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河西走廊的別樣饋贈——記甘肅美食

2024-04-24美食

甘肅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裏深厚的黃土孕育出了很多美味,可口的牛肉面、滑爽的釀皮、香辣的涼粉等等,濃郁的西北風味混搭著回族、藏族等民族飲食極具辨識度的特色風味,令無數食客對甘肅美食「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筷頭,又上心頭」。

蘭州清湯牛肉面

蘭州清湯牛肉面在蘭州本地俗稱「牛肉拉面」,出了甘肅則以「蘭州拉面」之名風靡全國,成了蘭州最為馳名天下的風味小吃。牛肉拉面經濟實惠,好吃管飽,被當地人譽為「蘭州的麥當勞」,年輕人亦親切地稱之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蘭州牛肉面創始於光緒年間,系回族老人馬保子首創。

據史料記載,蘭州牛肉拉面由陳維精始創於清嘉慶年間。現在廣為流傳的「熱鍋子面」則由回族老人馬保子始創於1915年。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他在家裏制成了熱鍋牛肉面,肩挑著在城裏沿街叫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面,香味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面。馬保子將牛肉面經營到1925年,傳藝於其子馬傑三,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面,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贊譽。

牛肉面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蘭州牛肉面有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面條黃亮)五大特點。面條根據粗細可分為大寬、寬、細、二細、毛細、韭葉子等種類。面條用手工現場拉成,一碗面不到兩分鐘即可做好,再澆上調好的牛肉面湯、白蘿蔔片,調上紅紅的辣椒油、碧綠的蒜苗、香菜,食之令人叫絕。

烤全羊

烤全羊本來是新疆或者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風味食品,發展到清代吃法已經相當講究,據說當時各地蒙古族王府幾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賓。隨著交通的發展、各地飲食文化的交流,烤全羊在蘭州也成了當地人的心頭好,並且發展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

蘭州烤全羊選用約15斤重的當年羔羊,用60℃溫開水澆洗,刮凈羊毛,再投入80℃水中燙凈。其外皮擦以白醬油,腹腔內抹花椒、胡椒水,然後用鐵叉撐開腹腔,掛爐內燒烤,約一小時後,羊肉成金黃色即可。

此地另有一沿用古法烤燉全羊的烹飪之法。取出羔羊內臟,腹內裝紅棗,外裹草簾,再塗濕粘土炙烤,粘土變幹後去殼、洗凈、再糊以米粉稠糊,油炸後切片配料,入鍋燉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醬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黃,酥脆可口。

靜寧燒雞

靜寧燒雞亦稱靜寧鹵雞,是甘肅省靜寧縣一帶的特色傳統名菜。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陜、寧等地,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食客贊之「聞香千裏外,味從雞肉來」。

靜寧燒雞的烹製秘訣是配料講究、鹵湯陳老、加工精細、火候適宜。其配料有胡椒、丁香、桂皮、陳皮、大姜、花椒、草果、白芷、茴香和少量酒、蔥、味精等。鹵湯最短的也有五年之久,而且每2—3天,就得按照需要增添佐料。燒制時一般用文火慢燉,使鹵湯達到似開非開的程度。同時,根據雞的大小、肥瘦、雌雄來決定火勢變化的振幅和成熟的時間。一般來說,當年的小雞鹵1—2小時;二年的中等雞鹵2小時左右;三年以上的老雞鹵3小時以上。這樣烹製的燒雞,佐料能浸入雞肉內,每逢雞熟,鍋蓋乍啟,濃香撲鼻,沁入肺腑。

靜寧燒雞的名家是「燒雞大王」陸四海父子和回族名師沙金貴。他們博采河南「道口燒雞」和安徽「符離集燒雞」之長,使靜寧燒雞融合了獨創性的個人風格。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在敦煌流行著一句關於吃的俏皮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可見此地人民對於驢肉的贊譽。驢肉味道鮮美,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肉類。中醫認為,驢肉性味甘涼,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功效。從營養學和食品學的角度看,驢肉確實比牛肉、豬肉口感好、營養高。

驢肉黃面以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帶湯汁的臊子澆在敦煌特色的黃面上,幹拌食之。香菇汁帶著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豆腐切成小塊,有點硬度,使之更具嚼勁。

敦煌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香味溢口。制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下鍋煮熟的黃面絲色黃晶亮,可趁熱拌菜食之。吃起來開胃解膩,清熱解煩,令人食欲大增。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

釀皮子

是一種用面粉做的涼食佳品,在甘肅各地均有,而以蘭州所產最佳。其特點是色澤橙黃而透明,吃起來柔軟又有韌勁,味美爽口,經濟實惠,既有菜又有飯,同時又是一種「快餐」,受到群眾的喜愛。

制作釀皮子時,先以優質的面粉和成面團,陸續加水並加入少許的鹽、堿,不斷地用手揉洗;再將洗出的面漿倒入專門的「釀籮」裏推均勻,上籠蒸3至4分鐘後,取出即可。吃時切成條狀,拌之以芥茉、蒜泥、芝麻醬、辣子油、醋、醬等佐料,五味俱全。

搓魚子

搓魚子是甘肅張掖特有的面食小吃。「搓魚子」因其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其做法是將鹽水和成的面團,搟成0.5厘米厚的面張子,切成四楞面條,左手拿面條,右手在面板上將面條子分段搓成一寸長的、兩頭尖的面魚。

搓魚子原料主要是面粉,有小麥面、青稞面、蕎麥面等,可以分別來和面搓,也可以將兩三種面粉混合在一起,搓出各種風味的面魚。搓魚子的吃法很多,可以湯吃,也可以幹食。湯吃時調入家常用調料和韭菜、白菜、香菜等綠菜即可食用。幹食時則可拌入綠菜,調上香醋、油辣子、芥末、蒜泥、蔥韭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拌以鄉下特有的油菜、黃花子、曲曲菜等家常菜,則味道更佳。

天水雜燴

天水被譽為「隴上小江南」。報人範長江先生在【中國西北角】寫道:「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於江浙人說到蘇杭一樣,認為是風景優美,物產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天水雜燴便是隴上江南人家最愛的小吃之一。

天水雜燴究竟是什麽?簡言之,這就是一道湯拌的肉夾餅。把雞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將五花肉糜均勻攤平至蛋餅上,用鍋蒸熟,再把切好的蛋餅上放入肉丸,一層肉一層餅壓實切條便做成了夾板肉。

雜燴以夾板肉為主料,配以響皮條、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葷素混合,入口鮮美細滑,令人食之難忘。

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的特色早餐小吃之一。

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加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稀粥,將少許面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加適量碘鹽後兌入,最後熗清油、蔥花、花椒粉即成。其特點是味鹹色黃,入口綿細香甜。

剛炸好的油饊子金黃酥脆,油香面香融為一體,將剛出鍋的油撒子掰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湯中,喜甜的可以再加些白糖,甜滋滋的,留味綿綿。

甜麥子

甜麥子又叫甜醅,是臨夏州地區傳統風味小吃,以原糧為主料,經過加工釀造而成,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

甜麥子的釀制方法是將小麥或青稞或小燕麥用水浸透皮,在碾盤或石礁窩中舂去麩皮,煮熟晾涼,加入甜曲拌勻,裝草囤或缸內建熱處發酵釀造二三日至有酒香。

甜麥子甘甜如飴,酒香醇厚,而微有酒釀的酸意,一碗入口,消暑止渴,疲勞頓失,倍覺清爽。食時加少量水和白糖,味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