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亦稱為甲亢,其特點在於迴圈中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升高。甲亢的臨床表現豐富多樣,主要呈現為代謝增強和神經興奮性增高的癥狀,如食欲亢進、體重下降、怕熱多汗、心悸、情緒急躁和易激動等。這些癥狀的背後,隱藏著復雜的病因,其中彌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是最常見的類別,占據甲亢病例的九成。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甲亢多被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20至40歲,女性患者尤為多見。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4至1:6。此病的起病過程往往較為緩慢,病情漸進,常因外界刺激如精神壓力、身體創傷或感染等因素而誘發或惡化。
在中醫的語境中,雖然沒有與甲亢完全對應的病名,但由於甲狀腺腫在中醫中被稱為癭病,因此甲亢往往也被納入癭病的範疇。然而,根據甲亢的臨床癥狀,它似乎還涉及到中醫的心悸、失眠、郁證、汗證、痰證、虛勞等內傷雜病的範疇。古人有言,「痰為百病之母」,「痰生百病」,「百病多為痰作祟」,這提示我們在治療甲亢時,應從痰的角度進行考慮。
甲亢的病因病機復雜,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調、情誌刺激、飲食內傷、疾病失治誤治或病後失養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盡管甲亢涉及的臟腑較多,但其證候特點仍以虛實錯雜、本虛標實為主。本虛主要表現為陰虛,漸至氣陰兩虛,表現為形體消瘦、乏力、多食易饑、畏熱多汗、手顫、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狀;標實則為痰凝氣結,郁久化火,表現為精神、精神官能症狀,如精神緊張、驚惕、健忘、失眠、煩躁易怒、多語多動等。因此,在治療甲亢時,我們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從痰的角度進行論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在甲亢的治療中,我們秉持著「辨證論治」的原則,針對其病因病機,以益氣養陰、化痰散結為主導思路。基於此,我們選用了生脈散合消瘰丸進行加減化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基本方劑包括太子參、麥冬、五味子、山慈菇、浙貝母、玄參、生牡蠣、白芍和甘草。其中,生脈散能夠益氣養陰,治其本;程氏消瘰丸則祛痰清熱、軟堅散結,兩者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同時,白芍和甘草的滋陰和中作用,以及山慈菇的祛痰散結功效,都使得這一方劑更加完善。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加減法。例如,對於肝氣郁結者,我們會加入柴胡、白芍、枳殼等疏肝解郁的藥物;對於心悸、心煩、失眠夢多者,我們會選擇熟棗仁、夜交藤、柏子仁、遠誌等養心安神的藥物。此外,對於煩躁易怒、驚惕健忘者,我們會配合用臟躁方之麥芽、大棗等;汗多者,加浮小麥、糯稻根等;手顫者,重用白芍、甘草,或配合養血熄風,用雞血藤、鉤藤、首烏等;突眼者,加白蒺藜、菊花、枸杞子等;胃陰虛者,加石斛、山藥、麥冬等;氣虛較甚者,加黃芪、白朮、茯苓、五爪龍等;腎虛者,合用二至丸或加菟絲子、楮實子、山萸肉、補骨脂等。
在處理合並癥時,我們同樣遵循著辨證論治的原則。例如,甲亢合並肝炎者,我們會合用四君子湯加珍珠草、黃皮樹葉等;甲亢伴貧血者,在原方基礎上,酌加養血之品如首烏、黃精、熟地、阿膠等;合並重癥肌無力者,則在重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配伍祛痰散結之品如玄參、浙貝母、牡蠣、山慈菇等;合並糖尿病者,宜在原方基礎上,合用六味地黃丸,並重用山藥、仙鶴草、玉米須等;合並閉經者,在原方基礎上選加王不留行、晚蠶砂、牛膝、益母草等通經藥。
對於慢性甲亢性肌病導致的肌肉萎縮,我們會重用黃芪、黨參、白朮、五爪龍、雞血藤、千斤拔等藥物;甲亢性肢體麻痹者,我們會合用桂枝黃芪五物湯,或加威靈仙、豨薟草、木瓜、老桑枝、桑寄生等藥物。這些加減法的運用,使得我們的治療方案更加精細、全面,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
甲亢,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頑固的病情和易復發的特性。因此,對於甲亢的治療,我們必須保持耐心和恒心。即便在臨床上看似已經治愈,仍需堅持服藥至少半年,以確保疾病不再復發。
對於已經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的患者,在中藥逐漸顯現療效後,才能開始逐步減少西藥用量。切忌突然停藥,這可能會導致病情迅速反彈,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甲亢危象。一旦出現甲亢危象,必須立即采取緊急搶救措施,進行全面的治療和處理。
甲亢的發病雖與遺傳和自身免疫有關,但其癥狀的出現還受到多種誘發因素的影響,如感染、精神刺激、外傷和過度疲勞等。因此,我們必須教導患者如何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同時,家人也應對患者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在日常生活中,甲亢患者應特別註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此外,還應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在飲食方面,建議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盡量避免食用辛辣食品和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海蝦和海魚等。此外,濃茶、咖啡、煙草和酒精也應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