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痛風,似風非風痰濁內傷非外感,陰寒凝澀:應健脾為要溫腎通陽治

2024-06-08健康

北中醫李教授原創人文醫學科普第322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醫李老師。這篇科普繼續分享中醫對痛風的治療經驗。

我們知道,痛風是一種以下肢單、寡關節尤其是第一跖趾關節驟然發生紅腫熱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代謝疾病。

上海名中醫蘇勵教授認為,痛風之所以產生,和其他風濕痹癥所不同的,是癥狀看似和外感風濕癥狀很相似,但又有自己顯然的不同。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尤其是初期痛風)脾胃失健運,因此濕濁內生,進而濕濁痰瘀留滯經絡,痹阻關節,氣血流動不暢,不通則痛。

再加上痛風發病急,疼痛難忍,且還有不治自愈的自限性,來得及去的也快,甚至風一吹都疼痛難忍,癥狀「似風但本質上不是風」,不像其他風濕痹癥一樣,是外感風邪所致,主要是內生濕濁、痰濕、濁瘀導致的。

具體來說,痛風急性發作,大多關節疼痛難忍如虎噬、如蟻啃。到了慢性期,痛風關節會腫痛不已,遷延難愈。隨著痰濕在關節內蓄積凝澀,會導致關節腫大畸形、長出痛風石。

尿酸高不僅可以導致關節炎,還能損傷血管腎臟,導致腎炎或痛風腎,這就到了邪深危,成為難治性痛風,治療效果難以預期,預後效果差。

怎麽治?

痛風尿酸高,痰濁內生,治應以健脾祛濕化痰為要,這幾味藥少不了

痛風尿酸高,既然不是感染外泄,是痰濁內生。

按照中醫的觀點,脾為痰濕生化之源,脾虛水濕運化不急,蓄積體內,郁久生熱化痰,痰濕內阻中焦,會加速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常,脾胃進一步虧虛。形成惡性迴圈,痰濕痹阻更重。

痰濕阻遏氣機執行,氣滯則血瘀,濁瘀流註經絡,蓄積痹阻在關節,導致關節不通而疼痛不已。

嚴重的痰濕濁瘀附著在筋骨,深入骨髓,逐漸讓關節畸形腫大,形成痛風石,促進關節損壞。

病久及腎,病久必須,痛風後期多見脾腎陽虛,濁毒內蘊,導致痛風腎或腎結石。

針對上述痛風的原因和進展,痰濁內傷脾胃,脾胃虧虛,痰濁內生。治療就要治標求本,治法當以健脾祛濕化痰,泄濁降尿酸,輔之以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到的中藥有黃芪、白朮來益氣健脾;以茯苓、薏苡仁來化濕利水泄濁;用雞內金、六神麴來健脾和胃;如果有血瘀,可輔之以莪術、路路通、王不流行、桃仁、紅花、雞血藤等活血化瘀。這些藥物用上能健脾化濕通絡,如此遣方用藥,君臣佐使,效果就很好。

痛風尿酸高,陰寒凝澀,治要溫腎通陽,化濕泄濁

痛風這個疾病名字,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次提出,並對痛風進行了系統的病機分析,還提出治療方法,著名的就是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朱丹溪認為痛風乃熱血得寒,汙濁凝澀,和陰寒密切相關。這就和痛風總是在夜裏陰盛發作的病機相一致。痛風猝然發作雖然紅腫熱痛,一派熱象,實則病在陰——中醫裏說重陰必陽,重寒則熱,所以陰中表現為陽的癥狀,寒重會化熱,表現在關節就是紅腫熱痛的熱象癥狀。

痛風反復發作,久治元陽虛衰,則陰寒之邪能凝澀關節,深入骨骱而成為慢性痛風。

針對痛風陰寒在內的病機本質,治療就要通陽溫腎,「通陽不在溫,而在於利小便」,所以用好可以多用培元泄濁、補腎固精、利水化濕的藥物如生黃芪、山茱萸、黃精、薏苡仁、蒼朮、澤瀉、豬苓等。

上面這方子,生黃芪益補虛,健脾升陽,還能行滯通痹,利水消腫。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固脫。而要共為君藥。

黃精益氣養陰,脾腎同補。薏苡仁甘淡滲濕健脾除痹。蒼朮、澤瀉、豬苓能燥濕健脾、同利小便。讓濕邪從小便而去,還能提振腎陽,達到通陽效果。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風或其他代謝病,甚或口腔黏膜問題,可以留言,會在閑暇時間一一回復。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來源於網絡):2020年第8期【 風濕病與關節炎雜誌】張冬鈺等文章【蘇勵教授治療痛風經驗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