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廣東好醫生|詹少鋒:全力解決患者呼吸難題

2023-11-29健康

一根直徑4毫米的氣管鏡,穿過患者鼻腔,到咽部,過聲門,抵達氣管。隨後,攜有支架的置入器沿著氣管壁緩慢前行,到達病變位置,撐開狹窄的氣道。很快,陳叔恢復順暢呼吸。

此前,因為頻繁氣喘,陳叔去過不少醫院,都診斷為哮喘,吃藥後有所好轉,但總是復發,且肺部炎癥越來越嚴重。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廣中醫一院」)後,接診的呼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詹少鋒覺得陳叔病情奇怪,帶領團隊重新審視病歷,準確定位,最終找到病因——大氣道狹窄,甚至已經出現部份塌陷。

撥開迷霧,終見真章。之後,詹少鋒利用氣管鏡為陳叔植入支架,打通生命通道,自己也積累了經驗,「面對疑似哮喘的患者,不僅要註重病情指數等表象,還要了解氣管結構功能和病情是否相匹配。」

這不是詹少鋒第一次向疑難雜癥發起進攻。從醫16年,詹少鋒專註急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癥等呼吸疾病的診療,解決了無數患者的呼吸難題。

成為合格的呼吸科醫生

不到5平方米的辦公室裏,兩個深色書櫃格外顯眼,裏頭擺放的大多是呼吸疾病類書籍。「一邊是中醫類,一邊是西醫類。」詹少鋒開玩笑,古代資訊傳播受限,書籍難得,有人讀完幾本書,或許就能成為名醫。

如今行不通。資訊傳播速度快、渠道多,醫學典籍浩如煙海,且人們對醫療質素要求越來越高,學醫道路漫長修遠、永無止境。

這種感覺詹少鋒早有體會。他出生在河南農村,1999年考上河南省中醫藥學院。「那時候分不清什麽是臨床醫學,什麽是中西醫結合,只是覺得中西醫結合名字好聽,就稀裏糊塗選報了。」

在校園裏,詹少鋒紮根課堂,泡在圖書館,不斷汲取醫學養分。年輕的小夥躊躇滿誌,相信自己很快可以發揮所長,治病救人。然而越臨近畢業,他卻越發感到無所適從,臨床實踐讓他明白患者的病癥千差萬別,自己不能只有醫學理論知識,還要在實際中深化和生化。「學醫3年,覺得天下無病可治,學到第5年,才發現真的不會治病,很尷尬。」他呵呵笑。

讀研深造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為此他去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一些高校和中醫院參觀,總覺得缺了點什麽。後來聽師兄師姐說起嶺南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名醫輩出,也想起了2003年初醫學泰鬥鄧鐵濤推動全國運用中醫理論治療非典的事情。於是,他把鄧老任教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當成朝聖地,把呼吸專業作為自己日後深耕的領域,決心要去那片中醫熱土闖一闖。

「到了廣州,我大為震撼。」詹少鋒說,彼時廣中醫一院門診樓是棟4層小樓,逼仄殘舊,但患者絡繹不絕。「我曾在其他中醫院實習,能明顯感受到醫院和醫院間的差距,那時覺得自己來對了。」

更深的感觸在日常課堂上。「給我們上課的老師,許多是經典教科書的編審、主編,感覺自己直接跟隨活教材學習。」詹少鋒說,在這裏,他充分感受到嶺南中醫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研究生畢業,詹少鋒進入了廣中醫一院,三年培訓後,他在急診科輪科。在這個生死競速場上,胸痛、呼吸困難、心臟驟停、中毒、復雜心律不整……各種危急情況隨時上演,醫生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準確的判斷,才能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知識不夠用的感覺又一次出現了。「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輪科,共11年學醫生涯,最後發現自己只是掌握了些基礎知識。」詹少鋒說,最初的兩三個月,他每天提心吊膽,在焦慮中度過。

為了彌補不足,也為了更快地進步,詹少鋒又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他在值班室放了不少書籍,遇到問題立即翻閱,平時逮著機會就向上級醫生請教,漸漸地,他越來越沈穩,越來越從容。此後,他又到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進修,邁出成為呼吸科醫生的關鍵一步。

「10年過去,我以前只有一點白頭發,現在青山遮不住,白了少年頭。」詹少鋒笑著摸了摸頭。歲月沒有帶走他的赤誠和幽默,卻磨練出一手精湛的醫術,診治過不少疑難雜癥。

工作之初,他就遇到一名20歲出頭的患者,一走路就喘,在其他醫院治療了幾個月,效果不明顯,血氧反而越來越低。詹少鋒接診後,最初認為是肺部纖維化,但具體病情不明確,反復考量後,他決定進行氣管鏡活檢,才發現是肺泡蛋白沈積癥,一種極為少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經過數小時的持續灌洗,奶白色的液體漸漸變得清澈,困擾患者一年多的氣喘消失了。

「學醫需要努力、天賦,也需要時間的積累。」詹少鋒說,沒有一二十年的功夫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呼吸科醫生。他時常告誡學生,呼吸科醫生要有鷹一樣的銳利眼光、獵豹一樣的反應速度,還要像河馬一樣踏實,沈下心來慢慢積蓄力量,浮出水面時更是為了汲取新鮮空氣。

讓患者順暢呼吸

9月18日上午,天氣晴朗。家住佛山的魏伯在家人的陪同下搭上廣佛線,來到廣中醫一院。他穿著睡衣,似乎還不太習慣自由外出。在暖色調的診室裏,面對詹少鋒的詳細問診,老人不時笑著點頭說:「比以前舒服咗好多,崴嘞顧得!(very good!)」

回想兩個月前,第一次見詹少鋒時,魏伯還奄奄一息地躺在救護車的擔架上,臉部浮腫、肚子脹大、四肢異常幹瘦。他是極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嚴重下降。為了維持呼吸,幾乎每個月都要住院接受抗炎、平喘等治療,在家也脫離不了無創呼吸機,活動範圍不超過20米。由於長期使用激素藥物產生副作用,除了全身浮腫,還經常因嚴重骨質疏松導致骨折,生活痛苦不堪。

詹少鋒給了他不一樣的治療選擇。除了常規治療方案,他根據魏伯的體質及證候特征,添加了健脾補腎的中藥,兩個月之後,效果開始顯現。「利用中藥提高內源性激素水平,患者口服激素少了,免疫力提高了,胃口好了,活動量增加了,急性加重次數減少了,不用經常住院。」詹少鋒說,在新方案治療和康復鍛煉加持下,魏伯已經兩個月沒有住院,也能脫離呼吸機走一段路。

「對哮喘、慢阻肺、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統疾病,在急性發作期,中西醫結合能快速控制癥狀,防止病情加重;在穩定期,也能服用中藥提升正氣,調理陰陽氣血平衡,從而提高機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減輕藥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質素。」詹少鋒進一步解釋說。

尤其是面對晚期高齡肺癌患者,在其他治療手段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中醫有可能帶來新的轉機。90歲的黃婆婆就是受惠者之一,因為長期服用靶向藥,出現了嚴重腹瀉,一天能拉10次,詹少鋒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幫她擺脫痛苦,老人家精神逐漸好轉。

在繼承發揚傳統中醫醫學的同時,詹少鋒也不斷學習現代診療技術。作為呼吸科疑難雜癥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工具,氣管鏡看似不起眼,卻占據重要角色,如今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取出異物、清除分泌物、切除支氣管內占位或腫瘤、治療氣管狹窄等,都需要用到氣管鏡。」

2023年1月,張言又一次躺在手術台上。他是一名肺癌患者,此前因巨大腫瘤壓迫氣管引起極度呼吸困難,去年國慶期間,詹少鋒及其介入團隊為他緊急放了支架,然而兩個月後,腫瘤繼續擴散,他再次呼吸困難。借助氣管鏡,詹少鋒一點一點清理了「巨石」,並重新更換了支架,術後,張言恢復了自由順暢的呼吸。看到患者生命通道被打通那一刻,詹少鋒也長舒了一口氣。

發揮中醫藥抗疫優勢

在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詹少鋒也堅持發揮中醫的特色和優勢,將救治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2020年1月26日,農歷大年初二,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的指導下,廣中醫一院組織醫療隊馳援湖北,詹少鋒主動請纓,「我是一名呼吸科醫生,挽救生命、守護人民健康是本職工作。」

第二天,他和隊友直奔武漢,1月30日醫療隊接管病區後,為了讓其他隊員更好地適應環境、消除心中的顧慮,作為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詹少鋒組織黨員率先進入隔離病區,並申請值了第一個白班和夜班。

▲詹少鋒治療新冠患者

武漢街頭空曠蕭索,隔離病區氣氛凝重,患者戴著口罩,眼神焦灼。醫療隊的到來讓病區彌漫了一股中藥香,但不少患者仍心存懷疑,中醫行嗎?

90歲的黃伯住院幾天,血壓低、氣喘,整夜睡不好,一直很焦慮,甚至已經開始叮囑家人準備後事。聽說要用中醫治療,老人滿臉不信任,經詹少鋒耐心開導,才願意服藥。連服三天,老人病癥沒有再加重,第四天夜裏,突然大汗淋漓,跑了多次廁所。老人更慌了,嘴裏喃喃念叨:「壞了,真的不行了。」

沒想到隔天早上,黃伯整個人突然輕松了,氣喘情況明顯改善,睡覺也踏實了,連聲感嘆:「中醫真神奇。」

從懷疑到信任,類似的態度轉變時常在病區上演。「剛住院時,我心裏很害怕和絕望,畢竟聽說沒有特效藥。沒想到中醫藥療效這麽快,這麽好。」接受中醫治療的第6天,徐田出院,十分激動。另一位同天出院的患者更是直言:「喝中藥、做中醫護理,效果好得很,我覺得自己簡直是起死回生。」

鏖戰45個晝夜,廣中醫一院接管病區清零,累計收治患者119例,其中危重11例、重癥87例,加入中醫藥治療後,其中109例患者發熱、咳嗽、氣喘、乏力、胃口差等癥狀明顯改善,極大地降低了重癥率和死亡率。

2022年,Omicron侵襲香港,應特區政府請求,廣東省選派391名醫護人員分三批奔赴香港,開展新冠患者救治工作。詹少鋒再次上陣,加入第二批醫療隊,進駐亞博館新冠救治中心。

香港和武漢地域不同,病毒也產生了變異,但過往的抗疫經驗讓詹少鋒信心十足。「我們已經摸索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特點和證治規律,相當於摸著石頭過河了。」他解釋,亞博館收治的新冠患者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基礎疾病多,中醫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最終效果不錯。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援港抗疫工作圓滿完成,亞博館的燈光漸次熄滅,詹少鋒踏上了回程的路途。沿路紫荊花開,行人步履匆匆,生活重回正軌,一股難以名狀的感動充斥心中,他不由感嘆:「治病救人,真好!」

「已故國醫大師鄧老常說‘痌瘝在抱’,意思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我一直以此提醒自己,從未松懈。」詹少鋒說。年過四十,華發早生,但為醫者的赤誠如年少般未變。(本文患者均為化名)

歡迎訂閱2023年【人之初】雜誌

▼▼▼

記者 | 曾劍萍

編輯 | 梁沐 任君飛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本文正選於【人之初】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