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淩晨的急診室,濃縮的人世間

2023-12-09健康

淩晨的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急診科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馮松豪 攝

淩晨的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在治療患者。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馮松豪 攝

濟南,淩晨4點的冬夜,星光如霜,月光如雪,寒冷像一把無形的大網,籠罩著寂靜的街道。救護車的長笛劃破長夜,守門的大爺瑟縮著起身拉開擋風簾,急救人員和患者家屬倉促地推著擔架床沖進大廳。12月3日淩晨,涼風呼嘯而過,吹醒了剛有些困意的分診台護士,這樣的生死拉鋸一夜不知上演幾次。急診室不分黑夜白晝,像一座「永動城」,家屬們滿含期盼與信任的眼神望向醫護人員。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急診科,每時每刻都在演繹著煎熬、守護和希望……

淩晨急診室裏的人間百態

「滴滴、滴滴……」踏進搶救室首先聽到的就是各種儀器此起彼伏的聲響,這既是搶救室固定的背景音,也是生命的協奏曲。淩晨2點,晚班的急診醫護人員已高強度工作了8個小時,19張床位也越發緊俏,年輕的醫學生偷偷伸了個懶腰,試圖驅趕身上的疲憊。

一陣鈴聲響起,「你好,這裏是急診搶救室……」隨後,一位80多歲因樓下失火導致一氧化碳中毒的老奶奶,在一家人的陪伴下被推進了搶救室。氣溫零下的深夜,50多歲的兒子只穿了件長袖睡衣,腳踩著涼拖向醫生陳述情況,一旁的兒媳未發覺自己一臉的黑灰,在一旁焦急地配合護士對老人進行抽血檢驗。直到拿到結果,確定老人沒有生命危險,夫妻二人一時間才反應過來,醫保卡和外套都沒有帶。

這樣的慌亂,時刻在淩晨的急診室上演。有年輕的小夥子因重癥肺炎合並多種並行癥進行搶救,有急性心衰的大媽因呼吸困難哀嚎,還有半夜出現譫妄的老年患者一心想拔掉儀器出門轉轉,各種突發情況不斷。

相隔一扇門,候診大廳的陪護家屬更是經歷著身心雙重煎熬。急診搶救室作為無陪護病房,陪護家屬只能在大廳候診椅等待,若病人有情況護士會透過廣播呼叫家屬。寒冷和困意陣陣襲來,有的家屬抱著雙臂坐在候診椅閉目養神,有的則跑到大廳外就著路燈點上一支提神煙,還有的在走廊來回踱步又是一夜難眠……熬過這個夜,明天會更好嗎?但這個夜卻顯得十分漫長。

急診工作是責任也是信仰

「有人在這裏保住了生命,有人在這裏走完了最後一程,我剛來急診的前幾年很崩潰,感覺每天都要面對生死,有些時候盡了最大的努力,人還是沒能留下,會有很長時間的挫敗感,這種狀態不知道過了多久才逐漸好轉。」說起剛入行的經歷,邊紅軍還覺得歷歷在目。今年40歲的邊紅軍,在山東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後,於2011年來到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急診科工作,主要負責心內科急診介入治療,如今已有12個年頭。

對於邊紅軍來說,醫生是一份職業也是生活的一部份,然而在急診科堅守的十多年,也是邊紅軍的信仰和責任。據邊紅軍介紹,因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常年疾病纏身,年少時便立誌要做一名醫生,救死扶傷也一直是他的信仰,然而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後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不是單一性的,其實很復雜,再加上中老年患者較多,容易發展為多系統疾病,可能當下患者狀態挺好,吃了藥打了針,下一秒就心律不整要開始搶救。很多家屬都接受不了,一方面要在醫術上對患者負責,另一方面還要體恤家屬的情緒做好溝通。邊紅軍說,「有一段時間上班需要給自己進行心理建設,很想逃避,後來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那種成就感讓自己逐步找回了狀態和自信,之後開始有患者特意掛我的號,會加我的微信發給我他的康復情況,在患者的信任中,我不斷成長熬過了最初的那幾年。」

邊紅軍把這段經歷稱為「脫敏治療」,經過這段漫長的磨煉期,不僅醫術上得到長足進步,也不再害怕處理醫患關系。「在我看來,急診是一個醫院的‘前沿陣地’,患者透過急診來到這個醫院是對醫院和醫生的信任,我得對病人、家屬還有醫院負責。」

每一通急診電話都寄托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在與邊紅軍交談的過程中,隨時會有護士和下級醫生向他匯報患者情況,請他處理。對於從畢業就來急診科工作的邊紅軍來說,已經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這樣的淩晨。

困嗎?累嗎?邊紅軍笑著告訴記者:「早就適應了這種節奏。」十多年的急診科工作經歷,使邊紅軍的身體一直處於透支型高負荷運轉中,今年40歲的他明顯感到身體機能下降,常常覺得疲乏難以恢復。盡管如此,邊紅軍仍打算繼續在急診科堅守,「雖然急診科面臨的病患情況多變,但每次把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給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滿足了我對‘救死扶傷’四個字的向往。」

醫院急診科24小時急癥聽班制度也曾讓他感到對家人有諸多虧欠。急診手術的電話經常在接兒子放學的路上響起,在闔家團圓的節日裏響起,在某個和家人出行前的周末響起。「但這就是急診人的使命,有時候你可能更快一些趕回醫院,就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有時候你可能稍微仔細一點,就能避免病人出現並行癥,你更用心一些,他們會有一個更好的預後。」邊紅軍接到的每一通急診電話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每一次堅守換來的可能是一家人的團圓。

淩晨4點的搶救室內,有患者因心率過快大口呼吸著,值班護士忙碌著,疲憊的護工倚靠在墻角昏昏欲睡。搶救室外,忙碌半宿的家屬瑟縮在墻角,墊著紙殼子進入夢鄉,期待著黎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