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某著名律師團隊打贏了一場官司。但是,後來在輿論壓力之下,案件出現了反轉。
這個律師團隊就是專門打醫療官司的。其實,他們就是透過診療過程中不完善的細節找到漏洞,進而幫患者打贏官司。
說到不完善,醫護人員其實也很無奈,我們看一下這個案件的細節。
患者是一個四十多歲肥胖男性,做了膽囊切除術。
本身是一個小手術,但麻醉並不簡單。為了達到麻醉效果,麻醉醫生用了很多藥。因此,蘇醒的時候也比一般患者慢。
由於當時PACU內同時進來好幾個患者,醫護人員立刻變得異常忙碌。
就在大家忙著給一個患者拔管的時候,這個膽囊切除術的患者監護儀發出了尖銳的報警聲音。
由於人手實在緊張,只能派一名麻醉護士看看是什麽情況。
發現患者嘴唇紫了後,麻醉護士立即呼叫麻醉醫生。
麻醉醫生只能叮囑另一個麻醉護士一定看好剛剛拔管的患者。
經過擡下頜、插入口咽通氣道等一系列操作後,患者的血氧終於上來了。但是,血氧一直很難超過90%。並且,存在血壓高、心率快的問題。
迅速聽診排查,發現患者出現了負壓性肺水腫。又經過一番處理,最終將患者送到ICU。
家屬聽到患者進ICU了,立即就產生了不滿,揚言要給個說法。
果然,在患者出院後就把醫院告了。
聽到患者告醫院,醫院領導立即質問當時誰值班、誰在場、誰負責搶救的。
盡管大家非常委屈、也把當時PACU內的復雜情況和醫院說了,但領導還是指責監護責任不到。
大家委屈的是,手術室內有呼末監測,到了PACU這個全麻拔管階段更需要呼末的時候卻遲遲不給配這個器材。
詢問原因,說是費用的原因。
談到費用,大家更是一肚子火:難道說,我們只管計算費用,不用管患者生命安全了嗎?
根據最新的【麻醉專家共識】要求,所有的全麻都應該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
難道說,出了手術室全麻就結束了嗎?拔管後,全麻就結束了嗎?
有的地方更奇葩,麻醉結束時間按照拔管時間計算。就好像說,拔完管麻醉醫生就可以走了一樣。
從專業角度來看,全麻結束時間,應當是患者不再處於全麻狀態時為準。
而判斷患者是否不再處於全麻狀態,這就需要麻醉醫生在現場即時判斷。
另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指標、要有數據支持這一判斷。
如果當時有呼末監測,患者在發生舌後墜之後10秒鐘就會報警,而不是發生舌後墜幾分鐘之後血氧開始掉落的時候再報警。
十幾秒鐘和幾分鐘,這能是一個數量級的麽?在呼吸道事件的搶救處理過程中,每一秒鐘都關乎生命!
如果當時有數據支持,醫院不會這麽被動,醫護人員也不用委屈了,也談不到監護責任不到的問題了。
因為,雖然發生了舌後墜,但此時患者體內仍然有大量的氧。沒有缺氧,患者的吸氣也不會那麽用力,負壓性肺水腫發生的機會也會降低。
另外,一旦發生舌後墜,立即采取措施和延遲采取措施,其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不要以為醫護人員都是萬能的,我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請大家轉發分享,我們共同推動相關措施的完善。
廣東崔大夫
【溫馨提示】點個關註,這裏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