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戎利民:從默默無聞到國際前列 中山三院脊柱外科16年逆襲路

2024-09-19健康

2009年3月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脊柱外科成立。這個重要的日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骨科學科帶頭人戎利民仍清晰記得。

當時,年輕戎利民將脊柱外科視為自己的孩子。16年間,戎利民在國內首創超聲融合導航脊柱內鏡手術,在亞洲首創軸向腰椎椎體間融合術(AxialLIF);打造了集手術、幹細胞治療、脊髓功能康復、科研為一體的綜合診療體系,進而形成個體化、精準化的蛛網膜下腔移植幹細胞修復脊髓損傷「中國方案」。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戎利民始終線上,現在,他仍堅守在臨床與科研前線,帶著三院脊柱外科不斷征服新的高峰。

做外科醫生 是命運的召喚

戎利民從小就知道,醫生和老師被敬稱為「先生」,一個教書育人、一個治病救人,都是高尚的職業。作為教師的孩子,戎利民覺得醫生更神秘、更有吸重力,從小就立下了從醫誌願。

高三時學校圖書館裏貼著各校的招生簡章,戎利民看到醫學院就兩眼放光,中山醫學院是少年的他最心儀的學校。認識他的老師和同學也都知道,戎利民以後是要當醫生的。

「戎利民,你註定是要當外科醫生的。戎,十戈,名字裏面就帶著十把刀。」實習期間,帶教老師看到戎利民對外科特別感興趣,就調侃他。外科幹脆,手起刀落,治病救人,這與戎利民的性格相符,1990年畢業留校,他如願來到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外科。

「骨科入門太難了,它涉及到力學、美學、工程學,所涉及的亞專科也特別多,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創傷骨科、骨腫瘤、足踝、小兒骨科等,從頭到腳,各成系統,手術沒有定式。」戎利民回憶,單是一個簡單的消毒鋪巾,都是當了主治之後才真正掌握,因為不同的手術部位、手術術式,鋪巾都有不同的講究,更何況是手術了。

戎利民沒有被困難止步,而是迎難而上。在工作中,他對每一台手術,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要像放電影一樣,一幀一幀地思考,在下次手術中不斷地修正,做到精益求精。「在上手術台之前,手術過程中的細節、可能遇到的狀況,都已經在心裏演練了無數遍,早已胸有成竹,才能做到‘下刀如有神’的境界。」現在,戎利民早已成為脊柱外科行業裏鼎鼎大名的骨科醫生,用手中的刀為無數患者解除過病痛。

精進技術 深研脊柱微創療法

1991年,在戎利民入職的第二年,三院骨科成立,那時還只是大骨科,直到2009年3月4日,脊柱外科成立。戎利民清晰地記得這個日期,作為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的創始人,他就象養育孩子一樣,將中山三院的脊柱外科從默默無聞培養成為重磅研究傍身,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室。這個過程,戎利民僅用了16年的時間。

為了提升醫院脊柱外科的水平,戎利民先後三次出國學習,在德國脊柱外科中心、巴塞隆拿兒童醫院脊柱外科、美國UCLA脊柱外科中心等地學習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

2001年,戎利民開始在醫院開展脊柱微創手術。中山三院首次引入椎間盤鏡微創器材,主要用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癥。不同於傳統手術為了滿足肉眼視野的大切口,微創手術借助電子鏡、器械臂、同步顯示器等儀器,在小切口下也能看得更清楚,做得更穩妥。

在學習微創治療之初,戎利民查閱了豐富的資料,反復學習,在腦海中一遍一遍地演練手術操作流程。在主刀第一台手術前,手術操作流程已經印刻在他的腦海中,對手術中的突發狀況都做好了預案。新手需要4~5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戎利民1個小時就順利完成。

此後,他又在國內首創超聲融合導航脊柱內鏡手術,在亞洲首創軸向腰椎椎體間融合術(AxialLIF),完成全球首例3D內鏡輔助下極外側腰椎體間融合術,為更多患者提供了多樣的治療選擇。

科研創新 開拓脊髓損傷「雙腿走」策略

在臨床手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後,戎利民並未停下前行的腳步,他帶領團隊在科研領域發起進攻。

脊柱脊髓損傷常引起癱瘓,救治難度大,給患者造成嚴重身心傷害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負擔。脊柱脊髓損傷又被稱為脊柱外科最難攻克的「珠穆朗瑪峰」。為了攻克這一難題,2015年,戎利民帶領團隊開始做脊髓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發現部份患者在輸註幹細胞後,受損的脊髓功能能夠得到恢復。戎利民意識到,幹細胞可能會為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帶來新希望。

2017年,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的支持下,透過國家衛健委和藥監局備案,團隊牽頭國際規模最大、病程覆蓋最全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

研究納入亞急性患者、早慢性患者和晚慢性患者,按病程分為三組。結果發現,三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對於不完全性損傷的患者,其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完全性脊髓損傷的患者,雖然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改善不明顯,但神經痛和括約肌功能有所改善,直接表現是患者大小便功能改善。任何一點點進展,對於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而言都是巨大的進步,是珍貴的曙光。

戎利民表示,該專案與前沿創新理念相融合、與基礎實驗相結合、與患者治療需求相契合,現如今已成功將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打造成了團隊的特色優勢和核心亮點。目前已完成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前劑量探索及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發表相關臨床研究方案,完成短期臨床隨訪等系列研究,證實幹細胞可有效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團隊長期致力於脊柱脊髓損傷的救治及研究,正在打造集手術、幹細胞治療、脊髓功能康復、科研為一體的綜合診療體系,進而形成個體化、精準化的蛛網膜下腔移植幹細胞修復脊髓損傷「中國方案」,努力提高與改善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與預後。相關成果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二等獎、中山大學芙蘭獎等。

作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素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戎利民還牽頭釋出了「蛛網膜下腔移植人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創傷性脊髓損傷的臨床技術規範」全國團體標準,為推動幹細胞臨床治療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提供了重要支撐,造福廣大脊髓損傷患者。

「沒有炎癥,就沒有修復。」但是脊柱脊髓損傷的患者炎癥反應過大,阻礙了疾病的修復。戎利民對脊髓損傷涉及的炎癥、瘢痕等病理生理變化進行深入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上,為探尋脊髓損傷治療的新靶點和新策略提供理論依據。因為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團隊還受邀在國際權威雜誌The Lancet Neurology發表了特邀評論。

除了幹細胞治療外,戎利民認為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是治療脊髓損傷的另一個突破口。患者透過頭戴式的腦電的讀取器材,讀取患者腦活動訊號,解碼後變成電訊號,從而驅動機器人帶動肢體運動。

「這種訓練對患者是有益的。」戎利民解釋,一方面,脊髓損傷後,大腦相應的支配區域長期得不到訊號會萎縮荒蕪,透過訓練,大腦中皮質支配的區域活躍起來得到重塑;另一方面,這種肌肉訓練屬於主動訓練,對於脊髓損傷的恢復是非常有意義和幫助的。

「外骨骼機器人能夠讓傷員盡早地站起來,然後生物學專家再讓它愈合,慢慢生長修復,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戎利民表示,現在我們團隊正在同步開展生物學(幹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腦控外骨骼機器人)兩種方法治療脊髓損傷,希望「雙腿走」策略,可以為守護脊柱脊髓、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現在,作為國際脊柱內鏡外科學會(ISESS)執行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微創學組組長、廣東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戎利民正帶領團隊不斷進取,打造國際知名的一流脊柱外科團隊,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