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才知道,「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這麽理解?看完漲知識了

2024-01-08美食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受益於古人的智慧與經驗,也就是這些智慧的結晶,累積的經驗讓我們少走彎路,為我們指引著方向,而日常生活中聽到的那些諺言俗語無不透露著古人的智慧與經驗,言簡意賅,下面就看看題目這句俗語。

「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屬於想表達的是怎樣的做菜技巧?

這句話我覺得有不合理之處,關鍵在這個「不」字,有點肯定的意思, 魚不蒜 要看魚的烹飪方法, 牛不韭 有常識的人可以理解, 肉不姜 卻倍受爭議。我覺得另一種說法更好「 魚不宜蒜,牛不與韭,肉不離姜 」,這種說法比較讓人接受,有建議的意思,更貼近生活。

怎麽理解這句話?

這句俗語體現了人們在飲食中的經驗和智慧,而在飲食方面與之相似的諺言俗語也挺多,比如有:

食不言,寢不語。——出自孔丘【論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鹹。

——出自宋蒲虔貫【養生要錄】

五谷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

——出自萬全【養生四要】

這些俗語都言簡意賅,細想都有一定道理,可能有些不適用於現在,甚至看起來無法理解,但是不可否認它也是經驗之談,不能拿現在而用,卻能做為借鑒和指導的方向。

「魚不宜蒜,牛不與韭,肉不離姜」什麽意思?想表達怎樣的做菜技巧?

1.魚不宜蒜, 透過字面理解是做魚時不適宜放蒜。不適宜的原因就是認為魚是鮮味,而蒜辛辣而味大,熟後蒜香濃郁,如果與魚一起燒制,聞不到魚的鮮味只有蒜濃郁的香味,影響了主料原本的味道,所以認為不宜放蒜。

我認為 魚不宜蒜 魚不蒜 的說法更適合,因為魚不是不能放蒜,而是有時不宜放蒜,比如清蒸魚,燉魚湯時就不適宜放蒜,而紅燒,燜,焗等烹飪方式時就可以放蒜,不但能增加香味,還能起到壓制腥味的作用。

2.牛不與韭, 這句話是根據食物相生相克的科學依據而來,韭菜也稱壯陽草,性熱生火,牛肉甘溫,補氣助火,兩者如一起食用會助熱生火,讓火氣旺盛,引起腫痛,口腔炎癥,重者會腹部疼痛。

當然以前沒有科學研究,人們只能憑借日常生活中經驗總結而來,在這裏我們不得不對前人要表示佩服和尊敬。

3.肉不離姜, 生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法廣泛,不但做菜時常用到,而且還可以泡水,做糖姜片,都是對人很有益處的,因為生姜做菜能解腥去膩,食之增進食欲,活血驅寒溫肺止咳等功效。

肉不離姜 肉不姜 是兩個相反意思,先說為什麽有 肉不姜 這種說法,這裏肉一般指豬肉,其特性肉熟時肉香味鮮,而生姜性微溫,辛辣味重,與豬肉一起生姜會影響肉的鮮味口感。這種說法在現在肯定很多人反對,要知道豬肉熟之前腥臭味重,而且很油膩,不用生姜怎麽能去除,不排除豬肉品種不同的因素,以前豬是家養吃五谷雜糧,生長時間長,現在基本是吃飼料速成。

肉不離姜 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做肉必備,不管是燉湯還是燒制,只要做肉都會加生姜,因為不僅生姜有營養價值,而且還是解腥去膩的重要配料。

題外之言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需食物來維持生命,食物也是人類生存之本。從最初食物匱乏時只要求能填飽肚子,到後來食物過盛時要求食物色香味俱全,到現在食物豐富不僅要求食物色香味,還要滋補養。

人類在進步,飲食文明也在提升,根據食物的種類,摸清其內容,認識其好壞,隨其優缺點,配以不同食材來相輔相成,不斷在嘗試,摸索,創新中積累經驗。也有人因此而成名封「神」, 比如被奉為「廚神」,廚師之祖的彭祖、伊尹,易牙,對美食做出了很大貢獻。彭祖的「雉羹之道」,開創人體養生學,伊尹的「烹調理論」;提出三群之蟲,水居者味腥,肉攫(jue四聲)者味臊,草食者味膻,五味三材,五味為鹹、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易牙的「調和調味」,第一個運用調和之事操作烹飪的廚師,擅長調味做菜,也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 這些前人者為我們後來者提供了不少寶貴的經驗,讓我們借鑒學習,指引著進步。

最後結語

生活越來越好,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要求不斷提高中,飲食文化慢慢豐富,人們不斷嘗試,摸索,創新,在成功中凝聚智慧,在失敗中積累經驗,供後來者借鑒學習,像還有豬肉忌花椒,羊肉忌大料,牛肉需香葉等經驗之談,有的細思覺得有理,有的雖然現實中不適用,但不能否認借鑒之用的價值。

編輯丨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