤形托」之分。「碗形托」出現於盛唐,「盤形托」出現於中唐,盛行於晚唐至宋初。茶托主要有兩種功能,一是防止燙手,二是穩定杯具。帶托的茶碗一般皆用於點茶,故 此類茶盞當能耐沸水的沖註。

茶滓器

這類器物可用於盛放茶渣。常見考古出土器物為渣鬥,報告多稱作唾盂或唾壺。例如偃師杏園M1819出土的瓷唾壺、西安西郊棗園唐墓M18所出的瓷唾盂,目前未見與其同出的同工序的茶器組合。

唐畫反映的唐代茶器

唐代時期,風俗畫較為興盛,其中就有一些 反映唐代煮茶場景的畫面。例如【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所作,該圖部份體現了唐代煮茶的情景。風爐上放置一長柄釜(即茶銚),左側男子坐在風爐前,手執竹莢第,欲攪拌茶湯;右側男子躬著身子,雙手端著茶托和茶盞,等待釜中的茶煮好。風爐右側的竹幾上放置著碾輪、 帶托盞和貯茶的盒。由此可見,圖中碾輪為碾茶類器物,盒為貯茶 類器物,風爐、茶銚、竹莢第為煮茶類器物,茶托、茶盞為品茶類器物。

【唐人宮樂圖】真實地反映了晚唐宮女們飲茶、奏樂的場景。從圖中我們 可以看到宮女們圍坐在長桌旁,長桌的中部擺放著一個盆,一宮女正用長勺向茶碗裏舀茶。此圖雖無點茶的標誌性器物——執壺,但其反映的應 是唐宮在盆中點茶的情況。出現此種畫面大約有 兩種可能:一是人多,用執壺一一點茶不太方便,而盆中點茶不僅易於熱量的消散,免受燙傷之苦。且一瓶之水加上適量茶末也可以滿足十余人的品嘗。二是在盆中點茶與碗中點茶原理一致,並不改變茶湯的色澤及味道。

結語

透過對唐代茶器及其組合進行分類研究,可以看到唐代從制茶到品茶工序之復雜,茶具器物之繁多,大多數茶器有較為明顯的專用功能,少 數茶器屬於多功能器物,例如盒、渣鬥等。同時感受到唐人的品茶意境不斷提升,使中國茶文化得到了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偃師杏園唐墓】

【茶經·續茶經】

【西安西郊棗園唐墓清理簡報】

【晚唐金銀酒器的名稱與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