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李飛:拓寬醫學創新邊界,引領瓣膜病診療進步新紀元

2024-08-23健康

2016年初,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臟內科(以下簡稱西京醫院)接診到一例心臟瓣膜病患者:年逾古稀,身體狀況虛弱,並且伴隨多種其他疾病。在過去,面對這樣的患者,臨床往往只能給出一種無奈的答案;然而, 西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李飛 給患者帶來了新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

當時,全國能夠獨立完成TAVR手術的醫療機構屈指可數,不超過十家,而在整個西北地區,尚無一例成功的案例。因此,對於李飛和全國心血管學科醫生來說,引入這項創新技術和手術業務,必然伴隨著壓力和挑戰。‍

緊張與動力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中國瓣膜病患病率約為3.8%,即中國約有2500萬人正遭受瓣膜病影響。

李飛介紹:「瓣膜性心臟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我初為住院醫生時,冠心病介入治療尚不普及,住院患者中心衰患者占多數,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中相當多的患者都是由瓣膜病引發的心衰,晚期無法手術,藥物治療效果差。雖然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有明顯下降,但由老年退行性病變、房顫和冠心病等引發的瓣膜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成為臨床治療的重大挑戰。」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後,老年群體的退行性心臟瓣膜病成為了主流。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心臟瓣膜病的可能性也會變大,特別是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瓣膜病的高發人群,每年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出現瓣膜退行性的改變。

彼時,全球數千萬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面臨著一種沈重而無奈的選擇: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接受創傷較高的外科開胸手術作為治療方式。遺憾的是,由於高齡、伴發多種疾病、體質衰弱等原因,大量患者不能耐受外科開胸手術,這無疑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生命質素和預期壽命。李飛闡述道:「由於現在老年人越來越多,並且心臟瓣膜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多發疾病,身體比較虛弱,不一定能耐受外科開胸手術,所以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治療這些患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TAVR術式應運而生。TAVR技術以其微創的特點,成為了許多高齡、高危、及合並多種基礎疾病患者的新選擇。它避免了傳統外科開胸手術的大創傷、高風險和長恢復期,使得許多原本因身體條件限制而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也能夠獲得有效的治療機會。

TAVR的革新之旅

TAVR手術與外科手術不同,能夠幫助醫患實作不開胸置換瓣膜。該手術的原理是透過股動脈穿刺,把介入導管送入體內,將人工心臟瓣膜精確輸送到病變主動脈瓣的位置並開啟,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有效恢復瓣膜正常功能。

據了解,TAVR手術更講究「心臟團隊」的合作,「過去像冠心病、高血壓、心血管治療,可能是心內科的一個團隊就可以完成,但是現在TAVR手術需要多個科室團隊來進行協作,比如需要聯合超聲科、放射科、麻醉科等,組建一個‘心臟團隊(Heart Team)’,來共同完成一個TAVR手術。」為了熟練套用這項技術,業內包括李飛在內的一眾心臟專科醫生進行了詳盡而周密的準備,以確保手術中的每一步操作、每一環節處理、每一技巧運用都爛熟於胸。這不僅是為了術前準備的萬全之策,更是為了手術安全性的極致追求,力求將患者傷害降至最低,並行癥風險減至最小。這份挑戰既是沈重的壓力,也是推動專業精進的不竭動力。

「如果醫生不敢面對這些壓力,那麽部份患者就失去了治療選擇;如果醫學界只是固守傳統治療方法,那麽醫學進步就無從談起。」李飛說。抱著這樣的信念和充分的準備,李飛所在的西京醫院心臟內科結構性心臟病團隊於2016年開展了第一例TAVR手術,歷經兩個多小時手術過程異常順利,患者在術後一周左右便康復出院,這同時也是西北地區首例TAVR手術。自此,西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一路走來,不斷創新和探索,開創了多項西北地區甚至國內首例術式。

李飛對於2018年的急診TAVR手術也印象深刻。當時,面對生命垂危的患者王先生,李飛便意識到情況的危急性:患者正處於心源性休克狀態,已經連續數日無尿,意識模糊,臉色蒼白如紙。如果不立即進行手術幹預,他的生命可能只剩下短短幾個小時。

這次手術並非一般的TAVR手術,而是急診TAVR手術。這意味著在時間緊迫的高壓下,一些輔助診斷的手段、討論手術策略的時間十分有限,手術過程中的血流動力學管理將更為復雜,風險更高,往往需要借助額外迴圈輔助裝置來維持患者生命。此外,急診TAVR手術對手術流程和操作技巧要求也極為嚴格。

但面對生命的流逝和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李飛深知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冒險一搏。最終,憑借他以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手術取得了成功。更令人欣慰的是,在2022年的隨訪中,已經年近七旬的王大爺依然能夠正常生活,擺脫了疾病陰影。

從最初的嘗試到第一百例的成功,再到如今累計近千例的佳績,李飛強調道: 「新技術也迫切需要得到大面積推廣」,西京醫院心血管內科憑借卓越技術和不懈努力,在行業內逐漸嶄露頭角。與此同時,在先行者的積極倡導下,TAVR手術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並廣泛套用到臨床治療中。這一革命性的手術技術不僅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更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醫療創新沒有終點

2017年開始,隨著理念普及、技術推廣,和包括球擴瓣在內的多種心臟瓣膜產品獲批上市,越來越多醫生掌握了這項新技術,TAVR手術數量開始顯著增加。

據國家經導管瓣膜治療數據庫(NTCVR)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度截至10月31日,中國大陸地區TAVR手術量累計約3.5萬多例,中國在TAVR領域正處於「量質」齊增的關鍵階段。這一技術的廣泛套用,不僅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素,還極大地降低了手術風險與術後恢復時間。然而,盡管已取得顯著成就,TAVR技術在中國仍保持著不斷進步的態勢,科研人員與臨床醫生不斷探索,致力於技術創新與流程最佳化,力求在手術精準度、安全性及患者長期預後上實作新的突破。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TAVR技術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體現在手術技術的精細化操作上,更包括患者篩選、圍手術期管理、並行癥防治以及術後隨訪等全方位、多環節的最佳化策略。中國專家團隊透過深入研究與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TAVR治療體系,提出了「中國經驗」,為全球TAVR技術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力量。這些經驗不僅提升了國內TAVR治療的整體水平,也為國際同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借鑒,促進了全球心血管領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如今,對於全球70歲以上主動脈瓣狹窄患者而言,TAVR已成為主流治療方式之一。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會推薦TAVR而非傳統開胸手術。」李飛提到,技術創新推動了醫學領域的發展,隨著TAVR手術的普及,中低危適應癥的拓展,中國患者死亡率大幅下降,從最初的7%~10%降至現在的不足5%。

盡管如此,他認為挑戰依然存在:雖然中國在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因此,醫療行業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心臟瓣膜病的機制,並進行技術創新,以研發出更先進、有效的治療方案。

「醫生的共同願景,就是讓大眾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所以醫療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李飛表示,將繼續最佳化手術流程,學習最新技術,改善患者預後;同時開展臨床研究,探索並提出更有效解決方案,創新技術和手段,以更好地服務於患者,「期待中國與全球頂尖醫學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更憧憬我們的創新技術能夠躋身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