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李誌剛:從荒蕪到領先的食管外科奮鬥史

2024-09-04健康

在李誌剛加入上海市胸科醫院之前,楊洋已經從報道中認識了他。

2011年,李誌剛獲得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頒發的Evarts A. Graham Fellow榮譽。彼時,AATS在全球非北美地區遴選優秀外科醫生,提供在北美深造一年的機會,他是唯一入選者。

2014年,當「傳說」中的李誌剛來到上海市胸科醫院,並掌舵醫院首個實體化執行的亞專科——食管外科後,還是醫學生的楊洋也就突然找到了發展方向:跟著食管外科共同成長。‍

辛苦但簡單

5:47,團隊中一名醫生的鬧鐘準時響起。

不是5:40,也不是5:50。「因為哪怕多睡七分鐘也是好的,哪怕早起三分鐘也能做很多事情。」李誌剛對這個精確到分鐘的設定,感到好笑又理解。他知道,對於外科醫生而言,每一分一秒都至關重要。

相較於其他領域,食道癌手術更是一場對醫生體力與智力的雙重考驗。它涉及多個步驟,跨越不同空間,需要廣泛淋巴結清掃和復雜消化道重建等特點,平均手術時長高達5小時。這種手術的復雜性不僅體現在手術台上,術後康復同樣艱難,且出院時患者往往尚未完全恢復,需進一步康復治療和營養支持。

這種復雜手術,楊洋一天要承擔三台,李誌剛主導的手術數量更是數不勝數。面對如此繁重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唯有情懷深厚的醫生方能堅持。「外科醫生要肯吃苦,食管外科醫生更要能吃苦。」李誌剛說。

成長的道路盡管充滿艱辛,但李誌剛依然認為從醫是件相對簡單的事,「關鍵在於是否能堅持做正確的事。」

醫生需要將患者從一種不好的狀態轉變為另一種較好狀態,這種轉變往往伴隨著不確定性和壓力,能否堅持下去,是衡量醫生專業精神的重要尺度。這種堅持,在食管外科領域尤為關鍵。李誌剛回憶道:「十年前,我們的食管外科並非主打專業,此後我們為了改變默默耕耘了將近十年。」

胸外科團隊會餐

被束縛時去創新

吃苦只是底色,創新才是團隊發展本色。

在中國,食道癌的陰影籠罩著無數家庭,每年新發和死亡病例幾乎占據全球總數的半壁江山。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鱗狀細胞癌,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難以透過單純手術獲得治愈;又因為手術並行癥發生率高,手術繁瑣,許多基層醫院望而卻步。這些現實因素使得食道癌患者就醫困難。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李誌剛拒絕被現實束縛。他希望帶領醫學邁向一個新的未來:腫瘤患者不再需要外科手術,藥物治療成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實作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辨識適合保器官治療的患者群體。為此,李誌剛團隊正在進行一項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食道癌保器官治療篩選研究,以驗證篩選方法。這項研究在亞洲乃至全球尚屬首創。

回溯到2019年,為了探索免疫治療在可手術食道癌患者中的療效,李誌剛團隊於國內牽頭開展食道癌新輔助免疫治療試驗(NICE研究)。2023年,轉化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腫瘤學專刊Cancer Cell,開辟食道癌精準免疫治療新賽道。

持續創新是常態。每年李誌剛都會帶領團隊嘗試新技術,並透過大量臨床實踐判斷技術可行性:從開展遊離空腸間置和結腸間置用於特殊食道癌切除後的消化道重建,到國內首款治療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抗反流磁力環系統臨床試驗,再到利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解決氣管食管瘺研究,每一項技術都在推動食管外科發展。

在李誌剛的帶領下,食管外科已經從「默默耕耘」發展成為業界矚目的「一站式」疑難復雜食管疾病診治中心,無論是內鏡下治療、微創胸腔鏡或機器人手術,還是食道癌綜合治療,患者都能在一個團隊、一個診療空間內接受醫療服務。自2015年以來,李誌剛帶領團隊完成超過7000台食管手術,包含各種疑難復雜手術。

對於李誌剛來說,這一切還遠遠不夠。他立誌要將這裏打造成為疑難復雜食管外科的終極治療中心,讓那些被忽視、無法治療的患者在這裏找到重生希望。

李誌剛介紹手術機器人系統‍‍‍‍

打造個人成名作

一路成長一路收獲,團隊光芒和個人光彩相互映照。

「起碼從醫院角度來看,我們食管外科收獲非常顯著。」如今已經是主治醫師的楊洋在「吃苦」中甘之如飴。因為團隊發展不僅為患者帶來福音,同時也為個人的職業生涯鋪設了一條光明大道。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創造了自己的「成名作」。

所謂「成名作」,遠不止於一篇突破性的論文或是一次創新技術那麽簡單。它更象征著一個人在專業領域的整體形象和認可度。李誌剛發起的這項「我的成名作」活動,是要鼓勵每位食管外科醫生塑造並擁有自己的標誌性成就。他希望每位團隊成員在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找到各自位置和價值,並力求在國內樹立個人聲望。

日常工作中,李誌剛會根據每位成員的專業領域或特長進行個人化指導。例如,對於像楊洋這樣在科研領域有所建樹的成員,重點會放在臨床研究上;另一位醫生劉智超,則專註於轉化醫學的探索。透過這種方式,每個人都能在自己選擇的專業路徑上深耕細作。

「在優秀的團隊中共同成長,其重要性無可比擬。」李誌剛認為,團結的核心在於讓每個成員看到前進方向和希望。「當學科發展停滯不前時,團結便無從談起;只有保持快速前進,才能讓大家一起感受發展的喜悅,從而忽略外界其他誘惑與幹擾。」因此,李誌剛致力於透過推動學科發展,為團隊描繪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藍圖。

患者為李誌剛送錦旗

邁向更高境界

左手是「個人成名作」,右手是團隊榮譽。

在食管外科團隊日益強大的同時,李誌剛又被賦予更大責任:擔任「中國胸外科搖籃」——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

李誌剛計劃將食管外科的管理經驗平移並不斷升級落地到胸外科:

首先需要「不畏難」,這是前進的基石。食管外科從一開始便選擇挑戰復雜手術,胸外科的發展也一直秉承這一理念。目前,上海市胸科醫院正致力於打造一站式診療體系,「未來,一站式病房必將成為現實,胸外科將在處理疑難復雜肺癌綜合治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其次,以數據為支撐推動臨床發展。自食管外科亞專科化以來,團隊便建立了數據庫體系,從而實作對每位患者情況了如指掌,並準確預測他們5年或10年後的健康狀況。這種數據與治療結果之間的關聯清晰可見,為治療方案不斷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現在,李誌剛面對的是胸外科每年超2萬台的巨大手術量,如何科學地固化這些數據,並對患者持續隨訪跟蹤,是他面臨的另一重大任務。「所有資訊都應被數據化,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最後,開展臨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任務。「必須依靠臨床研究指導臨床實踐。」正如李誌剛所說,一家研究型醫院肩負著這一使命:基於臨床研究成果制定指南。

從默默無聞到備受矚目,用一句話來概括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專業的發展歷程,「於無聲處聽驚雷」應是真實寫照。「做醫生會十分辛苦,但也擁有簡單的快樂。既然我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並且走得很遠,就不要輕易放棄,立足當下,邁向更高境界。」李誌剛感慨道。

重任在肩,他更忙碌了。執掌胸外科後,李誌剛將會把更多精力投入肺癌治療,借鑒食管外科的管理經驗,計劃打造一個更具特色和差異化的領先學科,推動胸外科向新的高度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