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貴在堅持!這家成都藥企在研發賽道創新破題

2023-12-07健康

自4月17日開始,成都日報推出【成都「新」澎湃——科創城市觀察】專題報道,在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過程中,從不同維度解讀、觀察成都之於全國科技創新集群城市中間,如何實作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自6月開始,成都日報推出【蓉創大調研·第一季】系列報道;9月,推出【蓉創大調研·第二季】系列報道。11月,深入在蓉科研院所、實驗室、創新平台,推出【蓉創大調研·第三季】系列報道,再次聚焦企業的科創故事。今天,我們走進成都海博為藥業有限公司。

影片載入中...

推開李英富辦公室的門,立即看見墻上懸掛著幾個大字:誌當存高遠。李英富起身笑著迎了過來,他那滿頭的白發像無數的銀針,與墻上大字相映襯,深深地紮入一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藥物研發創新。

曾經火遍影院的【我不是藥神】,讓藥物創新話題引發更多的關註。長期與藥物打交道,輾轉於國外國內,深耕於研發創新,李英富否認自己是「藥神」,然而他和他的團隊卻在成都創造了「藥神」佳話:公司成立僅4年多,在藥物創新賽道上幹出令國際藥業巨頭刮目相看的成績。

「創新貴在堅持,創新道路上肯定會經歷很多次失敗,但是熬過黑色的夜晚就是黎明破曉之時。」 堅守於藥物創新領域,李英富對科技創新有著深刻認識和體會,向記者娓娓道來他與團隊的創新故事。

源於創新的摯愛:偏向虎山行

2019年,成都海博為藥業有限公司亮相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李英富為公司創始人,任海博為藥業董事長。而此前他已在國內外大型醫藥企業工作近30年,一直深耕於醫藥創新領域。

「仿制藥效益來得快,創新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而且周期長、效益慢,究竟該如何定位公司發展戰略方向?」李英富稱,在創辦海博為藥業時,他曾經歷過左右為難的抉擇,但是最終還是毅然選擇了創新藥,並確立「致力於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首創和國際最優原創新藥」的發展定位。

在李英富看來,從事仿制藥雖然投資見效快,但創新突破有限,不能很好地解決臨床需求,也與他此前近30年的從業經歷不相符。而創新藥從實施研發、臨床實驗再上市套用,一般要經歷8-10年的漫長時間,他深諳走創新藥道路的艱辛和挑戰。

「越有挑戰性,幹起來才更有意義。」李英富在國外先後輾轉德國、日本和美國,是在拜耳藥業全球三大研發中心都有過研發經歷的唯一一名中國人,同時也是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第一發明人和專案負責人。回到國內,李英富先後在多家國內大型藥企任職專註於創新藥研發。這些經歷,都為他在新藥研發和專案管理上積攢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方向定位確立了,如何選擇賽道很關鍵。「我們首先考慮的領域是兵家必爭之地——腫瘤,同時還選擇了鎮痛領域平衡公司發展,其實這兩個領域都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性,還是那句話——越有挑戰性,幹起來才更有意義。」李英富稱,疼痛是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第三大健康問題,阿片類鎮痛藥的成癮性及濫用問題嚴重,鎮痛藥還存在著極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用藥需求。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實,行走在腫瘤、鎮痛藥兩條賽道上,全球藥企不乏前仆後繼,包括一些大型藥企都折戟於臨床二期,海博為藥業依然選擇這樣的賽道,李英富認為「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因為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從確立發展定位到選擇創新賽道,海博為藥業並未追求短期內的投資效益,而是看重更有挑戰性、更長遠的臨床需求和創新價值。

耕於創新的收獲:團隊是後盾

李英富博士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十多年前,他辭掉國際醫藥巨頭的優越工作,回到自己的故鄉,心底萌生的最大願望就是創新地研發出更多好藥,從有效性、安全性、可及性等方面切實解決患者用藥問題,「以前不管如何努力,這些核心的研發技術始終不屬於我們,既不屬於成都造,也不屬於中國造」。

自從成立以來,海博為藥業發展不斷壯大,建有研發辦公場地近3000平方米,引進安裝各種先進精密儀器器材,建設具有特色化的透腦藥物開發平台,布局了10余條具有差異化有利競爭的創新藥研發管線,覆蓋腫瘤耐藥、腫瘤免疫、疼痛、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系統、真菌感染等多個藥物治療領域。

最讓李英富引以自豪的是公司充滿活力的年輕態發團隊。海博為藥業創立之初只有6人,而今擁有近百名正式員工,其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80%,「他們是平均年齡為31歲的高學歷人才,年輕有活力,也充滿了幹勁,為了研發創新工作能夠沈浸於實驗室一整天」。

在李英富看來,人才是創新驅動的第一因素,而成都是一座引領新一線城市發展的超大特大城市,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五湖四海的人來到成都都會過上幸福的生活。更為關鍵的是,成都的經濟社會發展快速、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十分重視人才並量身客製專項政策,支持人才創新創業,「這樣的宜商宜居環境誰不愛?對人才形成了吸重力,進而為企業實施創新研發提供了有力的資源要素支撐」。

今年3月,海博為藥業送出了1類創新藥HBW-3220膠囊新增適應癥腎小球腎炎的臨床試驗申請。HBW-3220膠囊是其自主開發的三代非共價BTK抑制劑,已於去年2月獲得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試驗默示特許,在全國十多家醫院開展I期臨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

「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用於腎病治療的BTK抑制劑獲批上市,在研藥物大都處於臨床開發的早期階段,且多為一二代共價不可逆BTK抑制劑,可能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藥等問題。開發三代抗耐藥、非共價、可逆BTK抑制劑用於自身免疫性腎病的治療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有利競爭。」李英富稱,中國慢性腎病的患者約有1.5億,患病率為10.8%,幾乎每100個患者中就有一人發展為尿毒癥,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緊接著,今年4月海博為藥業自主研發的Nav1.8抑制劑HBW-004285經過國家藥審中心審評審批,順利獲得臨床試驗默示特許,「有機會在未來三年左右完成三期臨床,遞交NDA,另外還有在疼痛領域的兩個新靶點藥物,預計明年推到IND階段」(IND、NDA均為創新藥研發過程的重要階段節點)。

成立僅4年,海博為藥業已申請發明專利30項,獲得授權8項;確定7個PCC(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取得4項臨床試驗默示特許,其中3項已進入I期臨床研究;多個專案研究成果入選國際學術年會,獲得國際認可,為海外業務拓展打好基礎。

感於創新的環境:如魚得水歡

因為堅持創新驅動,海博為藥業的收獲頗多。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成都新經濟百家重點培育企業……站在一間會議室的展示櫃前,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各種獲獎證書和榮譽獎牌擺滿了兩大櫃子。

「這些既是海博為藥業的收獲,也是成都的榮譽。」李英富稱,任何一家企業發展與城市共存共榮,海博為藥業在成立後的短短幾年內取得多項創新研究成果,在國際行業中也形成了一定影響力,離不開成都的良好營商環境、政策支持培育、科研創新資源等。

如今,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素培育萬億級醫藥健康產業——瞄準生物醫藥產業版圖目標,成都相繼出台產業高質素發展實施意見、生物醫藥產業專項支持政策等,全生命周期支持創新醫藥發展。作為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承載區,成都高新區已匯聚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功能平台近160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連續五年保持20%的增長率。

今年10月,2023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釋出的【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報告】顯示,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區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和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列第一方陣。

成都如此發展速度,令李英富頗為感慨。

十多年前,李英富從美國回來,先後在上海、江蘇等生物醫藥發達地區工作了一段時期才回到成都,「那時成都的產業環境遠不比上海,但是最近這些年來成都的發展的確很快,在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版圖中,除了上海、蘇州、北京、廣州等地,成都也逐漸變得榜上有名」。而隨著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李英富相信未來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將長期呈現蓬勃之勢,形成萬億級產業規模指日可待。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策劃 張婷婷 統籌 李影 繆琴 記者 楊富 圖片 楊富 部份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