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是一年中陽氣最足的日子,二伏正好是在大暑節氣,大暑,「暑」字上面一個「日」字,下面還是一個「日」字,此時太陽最熾熱、最毒辣的,是一種極熱的暑氣,所以英文轉譯大暑節氣為:Great Heat。
而太陽是最大的陽氣來源,中醫養生倡導的「順應天時、天人合一」,我們要把握好這個天賜良機,補足陽氣,全年都少遭罪。
今年的二伏有20天,今天跟大家分享2個陽氣很足的食物,在太陽底下曬透它們,能更好的補養五臟六腑的陽氣,還能健脾胃、補氣血!
曬紅棗,直接把陽氣和氣血吃進肚子了
二伏除了熱還很濕,高溫多雨,悶熱潮濕,感覺在蒸桑拿,動不動就一身汗。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多傷心又消耗氣血;
偏偏這時候脾胃的氣血相對虧虛,運化能力差,加上免不了會吃些冷飲雪糕和冰鎮西瓜、吹空調,脾胃和陽氣極其容易受傷;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傷了,氣血和陽氣更虛!
一邊是內援不足,一邊是外耗增加,這時候特別適合做點三蒸三曬棗吃,既強壯脾胃,又補養氣血。
紅棗是脾之果,吃對了補養效 果加倍
古代將大棗傳為仙果,【名醫別錄】說大棗能「久服不饑神仙」。【神農本草經】也將紅棗列為上品,常年食用都好。
中醫認為,紅棗入脾經、胃經、心經。紅棗的表皮是紅紅的,紅入心,心主血脈,心主神誌,紅棗有很好的養心、養血、安神的作用;
在調理婦人臟躁的名方——甘麥大棗湯裏面,就有紅棗,平時心神不寧、心中煩亂、情緒容易失控、睡不好的人,很適合吃一些紅棗。
剝開紅棗的肉,卻是暗黃色的,黃色入脾,紅棗補脾很厲害,被譽為「脾之果」。
【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本草綱目】記載:「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弱、食少便溏、氣血虧虛等疾病。」
平時脾胃虛、胃口不好、容易拉肚子、大便不成型、容易頭暈乏力的人,也很適合吃一些紅棗。
還有吃不胖,或身上肌肉不結實的人也適合吃大棗,脾主肌肉,脾胃好了還能增加肌肉力量,提高新陳代謝,讓身材更緊實好看。
紅棗的好處實在太多了,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味道甘甜,吃多了容易生濕熱,棗皮比較硬,不好消化,很多朋友大棗容易上火長痘長口瘡、脹氣、大便不通。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方法,那就是趁著伏天大太陽,把紅棗蒸曬之後再吃,一是更好吸收,二是不容易生濕氣,更為難得的是養脾、補氣血的能量更足了。
一次多做點,堅持吃,很養人的。做法很簡單,只是需要一點兒耐心 👇
這個方法來自於中醫的「炮製學」。相信大家經常接觸中 藥的朋友都聽說過地黃,生的地黃是清熱的,熟的地黃是養血的,而熟地就是生地經過九蒸九曬而成。
雖然是簡單的蒸曬,但是這個特性就變了。你看這個蒸了三次的大棗,顏色更深,呈紅黑色,紅入心,黑入腎,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能補到更深層次,氣血雙補、陰陽雙補;
而且大棗經過蒸熟、糖化、發酵之後,大棗裏營養物質更容易被脾胃吸收,不容易上火,不容易生濕氣,所以補脾、養血作用更好了。
懶得做的話,可以直接吃我們做好的三蒸三曬棗,這是我們九蒸九曬黑芝麻丸的工廠做的,廠長是個堅持傳統炮製工藝的人,10年專註做九蒸九曬芝麻丸,做三蒸三曬紅棗完全不在話下。
有姑娘說吃了不頭暈了,同事的奶奶因為住院,反復抽血,抽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每天吃點三蒸三曬棗,慢慢「回血」,臉都是紅撲撲的,她說:比直接吃大棗好。
大概2.5斤幹棗,才能做出1斤三蒸三曬紅棗,價格不貴
曬伏姜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起初是為了治療癆病,後來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節氣養生食療方!
姜既是廚房裏常見的食材,也是一味中藥,是升陽助陽、祛寒濕的一把好手!
【藥性賦】說它: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翻之噦;
經過三伏天暴曬的生姜,多了伏天太陽的陽氣,少了姜本身的辛味,不像生姜那樣發散,溫補之力更強。而且伏姜沒有炒制後再曬的乾薑,那麽燥熱,不會輕易傷到身體正氣、津液。
現在正是曬伏姜的大好時機,雖然整個三伏天都適合曬伏姜,但要說到功效最強力、效果最好的,定然是大暑+二伏這個時節曬的!
買一些老姜回來,洗幹凈,切成5mm厚度左右的姜片,平鋪在簸箕裏,白天拿出去曬,晚上收回來,下雨的時候也要收回來,曬到姜片幹癟就好了!
用的時候比平時的生姜用量要少一些,一般放3片就可以了,入口不辣,更容易接受,特別是孩子和不喜歡姜的朋友!
如果你不方便曬姜,現在就想盡快補上陽氣,商城的醋泡姜就很適合。
特別適合:
手腳冰涼寒性便秘宮寒,白帶清稀胃怕涼,吃點涼就胃疼宮寒痛經肚子摸起來涼涼的風寒感冒(被空調吹,被冷風吹)陽虛質血瘀質常常在空調屋子裏,凍得打噴嚏愛吃涼,戒不掉此外,姜還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比藍莓石榴都要高。這也難怪,姜溫補陽氣,養生就是養陽氣,當一個人陽氣足,元氣滿滿的時候,自然不容易衰老。
陽驅寒最好的方法,你知道嗎?
姜+醋,強強聯合,便是醋泡姜
醋是收斂的,可以收斂姜的生發之氣,讓原本辛散的姜變得平糊起來,姜溫陽的性質還在,卻避免了上火。更可以:
健脾胃,散寒濕: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食物吃進來,需要脾胃的運化,將精微物質輸布給身體,為身體帶來足夠的能量,人的先天就像一罐子煤氣,只能省著用,但是可以把脾胃來調好,用後天來養先天。
脾胃陽氣充足,運化食物的動力就充足,陽氣充足,人的濕氣寒濕也就散的快,就像是太陽出來了,雲開霧散,山嵐間的濕氣也不復存在一樣。身體裏的小太陽振奮了,才有力量去祛除濕氣。
活血化瘀,更燃脂瘦身:
醋中含有醋酸,不僅可以抑制脂肪合成,還有助於脂肪的燃燒,特別是內臟脂肪的減少。而姜呢,生姜中有很多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的囤積,人們用小白鼠做實驗,發現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囤積和血糖上升。
這樣一想,醋泡姜簡直是雙劍合璧,斬斷脂肪的能力倍增啊。
難怪我最近吃醋泡姜之後,到了中午都不覺得有那麽餓了,姜讓人胃口大開,而每天早餐都固定幾個內容,並沒有增加飯量,血糖上升的緩慢,飽腹感增加了。
補肝陽:
醋是直接走肝經的,肝遇到酸就會收斂,這時姜的升發功能也入到肝裏,收中有發,能提升肝陽之氣。
怎麽做呢?國醫大師的醋泡姜做法
關於醋泡姜的做法,網上流傳的有很多版本,今天給您介紹路
老家的做法。做醋泡姜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選擇仔姜,就是嫩姜。老姜口感不好,吃起來打渣,另外還會比較辣。
1.選用嫩一點的姜切薄片,撒上適量的鹽腌制一晚。
2.腌制好的姜片放入罐子裏(如果出水太多倒出來一部份),倒入沒過姜的醋,醋要選擇顏色淺一些的品種。
3.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白糖進行調味。糖尿病人建議不加糖或者少放。
4.罐子口包好保鮮膜,蓋上蓋子密封,四五天後即可食用。
強烈推薦每天早上和早飯一起吃。早晨7~9點正是人體氣血流註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姜,最能升陽氣,促進消化。而且一早上就胃口大開的感覺不要太好。
早上就吃三片,酸的過癮,辣的溫順。孔子也是愛姜之人。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凡事都不要過量。
姜吃完了,還會剩下一些醋,被姜加持過的醋,更加開胃、助酸、止痛。
醋泡姜特別適合:
·脾胃虛寒
·手腳冰涼
·特別容易感冒
·寒性咳嗽
·受涼胃痛
·沒有胃口
·寒濕之人
·痰濕肥胖之人
現成的無添加的醋泡姜。
好吃的姜,是能讓不喜歡吃姜的人,也愛上了吃姜,並且在身體裏默默發揮作用。
我們找了很多供應商,試吃之後,這款最滿意,最打動我的是無添加,良心手作。
無添加:酸是養肝的,如果又吃了很多添加劑,需要用肝來代謝,肝反而受累,得不償失。
銅陵白姜:系銅陵「八寶」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銅陵生姜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鑒定,屬白姜,排姜類別。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銅陵生姜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而久負盛名。
老陳醋:姜要嫩的銅陵姜,醋要老的。泡姜的醋,選用最正宗的老陳醋,他們的陳醋釀制技藝,是國家認可的老陳醋釀制技藝,被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天吃3片,一罐可以吃12天,5罐正好可以吃上兩個月。
太陽+純陽之草:用最足的天地陽氣來溫煦你
除了曬大棗、曬伏姜,大家還可以試試做日光灸,也叫天灸。太陽是最大的陽氣來源,艾草是植物界的純陽之草,一個是天之陽,一個是地之陽,這兩個純陽之物結合在一起,任何寒濕都能化開消散!
有個醫案我印象特別深刻,記載在宋代洪邁所撰的【夷堅誌】中 👇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性頓的人得了虛寒證,已經三年了,骨瘦如柴;有個叫姓趙的醫者正好來訪,告訴他一個方法:
當時正是盛暑三伏天,趙讓人開啟三扇天窗,讓日光直接照進來,然後讓頓仰臥在床鋪上,在肚子上鋪滿經過搓揉的艾絨,約有十多斤,然後趁著日光灸了一段時間,曬到熱透了整個肚子,幾乎到難以忍受的程度;過了一會兒,頓的肚子裏邊像雷鳴一般響,並且泄瀉臭穢,嘴巴鼻子裏邊有濃濃的艾草氣味,才停止。
這樣重復做一個月後,頓的病好得差不多了,後來他仍堅持連續做了120天,不但陳年舊病完全徹底根除,而且強壯健康就像年輕的時候~
其實作在我們也很需要曬曬肚子,三伏天免不了吃些生冷寒涼的東西,空調也離不開,而腹部是一個重寒之地,特別是小腹,本來腹部走的大多是陰經,同氣相求,寒氣最愛聚集於此;
而小腹又是陰經相交接的部位,屬陰中之陰!平時小肚子涼,容易受涼腹瀉,關節冷痛、常打噴嚏、冬天怕冷,手腳涼,上熱下寒,女生經期肚子冷痛,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趁著早晨或傍晚,陽光不那麽毒辣的時候,將艾絨攤開,鋪平在肚子上,小腹、肚臍周圍是重點區域,讓太陽曬15~30分鐘。覺得鋪艾絨比較麻煩,可以直接戴著艾絨肚兜曬,一穿一脫比較方便。
如果白天不太方便做日光灸,或者有時候陰天下雨,幾天見不著太陽,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或者在肚臍上貼個南師肚臍貼,借助艾草的力量,給身體補補陽氣。
南師艾臍貼,配方來自南懷瑾老先生,記錄在【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原文如下:
睡前取一丸,直接貼肚臍上,第二天早晨醒來撕掉就可以了。
如果你也有以下幾種情況,就用南懷瑾老先生的肚臍貼來調理下身體吧。
1. 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拉肚子,腹痛;
2. 脾胃虛寒;
3. 怕冷,經常手腳發涼;
4. 腹部涼,經常胃疼;
5. 臉部、頭發愛出油;
6. 睡不好,且舌頭兩側齒痕重;
7. 痛經,有血塊;
8. 抵抗力弱,容易受寒。
上熱下寒的朋友,除了貼肚臍,再加貼兩個腳底的湧泉穴,引火下行,這樣不易上火睡眠也會更好。貼三天停一天,讓身體慢慢適應變化。
三伏天最珍貴的就是火熱的太陽,有太陽的日子請熱情的擁抱它,今天你那裏有太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