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運動損傷檢查及處理方法,非常實用!

2024-07-11健康

運動損傷是指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身體損傷,每天因運動損傷到醫院就診的人群很多,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運動的場地環境、鍛煉的負荷強度、個人的技術水平以及運動著裝不合理、熱身不充分等,但你知道如何盡早確診及緊急處理嗎?今天采用圖文的形式給大家講解運動損傷的相關知識,值得學習借鑒。 運動損傷的分類 運動損傷多種多樣,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分成許多類別: 按傷後皮膚或粘膜完整與否可分為: 開放性損傷(擦傷、刺傷等)和閉合性損傷(肌肉拉傷、扭傷等)。 按傷後病程的階段性可分為: 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 按受傷的組織結構分類可分為: 皮膚損傷、肌肉損傷、肌腱和韌帶損傷、關節損傷、滑囊損傷、軟骨損傷、骨損傷、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和內臟損傷等。 按傷性輕重可分為: 輕傷(不影響工作和訓練)、中等傷(24小時以上不能工作或訓練者)和重傷(須住院治療者)。

關節運動功能檢查 1、頸椎關節活動範圍

2、腰椎關節活動範圍

3、髖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4、膝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5、踝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6、肩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7、腕關節關節活動範圍

運動創傷特殊檢查方法 1、頸部損傷檢查法 (1)椎間孔擠壓試驗

(2)頸神經根牽拉試驗

(3)頸牽引試驗 患者坐位,檢查者雙手托其頭部,用力向上牽引,若患側頸、肩、臂、手疼痛或麻木減輕,即為陽性。臨床意義與椎間孔擠壓試驗相同。 2、腰部損傷檢查法 (1)直腿擡高與加強試驗

(2)屈頸試驗

(3)仰臥挺腹閉氣試驗

3、骶髂部損傷檢查法 (1)「4」字試驗

(2)提腿 伸髖試驗

(3)背伸抗阻試驗

(4)骶髂關節 旋轉試驗

(5) 斜扳試驗

4、肩肘腕部損傷檢查法 (1) 杜加氏征 正常人將手放在對側肩上,肘能貼胸壁。肩關節前脫位則內收受限,傷側的手放到對側肩上則肘不能貼胸壁;若肘貼胸壁則手不能放到對側肩上,此為陽性。 (2)肱二頭肌長頭腱緊張試驗 患肢肘關節屈曲90º,前臂置於旋前位,抗阻下用力旋後屈肘,若肱骨結節間溝部疼痛為陽性。表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損傷或腱鞘炎。 (3)岡上肌斷裂檢查

(4)肘關節外部形狀檢查

(5)肘三角與肘直線

(6)抗重力 伸肘試驗

(7)肘關節副韌帶檢查

(8)米勒(Mill’s)試驗

(9)腕部壓痛點與損傷關系

(10)尺神經損傷

(11)正中神經損傷

(12)屈拇握拳尺偏試驗

5、膝部損傷檢查法

(1)伸膝抗阻試驗

(2)推髕伸膝抗阻試驗

(3)推髕半蹲阻試驗

(4)單足半蹲試驗

(5)半月板損傷檢查



(6)側副韌帶損傷檢查

(7)交叉韌帶損傷檢查



6、足踝部損傷檢查法 (1)常見的足部畸形

(2)跟腱損傷檢查

(3)踝部前抽屜試驗

運動損傷急救原則 1、損傷初期(48小時內): 保護受傷的部位,使之不受二次損傷,條件允許時,可以使用夾板或臨時固定物先讓受傷部位得到更好的保護,以免導致未撕裂的韌帶或者未骨折的骨頭發生骨折。 在確診無骨折情況下,在疼痛能夠忍受範圍內,適當負重及活動(負重量以疼痛VAS評分:4/10以內為準)。 RICE原則: Rest(休息): 制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防止二次損傷,減輕組織滲出、腫脹。 Ice(冰敷): 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癥反應和肌肉攣縮,緩解疼痛抑制腫脹。急性期24~48小時可冷敷,每次10~20分鐘,2小時一次,註意不要直接將冰塊敷在患處,可用毛巾包裹住冰塊,以免凍傷(註:冰敷僅限傷後48小時內)。 Compression(加壓): 使用彈性繃帶或彈性大的衣物(比如絲襪)包裹住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包紮(松緊適度)減輕腫脹,註意不要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包裹處以遠肢體的腫脹、缺血。 Elevation擡高: 將患肢擡高,高於心臟位置,增加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 2012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發表一篇評論強烈建議將經典的RICE原則替換為POLICE原則(警察原則),即保護(Protect),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擡高患肢(Elevation),主要的變化就是保護和早期適當負重。 在這裏提醒大家,早期的適當負重必須經過專業評估後並且佩戴合適支具才能進行,否則會有加重損傷的風險。 2、48小時以內禁忌做: H-Heat(熱療): 含發熱、有刺激性的藥膏。 A-AIcohol(酒精): 增加腫脹,影響供血。 R-Run(跑動): 加重組織受損。 M-Massage(按摩): 誘發局部出血,加重腫脹疼痛。 3、48小時後: (1)穩定期(傷後48小時): 治療重點是血腫及滲出液的吸收;物理治療、按摩、中藥外敷等方法促進創傷恢復;支具保護、局部制動至創傷愈合(選擇性)。 (2)恢復期(局部腫脹消失後): 物理治療:漸進進行損傷肢體肌力、關節活動度、平衡及協調性、柔韌性的訓練,以及盡早的介入運動治療,促進愈合的同時避免損傷後遺癥。 輔以物理因子治療,促進疤痕軟化、防治瘢痕攣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