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國醫大師王慶國:運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經驗

2024-01-02健康


▲王慶國 國醫大師(1952-)


王 慶國,第四屆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師從於著名傷寒學家劉渡舟教授,現將王慶國教授運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散寒通痹,即溫陽、通陽、升陽、補陽,臨床套用並不局限於太少兩感證,更不必拘泥於有無發熱惡寒之表證,舉凡風寒身痛、暴啞咽痛、冷風頭痛、風寒齒痛等諸多病證,使用本方均收卓效。


麻黃細辛附子湯出自【傷寒論】,是臨床常用經典經方,現就該方的主治、方解、加減化裁及臨證運用心得等進行解析,並附驗案二則。


方劑解讀

【原文】: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麻黃二兩(去節)(6g),細辛二兩(6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g)。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助陽解表。


【主治】: 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表證。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頭痛,無汗,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脈沈而無力或脈沈微。


【方解】: 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細辛氣味辛溫雄烈,佐附子以溫經,佐麻黃以解表。三味藥合用,於溫陽中兼以解表,於解表中升發陽氣,為表裏兼治之劑,主治太少兩感證。


【加減化裁】: 本方始見於【傷寒論】,原書用治太陽風寒、少陰陽虛之惡寒發熱、肢冷嗜臥、脈沈無力之證。後世在以本方治療太少兩感證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中又有所發展。如【內科摘要】卷下用之治療腎臟發咳及寒邪犯齒的齒痛;【張氏醫通】卷十六用之治水腫喘咳,卷四用之治暴啞不能出、咽痛異常等病證。歷代醫家套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不僅註重拓展其主治範圍,且善於加減化裁而創制新方。其處方增減要點,多依據虛與實孰多孰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偏陽氣虛弱者,加入益氣扶正之人參、黃芪等,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八之大棗湯,以本方去細辛,加大棗、黃芪、甘草、生姜;【醫宗必讀】卷六之附子麻黃湯,以本方合理中丸去細辛。


第二,偏邪氣較盛者,則針對證之偏表或兼夾配伍相應藥物。如寒邪較甚,寒凝血滯而頭身、肢體疼痛較劇者,增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品,【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二十之倉公當歸湯,即本方加當歸、獨活、防風;【杏苑生春】卷五之附子細辛湯,即本方加川芎。夾痰濕者,每配半夏、茯苓等化痰滲濕之品,【重訂通俗傷寒論】之麻附細辛湯,以本方加半夏、茯苓組成。兼氣滯者,配伍香附、陳皮等理氣行滯之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之麻黃桂枝湯,即本方以炮姜易附子,加桂心、白芍、甘草、香附、半夏構成。


第三,寒邪客表與陽氣不足均較重者,配入解表散寒之防風、獨活、生姜及益氣助陽之人參、白朮、乾薑等,以邪正兼顧,方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九之赤散,以本方加味人參、白朮、乾薑、沙參、茯苓、防風、川椒、黃芩、代赭石、桔梗、吳茱萸;【太平聖惠方】卷十之附子散,以本方去細辛,加人參、白朮、茯苓、前胡、桂心、半夏、獨活、當歸、石膏、炮姜、生姜。【傷寒六書】卷三之再造散,亦屬此類。


臨證心得

現代套用本方已不局限於太少兩感證,但凡陽虛寒凝之痛證、痹證、水腫、瘰癧、眼病、耳疾及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等,證屬陽虛、陽陷、陽滯者,投之本方溫陽、通陽、補陽、升陽等皆可獲效。例如,過敏性鼻炎秋冬易發,著涼易起,晨起、夜間加重,故肺寒為病機之本,其他諸如衛氣虛、氣血不足兼風熱、郁熱等不一而足,但溫肺為第一要務,是以麻黃細辛附子湯為常用之方,余藥據病情不同而量加之,即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解析方證,抓住關鍵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少陰病陽虛陰盛,其臨床表現多為無熱惡寒,本不應發熱,今始病即見發熱,故曰「反發熱」。初得病則發熱多見於太陽病,而太陽病其脈當浮,今脈不浮而沈,脈沈主裏,屬少陰裏虛。脈證合參,本證當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證。既兼表證,則除發熱外,當還有無汗惡寒、頭痛等癥,仲景雖未言之,當為省文筆法。總之,本證屬表裏同病,亦稱為「太少兩感」證。既為表裏同病,當視其表裏輕重緩急之不同而確定先後表裏治則。本條原文謂少陰病,並有脈沈,已屬裏陽虛之脈,然並無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癥,說明裏陽虛未甚,其「反發熱」,當是表證所致。本證表裏同病而裏證未甚,治當表裏同治、溫經解表,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方中麻黃外解表寒,附子溫補腎陽,細辛以其氣味辛溫雄烈而走竄,既能佐附子溫經補陽,又能佐麻黃解散表寒,與麻黃、附子相伍,可兼有表裏兩治之功。三藥合用,溫少陰之經而發太陽之表,溫陽中兼發散,解表中兼補虛,共同發揮扶正祛邪、溫經解表的作用。


對於方中細辛的用量,古代醫家有「細辛不過錢」之說,此種認識最早見於【本草綱目】引【本草別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得配本草】也說:「細辛其性極辛烈。氣血兩虛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見效。多則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錢,真氣散,虛氣上壅,一時悶絕。」古人所謂細辛不過錢,相當於現今3g左右,並且古人用細辛是將其研末入丸散,而現在多用其全草入藥入湯劑,則不必受「不過錢」之束縛。據本人經驗,只要辨證準確,細辛可用至10~15g,並無毒副反應出現,且臨床療效頗佳。


緊扣病機,擴大套用


麻黃細辛附子湯本為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而設,但我們用古方,只要抓住病機,不管癥狀如何多變,病情多麽復雜,只要是病機相符,即可對證而用。本人認為: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主要作用是溫經通陽、散寒通痹,即溫陽、通陽、升陽、補陽,臨床套用並不局限於太少兩感證,更不必拘泥於有無發熱惡寒之表證,舉凡風寒身痛、暴啞咽痛、冷風頭痛、風寒齒痛等諸多病證,使用本方均收卓效。


合方加減,靈活化裁


仲景對於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合方使用早有明訓,【金匱要略】中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即為典型例證,該方即為麻黃細辛附子湯與桂枝湯的化裁組合。臨床上套用時,既要抓主證,又要顧及兼證,既要謹守病機,又要知守善變,既要喜用經方,又要重視時方,要以臨床療效為指歸,古今接軌,合方並用,靈活多變,可以將麻黃細辛附子湯合方套用於多種復雜病癥中,這樣才能做到臨床收效顯著。


典型醫案

● 案一:麻黃細辛附子湯、玉屏風散、柴胡桂枝乾薑湯合方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


丁某,男,時年28歲,2013年4月19日初診。主訴:晨起噴嚏、鼻塞流涕,伴畏寒4年余。現病史:晨起噴嚏,可持續1小時,流涕。平素怕冷,飯後胃脹,時有咽喉紅腫,唇紅,汗出多。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既往前列腺炎病史。


診斷: 過敏性鼻炎(肺陽不足,表氣不固,太、少樞機不利)。


治法: 溫陽散寒,補益肺衛,清肝溫脾。


處方: 生麻黃10g,制附片10g,細辛10g,辛夷15g,防風10g,炒白朮30g,生黃芪20g,煆牡蠣15g,柴胡8g,炒黃芩12g,桂枝10g,乾薑10g,黨參15g,連翹15g,桔梗10g,生甘草10g。7劑,水煎服,日1劑。


4月26日二診: 服藥7劑後效佳,無流涕、無噴嚏,仍覺汗出多,咽部充血,唇紅,大便溏,舌暗紅、中後苔白黃,脈弦滑。上方去乾薑,加茵陳30g清利濕熱、蒲公英30g清熱瀉火。10劑,水煎服,日1劑。


隨診半年,鼻炎未復發。


按: 「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柯琴註曰:「少陰主裏,應無表證,病發於陰,應有表寒,今少陰始受寒邪而反發熱,是有少陰之裏,而兼有太陽之表也。」此案脈癥合參,辨證為太陽、少陰同病。方中生麻黃、制附片、細辛散寒邪而益肺陽,使寒邪散而陽氣固;防風、炒白朮、生黃芪益衛固表,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兼清中焦之熱,再加連翹共起清瀉上焦浮熱之功。桂枝、乾薑、黨參共補肺氣,以助肺陽。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辛夷引藥入鼻、通利鼻竅。煆牡蠣斂汗固澀。筆者臨證治療此型過敏性鼻炎,主要以麻黃細辛附子湯為主,表虛不固明顯者加用玉屏風散,有時合用過敏煎以改善過敏狀態,屬對病用藥之舉。


▲麻黃


● 案二:麻黃細辛附子湯、黃芪三參飲、炙甘草湯合方加減治療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早搏


吳某,女,時年55歲,2016年8年3日初診。幼時曾患心肌炎,自2015年開始患有早搏,胸悶、心悸時作。近3周因裝修及母親生病,突發晨起前後胸痛,伴睡眠不佳,淩晨3~4點醒,手足冰冷,頭暈乏力,每於陰天加重,已閉經1年。舌質淡紅,脈沈細似無。輔助檢查:24h動態心電圖:24h早搏300次左右,24h停搏2000毫秒,睡眠中心率28次/分,多發室性早搏,2~3度房室傳導阻滯。胸部CT:未見冠脈病變,可見左肺下小結節。腹部B超:肝左葉囊腫。


診斷: 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早搏(心陽不足,氣陰兩虛,陽氣鼓動無力)。


治法: 益氣養陰,溫陽散寒,行氣通陽。


處方: 炙麻黃10g,細辛10g,制附子10g,仙鶴草30g,仙茅5g,仙靈脾10g,生黃芪50g,黨參10g,太子參10g,北沙參10g,當歸15g,柴胡8g,炙甘草30g,麥冬30g,生地30g,大棗30g,薤白20g,甘松20g。7劑,水煎服,日1劑。


8月10日二診: 患者訴服前方3劑後心跳較前加快,自覺心律白天、夜間平均增加7~8次,偶有心悸,大便正常,舌尖紅,脈沈弱。心率58次/分,復查心電圖:PR間期減至0.181s,QRS 0.089s,QT 0.410s。前方加茯苓30g、煆龍骨15g、熟地30g、決明子10g、沙苑子15g,黑順片加至15g。14劑,水煎服,日1劑。


8月31日三診: 前方藥後癥狀明顯好轉,手涼減,仍有足冷。夜間偶有心慌,發作時心率>55次/分。前方加五味子10g。14劑,水煎服,日1劑。


按: 本患者為中老年女性,幼時曾患心肌炎,而致心陽不足、陰寒內生,故心悸胸悶、四肢冰冷等癥隨之發生。由於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陽氣損傷日久,必然由心累及於腎。心腎陽氣虛損,鼓動無力,故見早搏、心動過緩、乏力等癥狀。陽虛日久,陽損及陰,而致氣陰兩虛;又因陽虛日久,氣虛推動無力,導致氣血瘀滯,故見胸痛、睡眠不好、頭暈等。而舌質淡紅、脈沈細似無亦為心陽不足、氣陰兩虛、陽氣鼓動無力之象。故本案之心動過緩雖源於心陽不足,卻已進及腎之少陰,屬「少陰病」範疇無疑。雖未見發熱、惡寒等表證,但少陰陽虛之病機已很明確,故治療當益氣養陰、溫陽散寒、行氣通陽。處以麻黃細辛附子湯,直補心腎陽氣之虛,振奮心臟機能,為治本之法,配以三仙湯溫補脾腎,炙甘草湯加減溫補陽氣;薤白通陽宣痹,生脈散益氣養陰,滋養心肺陰分。諸藥合用,療效奇佳,2劑藥後心動過緩、早搏即大為緩解。二診及三診均用前方加減,諸癥明顯改善。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2年11月21日第四版, 國醫大師 王慶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