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從舶來到拓航的中國敘事醫學

2024-06-26健康
敘事醫學是基於醫學的敘事性特征發展的新興學科,致力於透過敘事研究與實踐推動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增進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並助力建設健康中國。敘事醫學進入中國雖僅十余年時間,但已經完成了從「追趕學習」到「開拓創新」的階段性轉變,成為了當前醫學人文領域備受關註的重要方向之一。
醫學歷史上從來不缺乏敘事的要素。傳統中醫「四診」中的「問」便直接強調了醫患交流的重要性,【素問】更將「不問」視為診療失敗的原因之一。在西方,醫界先賢們也不斷闡釋著敘事與醫學的內生聯系。現代醫學成熟後,臨床技術語言成為醫學的主導話語,推動醫學朝著科學性、實用性和強操作性的方向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機械化、還原主義和去人性化的傾向。伴隨著20世紀後半葉多個學科的「敘事轉向」,醫學界也開始關註疾病敘事、醫學人類學、醫學社會學、文學與醫學、敘事療法等交叉領域,希望借助敘事的力量恢復醫學的溫度。
敘事醫學在21世紀初期正式誕生。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內科醫生、文學博士麗塔·卡倫系統性地提出了「敘事醫學」,指代在健康領域借助敘事來推動醫學發展與醫療進步的全新學科。此後,國際敘事醫學逐漸發展出兩條主要路徑。一方面,敘事醫學的學理路徑強調結合文學理論、哲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化研究等相關敘事研究成果,重點發展敘事醫學的理論與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敘事醫學的套用路徑關註如何將敘事研究成果運用於醫患溝通與臨床實踐,探索在真實醫療衛生場景下利用敘事進行醫務實踐的方法、模式與收效。兩種模式雖然在實施主體、發展理念和落地目標等方面有所差別,但都共同推動了敘事醫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接受。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內,中國也有零星文章介紹國際敘事醫學的興起。然而,直到2011年,中國敘事醫學才真正迎來「元年」。這一年發生了三個標誌性事件。其一是北京大學召開了首個以敘事醫學為主題的專家座談會;其二是南方醫科大學開設了「敘事醫學」課程;其三是國內學者發表了以「敘事醫學」為關鍵詞的學術論文。此後,中國敘事醫學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至今仍保持著蓬勃之勢,並逐漸形成了當代中國敘事醫學的三個標誌性特征。
首先,中國敘事醫學奉行「研究+臨床+教學」三元並舉發展模式。研究方面,類別豐富的著作和文章奠定了中國敘事醫學的理論基礎,向世界介紹了中國敘事醫學的成果與現狀,同時推動了【敘事醫學】學術期刊的誕生。臨床方面,中國敘事醫學強調落地臨床、緊扣臨床與改善臨床,進一步推進敘事醫學與臨床實踐的深度結合。教學方面,以國家衛健委住院醫師規培教材【敘事醫學】和【敘事醫學課程思政指南】為代表,中國敘事醫學教學體系已具雛形,朝著全周期、全過程、全人員、全方位的「四全」育人模式發展。
其次,中國敘事醫學實踐主體呈現出學界、行業、管理部門三方聯動的特征。學界方面,敘事醫學具備極強的跨學科特征,不同背景研究者的成果可以借助醫學的敘事性特征而套用於醫療衛生實踐。行業方面,各類別醫務工作者對於敘事醫學的接受程度較高,因而積極與醫學人文學者合作,改善了此前人文社科研究難以在臨床環境中落地的問題。管理部門方面,各級衛生管理部門已經註意到了敘事醫學所引發的醫學人文浪潮,試圖搭建自上而下的推動路徑,出台綱領方針與行動規劃,切實弘揚新時代醫者精神。
最後,中國敘事醫學堅持回應醫學的初心、目標與願景。醫學的誕生源於對他人痛苦的回應,也隨之形成了「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等醫學最初的堅守。敘事醫學強調敘事的雙向性,一方面向外界傳遞醫學即人學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在內部強化醫者仁心的要義。敘事既是敘事醫學的主要研究物件,也是其連線臨床實踐的切入口。敘事醫學踐行者傾聽、再現、反思醫療衛生領域的多種敘事,並且利用敘事介入臨床並最佳化實踐。人文是醫學的另一只翅膀,醫學人文需要與臨床實踐相伴並列。敘事醫學的願景便是透過敘事傳遞、保存並提升醫學的溫度。
經過十余年的高質素快速發展,中國敘事醫學已經探索出了獨特的發展模式,儲備了一批特色實踐主體,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然而,敘事醫學在中國依舊是新生學科,未來至少面臨著兩大重點問題。第一是深入解決敘事醫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緊迫性問題。醫學是強實踐學科,敘事醫學落腳於醫學,實踐是敘事醫學的立身之本,需要將敘事研究成果與醫學實踐需求緊密結合。第二是關註敘事醫學推動智慧醫療的前瞻性問題。在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迅速發展並加速推廣的今天,敘事研究與前沿學科的結合催生了對於敘事的全新理解。未來的敘事醫學若能與前沿學科交叉互鑒,那麽便有潛力為醫療實踐的改善帶來質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