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瘦到50斤還要減肥:她們得了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2024-07-22健康

這個7月,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600號畫廊」,「愛,食物,與生命——進食障礙科普藝術展」正在展出,作品就來自院內患者、進食障礙康復者以及關心這一領域的藝術家。

進食障礙,有一個更直觀的名字——厭食癥。

它不是胃腸道出了問題,而是與焦慮癥、抑郁癥一樣,同屬於精神障礙。其特點是,患者堅持不懈地追求苗條身材,對自己的身體認識歪曲,從而限制食物攝入,體重降至無法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水平,最終,身體因衰竭而走向死亡。

「愛,食物,與生命——進食障礙科普藝術展」展出作品 圖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為了迎合社會審美而減肥,是許多人節食的起點,而後情況走向愈發不可控的極端:65斤、50斤、42斤……健康人或許很難理解厭食癥患者內心深處對食物的恐懼,她們已經夠瘦了,卻依然視食物為洪水猛獸,令自己深陷節食減肥的泥沼。

1983年,流行金曲【Yesterday once more】的演唱者,卡倫·卡朋特因厭食癥引發心臟衰竭病逝,年僅32歲。作為蜚聲歐美的歌手,卡朋特的離世讓厭食癥第一次走進了大眾視野。

神經性厭食癥始於患者自己有意地嚴格限制進食,而後體重下降至明顯低於正常標準或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此時患者仍然恐懼發胖或拒絕正常飲食。

作為一種進食障礙,它發病隱蔽,病程進展緩慢,患者通常不會覺得自己病了,等到家人、朋友發現送醫時,已經產生難以挽回的後果,因而 厭食癥有著低就診率、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惡名。

在對身材愈加重視的當下,A4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穿童裝打卡試衣間等挑戰層出不窮,「瘦人」們在網絡熱搜帶動下有了更多參與話題的資格,而「胖子」卻似乎失去了話語權,在一場場喧囂熱潮裏只能做個旁觀者。

圖源/【骨瘦如柴】劇照

籠罩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青少年正把自己困在節食減肥的牢籠之中。

在醫療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裏,記錄了一個令人心痛的典型案例。 初中生小玲從2021年8月開始減肥,165cm個頭的她體重不過104斤,很難算得上我們傳統觀念裏的「胖」。小玲媽媽從同學、老師那打聽到,小玲的減肥或許源自有了心儀的男生—— 更瘦,意味著更好看。

她很快瘦下來,而後她朝著50斤體重的瘦身目標繼續減下去,那是她覺得理想的身材。2021年11月,她的月經再也沒有來過。父母註意到小玲的異常,把她帶到醫院,確診為神經性厭食癥。此後,便是持續一年多的治療與逃離的博弈。

這是很多患有神經性厭食癥的青少年身上所不斷重復的過程。父母做出各種努力想要追上她們瀕臨衰竭的身體,但患者自己卻抗拒家人的幫助、醫生的治療,甚至哪怕是自己覺醒了想要進食,身體卻無法接受任何食物。

吃飯,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圖源/【骨瘦如柴】劇照

整個2022年,父母帶小玲輾轉多所醫院治療,她一度需要住院調理,父母成為「吃飯監督員」,小玲卻難言配合。她把醫生規定要吃掉的食物藏在袖口、衣袋,再偷偷扔掉、藏在家裏的某個角落。後來父母再帶她去醫院,她用跳車、自殘等極端方式表達反抗。

治療沒有起色,小玲體重持續下降到50多斤時,她自己意識到身體已經孱弱無力,她對媽媽說: 「我想活,但我無法接受自己吃東西。」

對厭食癥患者而言,最初只是限制進食,他們在吃飯前精心計算每一樣食物的卡路裏,以保證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超過心裏設定的那條線。一旦吃了高熱量的食物,或是太久的饑餓後出現暴食,則會產生強烈的負罪感,然後想方設法把吃進去的東西再吐出來。於是, 催吐,就成了厭食癥患者的「必修課」。

在【新京報】的報道中,湖北女孩林婷婷為了保持節食減肥60斤的成果,用手指摳嗓子吐出剛剛吃進去的食物, 「把它們吐掉,吐掉就不會長胖」, 此後,她陷入暴食與摳吐的迴圈,不能自已,她的手指關節在與牙齒的不斷摩擦下傷痕累累,這也是很多摳吐者身上會出現的痕跡。

圖源/小紅書

頻繁摳吐令胃酸腐蝕食道和賁門,還會引發撕裂傷,嚴重者的嘔吐物中會帶血。

圖源/小紅書

時間久了,摳吐變得不那麽好使,他們會再借助棉簽、導管等工具催吐,試圖讓胃裏不留下一絲絲食物。

圖源/小紅書@奶一口泡芙

圖源/小紅書@氟西汀

當吐無可吐,甚至都不想再進食時,厭食癥患者的身體便開始走向衰竭。

在現代精神科學領域, 神經性厭食癥已經被歸類為一種精神心理疾病, 患者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它還可能和其他精神科疾病一起存在,如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軀體化障礙或者強迫癥。但 厭食癥的死亡率最高,其中,有10%-20%的患者的生命無法挽回。

當小玲在拒食一個月後陷入昏 迷狀態後, 父母把她送進東莞的一家醫院,後來又緊急轉院到深圳市兒童醫院。 進入ICU前,醫生把她搬上CT檢查床, 「太輕了,搬她就像搬一床被子」。

圖源/【閃閃的兒科醫生】

那時的小玲,體重僅有24.8公斤,皮膚蒼白,身上只剩下一層皮包著骨頭。嚴重的營養不良引發了大腦萎縮,她沒有自主呼吸,面對媽媽的呼喚,也始終沒能睜開眼睛。

圖源/【閃閃的兒科醫生】

在ICU搶救了20多天後,小玲的情況沒有任何好轉,父母無奈選擇放棄,撤掉身上的機器10分鐘後她離開人世,只留下媽媽在病床邊痛哭。

小玲的身上充滿神經性厭食癥的典型特征,但也正是這些特征讓大眾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麽女孩已經骨瘦如柴,卻還覺得自己很胖?為什麽她們已經瘦到重度營養不良,卻還拒絕治療?為什麽她們寧可把自己餓死,卻吃不下去任何食物?

不過,以目前的醫學認知,這些還都未能破解。

如果把一個個厭食癥新聞事件的主角拼湊起來,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他們身上相似的標簽:青春期、女孩、減肥。

根據【中國1990與2019年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負擔情況比較】顯示, 近30年時間,神經性厭食癥的標化患病率提升了60%, 與此同時,它在女生中的疾病負擔由1990年的第9位,升至2019年的第6位,而對男生群體,則是從第10位升至第9位。

中國兒童青少年 1990 年與 2019 年心理疾病負擔(標化 DALY 率)順位變化 圖源/【中國1990與2019年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負擔情況比較】中國公共衛生

性別差異的背後是整個社會對女性身材、外貌近乎嚴苛的審視,減肥的意識伴隨著青春期到來,明星與網紅塑造的白瘦幼形象、同齡男生的嘲笑、家人不經意的提醒,都在她們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 「要麽瘦,要麽死」 的極端思想。

瘦,成為解決一切人生煩惱的辦法;瘦,成為贏得萬眾矚目的終極目標。

2024年的春節,我們崇拜快速瘦身100斤的賈玲。在此之前,明星的「身材很能打」可以霸榜熱搜,網紅大秀身形、凹出頗具挑戰性的姿勢會引得全民模仿。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賽博網絡,纖瘦的女性都可以更自信地展示自己,欣然接受他人的肯定。

畸形審美的社會氛圍潛移默化,牽引著女孩們做出非理智的選擇,而家庭或許正是助推她們走向深淵的那只大手。 已經有諸多臨床觀察顯示,在女孩罹患神經性厭食癥前,她們的家庭已經「病了」。

圖源/【骨瘦如柴】劇照

有的厭食癥女孩便有一個強勢的媽媽與家庭存在感極低的爸爸。有不少媽媽自己保持著不錯的身材,無形中傳遞出「女孩不能胖」的思想,一位媽媽就曾不斷給女兒灌輸「女人沒生孩子前,體重不能超過100斤」,而這位女孩開始減肥時的體重,也不過僅比「媽媽的標準」超出了5斤。

另一部份媽媽則表現出對孩子的過度關愛,衣食無憂的女孩們懷揣著這份沈甸甸的愛,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對得起」家庭。

醫生楊磊就職於中國最早治療神經性厭食癥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他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采訪時表示,在接診的未成年患者中,有的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從小對孩子有忽視;有的父母管教太嚴格,孩子用不吃飯的方法來抗議;也有人遇到了校園霸淩、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

「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影響。一開始,他可能不是為了減肥,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引起體重下降,卻得到了某種肯定,使他繼續維持這種狀態,慢慢地進入到病態。」

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目前並沒有能治愈神經性厭食癥的特效藥,更多還是依靠心理治療與健康教育。

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病了是極為關鍵的一環 ,但這個過程緩慢而艱難。

催吐者們透過網絡聚集在一起抱團取暖,他們借助諧音把自己稱為「兔子族」。但聊天中,他們幾乎不會使用「吐」字,催吐是ct,摳吐是kt,透過導管吐出來則是gt或是guan,好像沒有直接打出那個字,自己的行為就沒有任何問題。

他們在小紅書上分享催吐後的種種狀況, 有人傳遞「易吐食物」的攻略,有人卻把「一天吐了三次」看作為瘦身而努力的榮光。 貼文下零星有留言提醒博主病了,要趕快去看醫生。但很快,這樣的回復就被各種「經驗交流」所遮蓋。

圖源/小紅書

像小玲一樣,很多被父母送去住院治療的厭食癥患者,都熟稔各種「藏食物」的本領。在醫護的監督下,他們勉強定時、定量攝入食物,體重增長是出院的硬指標,但等到回歸家庭,不吃飯的情況依舊。

一旦發展到嚴重營養不良,整個人瘦到皮包骨頭再度入院時,醫生往往也束手無策。長期厭食會令胃腸功能極度退化,無法消化吸收食物;短時大量補充營養物質也會令體內鉀離子過快流失,引發低血鉀癥,危及生命。此時只能透過少量的鼻飼或靜脈緩慢輸註脂肪乳等營養液來維持最基本生理活動,能否挺過去,還是要看他們自己。

值得慶幸的是,還是有很多人走出了厭食癥的陰霾,他們在懸崖前及時止步,與食物和解,與身體和解,與一串串數碼和解,從而挽救了自己,也避免了整個家庭的悲劇。

不論胖瘦高矮,每個人都擁有自由生活的權利。你可以選擇更健康,也可以選擇更快樂。

為什麽要模仿別人呢?你本身就很好。

文字 | 李曉琬

編輯 | 超楠

圖片 | 網絡

封面圖來自【骨瘦如柴】劇照

參考文獻:

[1].【中國1990與2019年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負擔情況比較】.路少玉等,中國公共衛生

[2].【節食後體重暴跌,她們得了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三聯生活周刊

[3].【被食物吃掉的人|「把它們吐掉,吐掉就不會長胖」】.新京報

[4].【閃閃的兒科醫生】.嗶哩嗶哩

[5].【饑餓戰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