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宋元林教授:為何反復強調「要最大程度維護患者的肺功能」?

2023-12-05健康

一、肺功能評估參數

關於肺功能,我們主要測量哪些指標?經典的肺功能就是狹義的肺功能,臨床常見的評估參數主要包括通氣功能(評估阻塞或限制,肺功能損害程度)、彌散功能(評估低氧的程度,CT肺氣腫/肺大皰)、小氣道功能(IOS,PEF25-75%,閉合氣量)和隔肌功能測定(B超,肌電圖);最大吸氣壓力(P0.1);最大吸氣流速(評估吸入裝置使用);FENO(呼吸道嗜酸細胞性炎癥);運動心肺(心臟功能 F.C.、最大攝氧量 VO2max、運動能力 E.C.、靶心率 THR、運動時間、運動頻度等);支氣管激發試驗(哮喘診斷和鑒別診斷)等。

實際肺功能不僅包括這些含義,肺的功能不僅僅包括氧的運輸功能,還有血小板生成及分泌的功能、血壓維持、內皮細胞釋放等等,肺的廣義功能相當復雜。本文主要講一些狹義的、臨床常用功能的測定。

使用器材可以檢測這些功能,同時還可以進行癥狀的觀察評估,包括如6分鐘步行實驗、活動評估、癥狀評估(呼吸困難,疲勞,咳嗽,咳痰)、生活質素評估(HRQL,SGRQ,CRQ)、呼吸衰竭評估(MRF28)。

這些曾經用於呼吸科、胸外科患者評估整體生活質素、活動能力、肺功能損害程度、危重程度以及肺功能損害類別等。相關的知識點還具體包括肺功能檢查、質控,以及分辨肺功能類別、解讀報告。

肺功能報告解讀:

如果患者做了肺功能,發現阻塞性、限制性、小氣道等問題,有了這些報告後,我們如何對患者進行相應幹預?

二、肺功能評估後的治療策略

1、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

做了肺功能後,評價是「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如何治療?這種情況似乎並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對這類患者沒有益處,我們必須尋找原因,對因治療,原因可能包括纖維化、肥胖、膈肌功能障礙、胸水、胸膜增厚、呼吸肌疲勞/少肌/營養不良等問題,要由此尋找對策。

肺功能檢測僅告訴「功能狀態」,臨床醫生必須了解病因,可以采取康復訓練,包括呼吸肌,膈肌功能鍛煉,以及肺纖維化治療。患者但凡有肺纖維化,肺功能的狀態大部份會是限制性的,可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因此「病因」非常關鍵,要看導致的原因是否可逆。

2、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包括小氣道):

當FEV1/FVC小於92%預計值,我們初步判斷患者存在阻塞性,可以采用三分法或五分法評估阻塞程度,當然,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不一定是慢阻肺病、哮喘,還需滿足這兩者診斷標準。當患者可能存在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包括小氣道)時,找出原因對呼吸科醫生同樣非常關鍵。

阻塞可以包括大氣道阻塞和小氣道阻塞,例如大氣道阻塞中可能包含腫瘤、異物等情況,我們曾經收治過一例孕婦,她無法進行肺功能檢查、不同意影像學檢查,兩肺可以聞及哮鳴音,外院按照哮喘治療,使用激素毫無效果。最後說服患者進行了CT檢查,發現支氣管分叉處有很大的腫瘤,還導致了縱隔氣腫,可見阻塞背後存在一系列原因。

常規治療包括改善肺功能的一些藥物,如三聯、二聯以及單一支氣管擴張劑(LABA/LAMA/ICS)和細顆粒制劑等等。除了慢阻肺病,臨床還常見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小氣道阻塞可能非常嚴重;或者肺移植後出現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的患者,他們早期也有嚴重的小氣道功能障礙。除了藥物治療,還可以嘗試康復訓練(如常規腹式呼吸、縮唇樣呼吸、震蕩訓練等,稍後會提到震蕩訓練如何特異性地改善小氣道功能)、抗纖維化、抗衰老等。

目前小氣道病變的生物學治療已經相當普遍,曾經治療哮喘的生物制劑如白介素4單抗、白介素5/受體單抗、白介素13單抗等,現在也用來治療慢阻肺病了。

目前有些技術在國內尚未上市,例如透過震蕩改善小氣道功能後,發現肺小氣道中同位素沈積有明顯改善,這比我們常規的康復鍛煉效果要好很多。具體來講,患者在呼、吸、吸、呼時,機器前面有一個旋轉的輪盤,其孔徑大小可以調節,它在自主呼吸的同時產生震蕩,震蕩後選擇不同頻率,一方面可以增加呼氣末的內壓,另一方面在呼氣末的內壓的基礎上產生震蕩,使小氣道逐漸擴張,因此,在呼吸的15分鐘-20分鐘的時間內,小氣道始終處於明顯擴張狀態,可見這種技術對改善小氣道功能非常有效。大家可以參考它的工作原理,除了吸入藥物、這類物理學治療技術也可以明顯改善小氣道功能。

3、彌散功能障礙:

還有彌散功能的評估,彌散功能異常導致低氧血癥的原因也很多。例如肺氣腫,肺纖維化,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死腔增加,分流增加,肝肺症候群,肺毛細血管/靜脈擴張等等情況都可以導致彌散功能的異常。

如果臨床上看到彌散功能障礙,不多思考就判斷為肺氣腫、肺纖維化,就無法做到尋找原因、對因治療來有針對性地改善患者情況了。例如藥物治療中包括肺氣腫替代藥物,我們國內沒有此類藥物,但在歐美高加索人種中,因為遺傳因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導致肺氣腫相對多見,因此常采用替代性治療。康復鍛煉可以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失調;還有抗纖維化治療可以使用。

門診最近遇到了三四例患者以胸悶氣急為表現。有些患者的肺功能PI MAX(最大吸氣壓)明顯下降,只在預計值的40%左右。(PI max:用力呼氣後接近肺殘氣量時保持最少1s檢測到的口腔內壓力。意義:在神經肌肉疾病時對吸氣肌的功能作出評價。)

動態胸部透視(臥位)可以協助判斷患者是否有明顯的膈肌活動障礙,也可以從立位呼氣、臥位呼氣來拍胸片,很快發現有隔肌癱瘓問題。

可以嘗試一些膈神經電位和B超,了解膈肌骨骼肌厚度等。類似這種明顯限制性通氣障礙的患者,除了常規支持治療,還可以進行膈肌折疊術(切除膈肌松弛部份,或是直接折疊後予以縫合。透過改變膈肌位置,使其處於張力曲線的有力位置,增加膈肌作為壓力泵的能力,從而增強呼吸功能)、膈肌起搏術(適用於膈神經保持完整的單側膈神經麻痹的患者。經胸腔鏡或腹腔鏡直接接起搏器放置在膈神經上)、自體神經移植術(適用於單側和雙側膈神經麻痹患者)等。

三、影響肺功能的因素

1、通氣與換氣功能:

影響肺功能因素還包括通氣與換氣功能,有慢性氣道炎癥需要抗炎,有大小氣道病變需要舒張平滑肌;呼吸肌、膈肌收縮舒張能力需要增強;減重可以改善胸壁厚度;肺氣腫、肺纖維化等肺實質病變可以進行肺纖維化治療等等。我們之前討論了幾大類,包括通氣、換氣、彌散和小氣道功能障礙。這些因素都可以導致肺功能減退。

2、為什麽要最大程度維持肺功能?

如果發現患者的肺功能有變化,無論是哪種障礙,不要打了報告就輕易把患者「放走」,要與臨床醫生溝通,最大程度維持患者的肺功能。為何這樣說?因為慢阻肺病患者肺功能FEV1%下降較正常人為振幅大;在勞動能力鑒定方面,如果FEV1<50,合並呼吸困難等慢性基礎疾病,可以申請部份勞動能力喪失,FEV1<30可以申請大部份甚至全部的勞動能力喪失;另外肺功能下降伴隨呼吸困難癥狀和急性加重;反復急性加重伴隨病死率的上升。最大化肺功能是肺功能治療追求的目標之一,維持最大化肺功能可以改善生活質素,降低慢阻肺的病情加重。

3、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相似,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策略可以包括用支氣管擴張劑(LABA/LAMA,三聯藥物);祛痰抗氧化藥物(NAC等);抗炎藥物(羅氟司特,沒有在中國上市、副作用較大);康復鍛煉;細顆粒藥物改善小氣道功能等等。可以使用這些方法減少急性加重,有些藥物除了改善肺功能,還可以減少全因死亡率,抗氧化藥物可以改善氣道重構,抗炎藥物可以透過呼吸道免疫調控作用來減少急性加重;免疫調節劑可以減少急性發作等,在采取這些治療措施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肺功能。

康復鍛煉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一項研究提示257例慢阻肺病患者,康復訓練三年,對照組肺功能:FEV1 1367ml 到1150ml, 康復組:1240ml到1252.4ml,提示長期肺功能康復訓練可以延緩肺功能的下降;還有研究提示慢阻肺康復+支氣管擴張劑可以有效改善運動耐力及肺功能。(兩項研究見下圖)

呼吸運動康復和物聯網措施也非常關鍵,可以透過穿戴器材、增強腹式呼吸的振幅,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小結

1、我們需要準確判讀肺功能的狀態,針對未來可能發展為慢阻肺病、小氣道功能障礙的高危人群,可能暫時無需治療,但應有一定的預防措施,如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來避免發展成慢阻肺病。

2、需要判斷區分出肺功能障礙的不同類別,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小氣道功能障礙?特殊類別?

3、分析肺功能障礙的原因,呼吸科醫生無論是面對重癥還是普通呼吸疾病的診斷治療中,這個病因非常關鍵。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阻塞性功能障礙,僅僅是單純的慢阻肺?是否還存在其他因素,為什麽會出現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原因究竟是什麽?是否具有可逆性?

4、治療中需要對因治療、對癥治療、綜合治療,再次強調要最大程度地維護患者的肺功能,因為肺功能越差、急性發作越重,反復急性發作後,肺功能惡化將越來越快。過去有一種情況是「治療慢阻肺病患者時,只要患者的生活質素稍微改善就可以出院」,這對患者的治療是不充分的,能夠改善200毫升肺功能,為什麽改善了100毫升就知足了呢?有了對肺功能的判斷、有了肺功能障礙的原因,我認為這對所有呼吸科的患者,不僅僅是氣道疾病的患者,還包括手術之前的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等都有很大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改善預後、減少住院時間、減少並行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減少急性加重等等。

總之,本文主要介紹肺功能障礙的類別、分類以及針對不同肺功能障礙,臨床改善肺功能的措施以及如何思考。

專家介紹

宋元林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教委「東方學者」特聘教授,上海市肺部炎癥與損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擔任亞太呼吸病學會(APSR)感染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專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呼吸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spirology】、【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肺部感染與肺損傷的診斷和治療;慢阻肺,支擴,哮喘等氣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流感防治。主持國自然新冠專項,國自然面上專案(2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牽頭),科技部973子課題,上海市科委醫學創新研究專項 、產學研醫專案、醫學重點專案、基礎重點專案。發表SCI論文120余篇,申請到專利8項,轉化3項,參與編寫專著10余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兩項,中華醫學獎(三等獎)一項,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學進步獎(一等獎)一項。

本文由【呼吸界】編輯 Jerry 整理,感謝宋元林教授的審閱修改!

* 文章僅供醫療衛生相關從業者閱讀參考

本文完

責編: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