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科普|又餓又怕血糖高, 是「吃」還是「不吃」?

2024-03-15健康

原標題:科普|又餓又怕血糖高, 是「吃」還是「不吃」?

糖尿病患者是否經常感到肚子餓想吃東西?接著又轉而一想,吃了怕血糖飆升,不吃又怕低血糖,那到底該吃還是不吃?其實很多情況下,您可能只是「假餓」,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身體饑餓。下文將告訴大家如何區分「真餓」與「假餓」,並提供各位糖友控制饑餓的小妙招。

是「真饑餓」還是「假饑餓」?

「真饑餓」可理解為真實的身體饑餓,而「假饑餓」則為情感上對食物的需求及渴望。您的大腦時常向您傳遞「餓」的訊號,但很多時候卻可能只是「饞了」,即「假餓」。那具體如何辨別自己是「真饑餓」還是「假饑餓」呢?

身體「真饑餓」常常表現為:

(1)肚子咕咕叫;

(2)煩躁、焦慮、易怒;

(3)疲倦、勞累;

(4)看不清事物;

(5)精力難以集中;

(6)心慌、出冷汗、手抖、面色蒼白;

(7)看見所有的食物都想吃,而不只是想吃某一種特定的食物。

如果突然感到饑餓,而不符合上述7條陳述時,那考慮自己可能為「假饑餓」,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嘴饞想吃東西。總之,當糖友「假餓嘴饞」時,大可不必「吃」,而當患者是「身體真饑餓」時,可適當吃一些墊墊肚子,如果測得血糖過低,馬上坐下來喝一些糖水或幾塊曲奇,防止低血糖造成進一步的危害。

「真饑餓」很惱人,不想「老挨餓」

下面這些小妙招來幫您

1.主食要吃夠

糖友無需談主食色變,主食是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一般而言,輕體力勞動者每日主食的攝入量應為250~300克,重體力勞動者每日需達到400克。粗糧食物膳食纖維含量高,遇水後在體內膨脹,食物的體積增加,飽腹感提升。粗糧主要分為谷物類、雜豆類和薯類三大類,代表食物有玉米、蕎麥、黑米、小米、黃豆、紅豆、豌豆、山藥、紅薯等。糖友在主食的選擇上可進行「兩兩配對」,如:粗細搭配、谷薯搭配、糧豆搭配。

2. 多吃易產生飽腹感的食物

飽腹感指數(SI)是指在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攝入不同食物給人們帶來的不同飽腹感程度,飽腹感指數越高,飽腹感就越強。在飽腹指數排行榜中,最具飽腹感的是含水量高、高膳食纖維及高蛋白的食物,其中魚類、煮薯仔、燕麥片、牛肉均屬於高飽腹感指數的食物。另外,堅果雖然飽腹感較強,但其脂肪含量也較高,每次需小份食用,每日不超過一把的量。

3.少食多餐

根據身高、體重及每日活動強度計算每日飲食總熱量,將其分配到4~5餐中,如:早餐1/5,午餐和晚餐各2/5,可選擇低糖、高纖維或高蛋白的食物,這樣既能避免餐後高血糖,又可減輕饑餓感。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糖友可在兩餐間吃煮雞蛋、無糖酸奶、堅果等。但需註意的是,所謂少食多餐,不是隨意多吃幾頓,而是減少正餐的用量,換到加餐中,每日飲食的總熱量仍是不變的。在此特別提醒:脆性血糖、I型糖尿病、血糖波動較大或血糖未控制良好者,應盡量做到定時定量,不額外加餐。

4.按時進餐,保持食量穩定

進食有規律,您的身體才會感覺食物供應很有保障,到了飯點就吃飯,勿隨意多吃或少吃一頓,又或是為了晚上吃大餐,早餐和中餐餓著不吃。隨意的進食方式,導致身體缺乏安全感,總認為應該多藏一些食物才能放心,進而控制飽腹感的系統被打亂,食欲也隨之上升。如果偶爾某一餐攝入的熱量過多,切不可在下一餐忍著不吃,而仍應按時就餐,但數量上可少吃一些,然後透過運動的方式消耗多余的熱量。

5.順序合理,葷素搭配

三餐前先喝一杯水或一碗清湯,200ml~300ml的液體即可增加飽腹感。依照「湯→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吃飯,在保證餐後飽腹感的同時,有效延緩了血糖升高的速度。飲食應葷素搭配,素菜可選用非澱粉類蔬菜,一些糖友不敢吃葷菜,但肉類提供的蛋白質是保證人體所需營養、提升飽腹感的關鍵因素,這就解釋了為何一頓飯中若只吃蔬菜,會特別容易餓。肉類的選擇以瘦肉為主,且魚肉、雞肉等「白肉」優於豬肉、羊肉等「紅肉」。多樣化的食物進入體內,一是滿足了每日的營養所需,二是延長了消化吸收的時間,有利於消除饑餓感、降低餐後血糖。

6.細嚼慢咽

下意識地讓食物在口中咀嚼20~30次,把進餐時間控制在15~30分鐘左右,可獲得更強的飽腹感。通常而言,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訊號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進食速度太快,大腦不能及時得到「飽了」的訊號,待胃裏感覺飽脹時,往往已攝入過多的能量。另外,可以嘗試換著手吃飯,如平時使用右手吃飯的,那麽試著換用左手,以增加食物拿取的時間,降低進食速度。

「假饑餓」卻又很想吃,如何從容應對「多余」食欲?

下面這些小妙招來幫您

1.冷靜分析、轉移註意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口渴誤認為饑餓,因此感覺餓時,先坐下來慢慢喝一杯水,並思考可能是什麽原因引發了饑餓。或用聽音樂、下棋、散步、洗熱水澡、讀一本書等讓自己舒緩和悅的方式將「饑餓」註意力轉移。

2.視覺控制

上菜時,做到「骨-肉-殼」相連,即肉類連帶著骨頭、海鮮連帶著外殼一起呈上,或者將一份菜分裝在多個小碟,令食者從視覺上產生滿足感,認為菜品量大豐富,自己吃了很多,增加飽腹感。

實驗證明,靈長類動物對紅色的食物偏好度更高。飽和度高的暖色調食物能極大地刺激食欲,如:火鍋、炸雞、甜甜圈。因此遠離紅色、黃色、橙色系的食物,能有效降低食欲。而藍色光譜最容易刺激大腦的黑視蛋白感光系統,讓人們變得冷靜、抑制食欲。如您嘴饞想吃東西時,不妨看看這些藍色「倒胃口」的食物,或直接換一套藍色餐具。

3.吃耐嚼的食物

北京協和醫學院及英國列斯大學的研究均顯示:嚼口香糖可產生飽腹感,並抑制食欲。但切勿整日咀嚼,可於午餐或晚餐前後嚼30~45分鐘的無糖口香糖。如果您想嚼點可以吞進肚子的東西,可選擇風幹牛肉幹、風幹雞肉幹、無糖無油全麥谷物棒等耐嚼的食物。

4.少吃深加工類的食物

美國國立糖尿病、消化系統和腎臟疾病研究院的霍爾博士研究發現,當受試者每日只吃深加工食物時,要比每日只吃非加工食物時每日多攝入0.5千卡的熱量。簡單來說,無法看出原材料+經復雜加工+工廠生產的食物可被認為是深加工食物,這類食物擾亂了腸道及大腦的正常工作流程,發出異常訊號,導致人體總接受到錯誤的「饑餓」資訊。

5.吃完飯馬上離席

吃完飯勿留戀餐桌繼續聊天,看著餐桌上未食用完的菜和點心,饞意將又上心頭,如在家中吃飯,可馬上離席;若在外就餐,可起身如廁或於大堂散步片刻,待再次入座後,食欲將明顯減退。

6.小不忍則亂大謀

告訴自己「先忍一忍,過一刻鐘或半個小時再說」,「忍著先不吃,一會兒再看看情況」,有時候忍過了那個最想吃東西的興奮點,就不那麽想吃了。待食欲減退後,給自己一些獎勵,或是看一部電影,或是買一件心儀已久的寶貝,鼓勵自己成功戰勝了心理欲望。

7.眼不見為凈

將平日愛吃的食物放到自己不能輕易看見、夠到的地方,可放在櫃子的深處、高處,或需要走一段路才能到達的隔壁房間。逛超市路過花花綠綠的誘人美食區時,請加快腳步快速透過,不輕易將小零食購買至家中,做到眼不見,則勾不起食欲。

傍晚,尤其是臨睡前手機裏撲面而來的誘人美食、看著美食主播打卡各個美食餐廳、聽著烤肉發出的滋滋脆響……每個人都會嘴饞,難以抵擋得住誘惑。所以睡前務必放下手機,遠離「萬惡之源」,就不會引發多余的食欲了。

8.避免獨處

盡量避免一個人獨處,獨處時總是嘴饞想吃這吃那,人們常常試圖用填滿嘴巴的方式,來填滿內心的空寂,抑或想用進食的行為,緩解獨處時的「無事可做」。一個人時,約朋友聊聊天、喝喝茶是不錯的選擇。

9.拒絕熬夜,保證睡眠

熬夜或夜間睡眠時間過少,將抑制體內瘦素的分泌,而瘦素作為控制食欲的激素水平下降,則食欲增強,饑餓感會更明顯,但飽腹感卻比往常麻木,最終導致更多食物的攝入。另外,不少人在熬夜時習慣吃些小零食,而零食為了保證口感,通常含有更多的糖、鹽和反式脂肪酸,進而影響血糖,因此從源頭上拒絕熬夜非常重要。

10.衣服「穿小」、「穿暖」

就餐時可以穿稍微緊身些的褲子及衣服,這能勒緊腰部,顯出肚子,讓您不敢多吃。冬天打個寒顫,馬上想吃些熱氣騰騰的食物來暖暖身子。為了減少與寒冷的接觸,必須做好充分的保暖工作,保暖衣褲、襪子、帽子、手套、厚被子齊上陣,防止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大增,但各位糖友切勿用熱水袋、湯婆子等取暖,防止燙傷引起皮膚感染而遷延難愈。

11.中醫技術:耳穴貼壓

耳穴貼壓又稱耳穴壓丸、耳穴埋豆,是指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貼上於耳部穴位,透過按揉,使局部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以疏通經脈、調和臟腑。

穴位:耳穴饑點

功能作用:腸胃向下丘腦發出饑餓訊號時,人就會產生進食的欲望,按壓饑點能夠阻斷該訊號的傳遞,從而抑制食欲。

快速定位:位於耳朵靠臉的一側,突起處下方的凹陷部位,即耳屏外側面下二分之一處。

操作方法:

1. 選一側耳朵,用酒精棉球擦拭整個耳廓,以去除表面油膩及汙垢,再用幹棉簽擦幹,保持皮膚幹燥。

2. 用探棒點按耳穴饑點,出現酸、麻、脹、痛時,取王不留行子貼於饑點,膠布與皮膚粘合牢固。

3. 用拇指和食指按壓饑點,每日3~4次,每次1~2分鐘,以出現可耐受的酸、麻、脹、痛感覺為度,3天後取下耳貼,換另一只耳朵貼壓。如您無法自行操作,建議至正規醫院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

禁忌癥:嚴重心臟病、重度貧血、凝血功能障礙、耳部皮膚破損、女性妊娠、有習慣性流產史者、過度緊張、過飽過饑、疲憊等情況下不可進行耳穴貼壓。

註意事項:

1. 洗澡時盡量避免沾濕耳貼;

2. 按壓不過度用力,防止皮膚破損;

3. 耳穴貼壓期間,耳部酸、麻、脹、痛感覺是正常的,如難以忍受,或出現瘙癢過敏、紅腫等不適,請立即取下,必要時遵醫囑塗抹藥膏。

作者:瞿佳嫣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瞿佳嫣) 責任編輯: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