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安徽當塗:一碟小菜,成就一個古鎮的現在和未來

2024-01-13美食
【編者按】
美食天生就具有一種造富功能,自然是發展鄉村產業的突破口。一年四季,不管何時,走進安徽當塗的黃池鎮,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誘人的食品香味,高峰時,每天有30多家食品加工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日銷量達150噸,線下滿足本地及周邊市場,線上俏銷全國各地。
好客是當塗人骨子裏的品行。
當年,周遊千山萬水的詩仙李白晚年定居當塗,並終老當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因為當塗人的好客。
在安徽省當塗黃池鎮,這個以味道聞名的小鎮,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純樸的待客之道。客人來訪,主人一邊熱情招呼,一邊端出各式小菜,然後沏上一杯好茶,推薦著各式小菜的特色味道。
每逢這般場面,你可千萬不必過於矜持,要依著主人的推薦,逐個品嘗一下,味蕾綻放中,體味到主人小菜技藝的自信和熱情待客的真誠。
家常的黃池小菜常常會有這麽幾款。茶幹或臭幹,黃池茶幹特點又稱醬油幹子,韌性十足、回味持久。臭幹其實不臭,相反還有股奇香,味道鮮美。黃池香菜用晾曬過的白菜絲配以辣椒粉、芝麻及多種香料混合腌制而成,微辣中鮮味兒直透舌根,醇香味厚。脆嫩的乳黃瓜、耐嚼的童子瓜、滿口生津的醬汁生姜也是黃池人家小酌品茗時的絕配。
當然,黃池人家的小菜也不僅僅只有這麽幾種。一粒黃豆、一片菜葉、一塊蘿蔔,在黃池人手中,都能變成開胃小菜,讓人欲罷不能,其功夫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古鎮底蘊,積攢「時間」味道
黃池,人文歷史厚重,歷史遺存豐富。
春秋戰國時,吳國建「鳩茲」制衡楚國,跨古中江建「市」(今黃池集鎮)。黃池於唐大順二年(891)正式置鎮,宋以後歷朝均為當塗縣屬鎮之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夷堅誌】中就提到:在黃池鎮外有一個草市,草市上有一屠夫,以宰牛賣肉為生。有時,他一天之內宰殺五六頭牛,銷售一空。
宋代著名文人周必大的【文忠集】中就這樣記載:「太平州不如蕪湖,蕪湖不如黃池也。」
舊時鎮內有城隍廟、留愛橋、廣教寺、點將台等建築,以及楚王城、九女墩等歷史遺跡,由宋理宗親書牌匾的「丹陽書院」是安徽省早期書院之一。清鹹豐後至民國時期,因叠遭兵燹水災,黃池境內古建築已大都湮沒無存。
美食,離不開時間的加持,也離不開優質水源的浸潤。黃池小菜興於水,更成於水。
黃池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發端於皖南山澗的水陽江、青山河、青弋江在此交匯盤桓。因水路交通發達,商業漸漸開始繁榮起來。到了南宋,便形成了一方商貿中心。隨著集鎮的繁榮,到明清時,黃池小菜已成為享譽周邊的招牌美味。
黃池之水成就了黃池小菜,黃池小菜浸染了源頭活水的鮮活因子。「中國第一古官圩」大公圩處處清波蕩漾,供給20多萬人的大公圩中心水廠的取水口就在黃池。
黃池所在的大公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黃池小菜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優質原料。該圩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續築於吳永安三年(260)。晉唐兩朝,屯墾得到發展。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大水,諸圩盡沒,後進行聯圩,始稱官圩。明萬歷年間大行修築中心埂(青山街至黃池鎮)為西岸即古大公圩西大埂,現為青黃路。清末民初當局「放墾官荒」,民間墾田公司圍「三星圩」等,與南五圩連成一體,形成現大公圩西大埂。今天的「大公圩」自此形成。
美食是一種造化,常與美麗的傳說相伴。
相傳,昔日鳳凰曾集聚池畔棲息,因「凰」「黃」諧音而得名。有鳳來儀,吉祥的征兆。在鳳凰棲息的稠塘,就生長出一種蓮藕,九孔十三節,古時被賜封為「黃池貢藕」。
因為小菜,黃池成為香飄萬裏的「味道小鎮」;因為千年古鎮的底蘊,黃池小菜便積攢了時間的味道。
風味創新,傳統與現代相融
黃池小菜勝在醬味,家家戶戶都有曬醬的傳統,一壇壇上等的陳年老醬,是黃池小菜的味道之源,也是各家小菜各有千秋的秘密所在。
黃池人說:「三年開不了醬坊,三年也倒不了醬坊」。在龍頭企業金菜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廠區,有個2萬平方米的曬醬場,數千口大缸裝滿大豆原醬,硬生生靠太陽曬出來,一曬就是300天。到了翻醬的日子,翻醬工淩晨時分就開工了,從這缸翻到那缸,一大缸就有上千斤,一個人一天要翻50缸。這看起來挺原始的「笨功夫」,卻是生產原醬的不二選擇,成就了茶幹、醬菜經久不衰的獨特風味。
黃池小菜的主打產品是茶幹,龍頭企業金菜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菜地)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茶幹廠,年產茶幹2萬多噸。「金菜地」以其高品質和出色的市場占有率榮膺「中國馳名商標」。
如今,黃池茶幹制作已經升級換代,智能生產線在大大提升產量和質素的同時,保持了古法工藝,關鍵環節還是人工操作,以確保茶幹的傳統風味。
選好原材料是做好茶幹的第一步,黃池茶幹的原料來源於皖北,皖北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出漿多,做出來的茶幹勁道有嚼勁,適合做茶幹。
原材料選好後,要進行磨漿、過濾、煮漿、點漿、包盤、包坯、冷卻吹幹、鹵制等20多道程式,看似簡單,但不是那麽容易做好。就鹵制來說,鹵要加入陳皮、八角、桂皮等十幾種佐料熬制而成,鹵制茶幹的時間也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確定。
黃池茶幹經典味道的背後是心靈的堅守。所有的企業都堅持用上好的原料,拒絕用轉基因大豆,每次有大豆送來,所有的企業都會抽樣檢測,檢測合格後才會使用,否則就會堅決退貨。
黃池茶幹之所以在市場上長盛不衰,和「民」牌的草根經營理念息息相關。「民」牌的特征不僅僅要有大眾口味,還要有大眾心目中一致認可的低廉價格。每次原材料漲價都帶來壓力,但不是一味地水漲船高,而是盡量自我消化,辦法是靠科技提高生產率。
如今,黃池小菜的「家族成員」日益龐大,品種上百個。光是茶幹就有30多個品種,既有原味、手造、手撕茶幹,又有雞絲、火腿、牛肉、麻辣、香菇、蝦仁、航空等經典茶幹。醬菜品種更是應有盡有,牛肉醬、青椒蝦子醬、鹹菜苔、雪裏蕻、榨菜······總能讓人找到最適合的味道。
傳統技藝和現代工藝相嫁接,民間口味與經典品味相融合,黃池小菜就這樣給舌尖回味,讓味蕾綻放。
美食造富,賦能產業發展
美食天生就具有一種造富功能,自然是發展鄉村產業的突破口。
一年四季,不管何時,走進黃池,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誘人的食品香味,高峰時,每天有30多家食品加工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日銷量達150噸,線下滿足本地及周邊市場,線上俏銷全國各地。
近年來,黃池鎮打破食品產業過去「小、散、低」,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高的格局,在全鎮原有74家食品加工企業的基礎上,透過不斷整合規模發展,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汙染企業,采取兼並、重組的方式,整合為目前的30多家。
同時引導龍頭企業做優做強,實作從「做產品」到「做品牌」的跨越。金菜地在推進上市行程的同時,加大在產品研發、品牌包裝、市場行銷等方面尋求國內高端合作,主打「家的味道特別香」品味和「真材實料零添加」信譽,對設立的行銷店面統一包裝標識,發揮「金菜地」品牌效應。峰味園萬噸茶幹、恒香風味茶幹等企業也加快了做優做強的步伐。
黃池小菜的產業化、鏈條化、品牌化,帶動了古鎮二、三產業的發展,現代物流、運輸、餐飲服務等產業得到了發展壯大;帶動了人口向城鎮集聚,有1500余名企業職工由農村遷駐到集鎮,增加了集鎮人口規模。
更顯著的作用在於,推動了農業的轉型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工企業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每年訂單面積達2萬多畝,傳統種植業走出「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新路,畝均收入可達3500元,全年可增收2000多萬元。
美食是好客的標簽。濃縮了鄉土風情的黃池小菜,經過精美的禮盒包裝,是當塗人走親訪友時的首選伴手禮,成為「好客當塗」最有人情味的饋贈。
黃池小菜,已然從舌尖上的珍饈蝶變為美好生活的味道,為更高水平的小康夢添色增香。
一碟小菜,成就了一個舌尖上的產業;
一碟小菜,成就了古鎮的現在和未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