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沈琳教授團隊綜述:中國癌癥診治研究現狀

2024-03-12健康

前言

近年來,中國癌癥死亡率持續下降,5年生存率明顯改善,但癌癥發病率上升仍然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近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IF:82.9)雜誌以【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為題,從癌癥預防與篩查策略、多學科診療(MDT)、精準腫瘤學、新藥研發等方面闡述了中國癌癥診治領域的研究現狀,探討未來發展方向。

管住嘴邁開腿,中國癌癥預防與篩查策略‍

吸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慢性感染、年齡和家族史是導致中國人群發生癌癥的高危因素,工業化、城市化和汙染也加劇了癌癥風險。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包括預防慢性感染、擴大疫苗接種計劃、實施煙草控制措施和應對汙染影響等幹預措施。

癌癥的預後與診斷時機密切相關,早期癌癥的5年生存率可超過90%。自2012年至今,國家陸續啟動了癌癥篩查專案,大大提高了癌癥的早診率。

  • 在農村地區開展了針對胃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肺癌、宮頸癌、鼻咽癌等七種高發癌種的癌癥篩查,篩查了超過30萬名高危人群,新發現了6,493名患者,早期診斷率高達81.81%。

  • 在淮河地區(癌癥高發區)開展胃癌、食道癌、肝癌篩查工作,進行了近5萬次檢查,早檢率為74.3%。

  • 針對農村女性開展宮頸癌和乳癌篩查專案,目標是到2030年覆蓋90%的縣級地區。

  • 癌癥篩查專案向城市地區擴充套件,重點關註高危人群的上消化道腫瘤、肝癌、結直腸癌、肺癌和乳癌。

  • 此外,數十年的臨床研究為中國癌癥篩查指南提供了科學基礎。中國腫瘤篩查指南包括胃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肺癌、乳癌、宮頸癌和鼻咽癌等。

    然而,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推進精準篩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篩查的效益和成本。加強有關癌癥的公眾教育以促進生活方式風險因素的預防和控制並推動現有篩查專案的普及也至關重要。由於中國文化的細微差異(例如面對死亡的態度),部份人群可能由於對檢測手段及結果的「恐懼感」或「恥辱感」而逃避癌癥篩查。此外,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對癌癥診療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中國普通民眾的癌癥意識依然不足,包括缺乏對癌癥篩查的認識。

    近年來,中國抗癌協會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等透過腫瘤防治宣傳周和各媒體平台,提高了公眾腫瘤防治意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人工智能 (AI) 輔助成像等新型檢測方法的出現也有助於提高篩選的有效性。

    MDT不再是新鮮詞,落地臨床實踐讓患者獲益

    近年來,MDT理念已成為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2015年,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委員會成立,旨在推動全國各級醫院MDT的實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MDT已在全國各級醫院廣泛、系統套用,成為標準化診療和常規臨床實踐的重要組成部份,接受MDT治療的患者生存時間明顯延長。

    雖然中國臨床腫瘤學MDT體系已經獲得了顯著的發展進步,但在其推廣和套用過程中還面臨諸多挑戰。為了確保廣大農村地區以及非教學型醫院的患者能夠充分獲益,必須持續對MDT模式進行精細化改良和戰略性拓展。

    中國正積極響應這一需求,推動MDT成為腫瘤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常規化策略,以此提升患者診療的整體質素。展望未來,中國將致力於提升MDT的運作效率和實施質素。這包括對MDT團隊結構進行最佳化,加強成員間的協作,以及改進時間管理,確保該模式能夠有效地服務於更廣泛的患者群體,並能提供及時、協調一致的護理服務。

    此外,為滿足特定患者群體的需求,更需要推動跨學科合作的深化,並為老年癌癥患者設計專門的護理方案。透過這些措施,我們有望將中國臨床腫瘤學MDT的實踐提升至新的高度,造福更多的患者。

    圖1 中國MDT發展歷程

    精準化和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精準治療已成為多種腫瘤(圖2)診斷和治療的重要部份,特別是肺癌、乳癌、消化道腫瘤和泌尿系統腫瘤,依據靶點檢測,進行診療方案的制定。

    此外,政府設立研究基金支持醫生和科學家進行腫瘤研究,包括但不限於基礎科學探索、轉化醫學研究,以及由研究者主導的臨床試驗(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s, IIT)。強調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優先支持那些針對罕見腫瘤類別的研究專案,並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腫瘤學研究的深度融合。透過這些措施,政府不僅旨在促進原創性科學研究的不斷前進,還致力於加速精準醫療治療策略的研發與實施。這一系列資助政策最終將有助於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並為患者帶來更為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圖2 實體瘤精準治療靶點

    除了在晚期腫瘤廣泛套用精準醫學外,這一概念也逐漸推廣至圍手術期。隨著影像組學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整合影像組學、病理組學和分子特征的多模態模型,將輔助治療決策,實作精準腫瘤學。

    盡管精準腫瘤學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推廣仍面臨挑戰,包括地區差異、需要加強醫生教育和培訓,需要提升科研成果臨床轉化等。

    精新藥研發駛入「快車道」

    自2015年以來,中國針對新藥評審、臨床研究設計與執行、臨床研究數據監管、受試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釋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指南規範,拉開了中國新藥研發迅速發展的序幕。

  • 癌癥藥物開發急劇增長

  • 自2015年,臨床研究的數量逐年增長,尤其是早期臨床研究(圖3a),III期研究的增長相對較慢。新藥研究的範疇現已拓展至眾多不同類別的實體腫瘤。具體而言,中國高發腫瘤類別,包括胃癌、食道癌、宮頸癌、鼻咽癌以及肝細胞癌,受到了廣泛關註。超過20%的新藥專門針對這些腫瘤類別(參見圖3b)。據統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在2015至2022年間批準了85種藥物,其中13種專為中國高發腫瘤設計。此外,中國也在積極投入罕見腫瘤亞型的藥物開發,雖然相關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眾多研究致力於探索常見腫瘤中的罕見亞型,重點關註HER2陽性、NTRK融合蛋白以及MSI腫瘤。

    為了提升參與臨床試驗的病患數量,籃子研究設計經常被采納。此外,面臨緊迫的醫療需求時,基於初步積極成果的單臂研究,某些藥物得以獲得批準,這一做法與西方國家的策略相呼應。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至2022年間,有9個適應癥基於單臂研究獲得批準,而有34個適應癥獲得了有條件批準,這意味著在嚴重且未獲滿足的醫療需求下,盡管提供了初步的療效數據,但仍不足以支持完全批準。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審批標準越發嚴格。

  • 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是「寵兒」

  • 現有的新藥研發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為主。治療靶點方面,PD-1/PD-L1、VEGFR、EGFR、HER2是中國藥物研發的主要靶點。以PD-1/PD-L1抑制劑為例,這類藥物的臨床套用正日益拓寬,不僅關註中國高發的鼻咽癌、食道癌等疾病,也在不斷推動其從傳統的後線治療向一線治療、輔助治療及新輔助治療領域的擴充套件。PD-1/PD-L1的聯合治療策略,憑借其潛力和效果,逐步成為未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焦點。

    在國內,隨著多種PD-1/PD-L1抑制劑的成功上市,患者對這類創新藥物的可獲得性顯著提升。同時,部份藥物經過醫保談判成功納入報銷範圍,有效減輕了患者以及國家醫療保障系統的經濟負擔。這不僅促進了患者對高效治療方案的可及性,也展現了中國醫療體系在創新藥物普及方面的積極進展。

    圖3 2015-2022年中國實體瘤新藥研發進展

  • 雙特異性抗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

  • 自2020年以來,針對VEGFR、EGFR和HER2相關通路的雙特異性抗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研發也成快速增長趨勢,其中雙特異性PD-1/CTLA-4抗體AK104已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宮頸癌。在胃腸道腫瘤,CLDN18.2相關的雙特異性抗體是當前的研發熱點,需要註意的是,組合多個靶點和改變藥物類別的簡單方法可能會限制我們探索和辨識新靶點的能力。

  • 從me too到first-in- class

  • 中國新藥研發逐漸從me too,me better藥物研發,向first-in- class藥物研發轉變,更加註重創新性靶點的研發,如:HPK1、BTLA、IRE1等。HPK1抑制劑PRJ1-3024、IRE1抑制劑ORIN001以及BTLA靶向抗體JS004 ,均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NMPA的批準。值得註意的是,傳統中醫學在中國腫瘤學領域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細胞治療熱情高漲,實體瘤躍躍欲試

    細胞治療是新藥研發的重要部份,大多數細胞療法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腫瘤上,其中CAR-T研發走在最前面。迄今為止,FDA已批準6種CAR-T細胞產品,NMPA已批準3種,均具有血液腫瘤適應癥。

    2015年至2022年中國實體瘤細胞療法相關研究出現大幅增長(圖 4a、b),主要集中在胃腸道癌癥(如肝癌、胰臟癌、結直腸癌等)、肺癌和神經系統腫瘤,相比血液腫瘤,實體瘤的研究靶點也更加多樣化,以Claudin18.2、MSLN、Mucin-1、GPC3為主。Claudin18.2-CAR-T治療在晚期胃癌的1期臨床研究中看到初步療效,後續II-III期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目前,中國細胞治療研究的數量正在穩步增加,走在全球前列,但細胞療法有效治療實體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4 2015-2022年中國實體瘤細胞治療研發進展

    IIT蹣跚學步,需要進一步規範與支持

    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正在積極推動解決未滿足的醫療需求,重點是推進細胞療法,以1-2期為主根據臨床研究需求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以1-2期研究為主。自2015年以來,中國已開展382項細胞治療研究,其中77% (n = 293) 為IIT。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具有嚴謹性和影響臨床實踐能力的高質素 IIT。未來在監管、基金、人力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支持。

    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新藥好藥‍

    隨著新藥在中國的不斷湧現,確保民眾能夠以合理的個人負擔獲取這些治療顯得越發重要。這不僅涉及到藥物的經濟可及性,而且關系到醫療衛生體系的長期可持續性。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中國正致力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該制度根據疾病的緊急程度和治療的復雜性來分配醫療資源,從而最佳化患者的就醫路徑,同時努力實作從全科醫療服務到專業化治療的有序過渡。

    與此同時,中國加快了國家和省級腫瘤中心的建設步伐,旨在提升癌癥診療的專業水平糊效率。在醫療保健領域,中國於2011年成功達成了全民醫療保險全覆蓋的裏程碑,目前超過95%的中國居民享有醫療保險保障。

    得益於醫療保險範圍的擴大和醫保藥品目錄的豐富,居民的自付費用在醫療總費用中的占比已顯著下降,從2001年的約60%降至2020年的約27.7%。這一系列醫療保健改革舉措,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為提升中國癌癥患者的生存率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小結

    當前中國的國家癌癥篩查計劃、MDT落地實施、精準治療模式以及新藥的快速研發為癌癥治療的轉變帶來了重大影響。盡管龐大的患者群體和錯綜復雜的醫療復雜性給腫瘤診治帶來了持久的挑戰,我們仍將堅定不移地致力於推進癌癥患者的早期檢測和治療幹預。

    我們倡導全面、個體化的患者診療,開拓創新的治療方法,實作精準醫學和新藥研發突破,相信在相關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夠不斷完善治療策略,最終延長患者生存。

    參考文獻: [1]Lu Z, Chen Y, Liu D, et al. 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J]. Nature Medicine,2023 Dec;29(12):3022-3032. doi: 10.1038/s41591-023-02655-3.

    撰寫:Faline

    審校:Faline

    排版:Mindia

    執行:Squid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資訊。本平台釋出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資訊被用於了解醫學資訊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釋出的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