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上海龍華醫院骨傷科孫悅禮:科普讓知識邊界「破圈」

2024-03-13健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行政總裁周源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中提到,自己在網上看到關於「怎樣跑步不損傷膝蓋」的話題,排名第一的高贊回答,不僅內容專業,而且圖文並茂,答主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學科的副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悅禮。
從2016年開始,孫悅禮陸續在知乎回答運動傷害、日常勞損等方面的問題,已積累了超過1500篇內容。不止在知乎,短影片、醫學科普平台上也有他的豐富內容。
孫悅禮做「打工人的筋骨保養指南」主題科普演講。「造就」公眾號 圖
醫學生中的「靈魂畫手」
「2016年我在美國讀博士,每天的生活兩點一線。那時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每天都要寫點東西。」孫悅禮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學著寫科普,將自己學到的醫學知識進行梳理,把復雜的原理寫得通俗易懂。知乎上的問題就像是命題作文,給了我很多角度和啟發,結合一些人們關心的問題和我自己的生活實踐,分享了一些‘幹貨’。」
在孫悅禮看來,醫生做科普的作用,就是把專業的醫學知識「理清了嚼碎了」,用盡量平實的語言,努力摸索一條從問題到本質的路徑,讓更多的人可以順著這條路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孫悅禮從小就有畫畫的愛好和習慣,他運用繪畫將一些肌肉和骨骼結構形象地呈現出來,結合科普,讓非醫學專業人士也能一看就懂。這位醫學生中的「靈魂畫手」,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畫稿和科普文章匯集出版成了【我真的坐不住了】【有問題的姿勢】等科普讀物。
孫悅禮出版的圖書中的畫稿。受訪者供圖
愛「啃硬骨頭」的骨科醫生
孫悅禮師從國醫大師施杞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擁軍教授、上海長征醫院陳華江主任等。「王擁軍教授曾教導我要勇於去啃一些‘硬骨頭’,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做醫生,都可以去嘗試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沒人走的路不一定不是好路,只是太難走了。但如果能走下來,就是一件好事。」於是,「做愛啃硬骨頭的骨科醫生」成為了孫悅禮的座右銘。
做科普就是孫悅禮啃下的一塊「硬骨頭」。寫科普的醫生比比皆是,但堅持寫、寫出新意並非易事:「面對一個話題,我去查別人寫過的資料,東拼西湊泛泛而談很容易就能寫出一篇,但這並沒有意義。就好像關於骨質疏松,‘多曬太陽多補鈣’這種老生常談的觀念人們已經不願意看了,現在的人們可能更想了解什麽時候曬太陽、曬多久太陽,而這可能就是少有人涉足和研究的領域。」
現有的科學結論能給出答案的問題,孫悅禮就翻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生活實踐給出實用的答案。而至今醫學領域也未能明確解決的問題,孫悅禮就考慮將其作為自己研究的方向,進一步去深挖原理:「遇到的這些難解決的問題,其實也在不斷促使我繼續深耕運動醫學和生物醫學領域,不光要用成熟的答案解答網友的疑惑,也要用嚴謹的研究來解答領域內不確定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普和我的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做科普雖然花了我大量的時間,但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積累和沈澱的過程。」
「醫生要放下自己對知識的百分百自信」
以往的健康科普,醫生作為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者,做單方面的輸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健康知識的渠道更多更豐富,醫生和受眾之間的資訊差越來越小。「知識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所以醫生也並不總是權威的。醫生要放下自己對知識的百分百自信。」孫悅禮說。
在孫悅禮的科普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杠精」,對孫悅禮的內容持質疑態度。對此孫悅禮並沒有感到不悅,反而會認真思考對方提出的觀點:「真理越辯越明,網友們提出的一些角度有時是我自己都沒有考慮到的,這樣的‘漏洞’當然容易被人舉反例反駁。只是跟對方做無意義的爭辯沒有用,如果我把這個問題或偏差放在研究裏,用實驗去證明出來,科學的結論就會更加嚴謹。」
被知乎創始人周源「點名」後,孫悅禮在自己的知乎賬號發表了一些感受:「只有讓以為牢不可破的知識儲備不斷收到沖擊,知識的邊界才能不斷受到擴充套件。在科普上的思考讓我回歸臨床問題,在知識邊界的‘破圈’過程裏,我也在持續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