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脾胃虛弱則百病生,對脾胃虛弱者如何進行調理

2024-06-10健康

中西醫的脾胃之說各不相同,西醫認為脾是一個免疫器官,參與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同時伴有貯血功能,清除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等。在行脾切除的患者,部份伴抵抗力的降低外,對機體的影響不大,而胃則是食物貯存,消化的場所,食物在胃內研磨成勻漿。並在胃酸和胃蛋白本酶的參與下進一步消化成食糜,並將食糜推播入小腸內,因此,胃是一個消化器官。

中醫對脾胃的理解則完全不同,在幾千年的中醫演繹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脾胃學說,其大義是脾是五臟之一,胃為六腑之一,飲食水谷攝入體內,經脾胃之氣運化為水谷精微,化生氣血滋養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是人體正氣的重要部份。脾胃健運,則可化生水谷精微,運達周身,精神乃健。脾失健運,則臟腑不安,正氣不存,邪有所侵,變生諸疾。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人體正氣虧虛,則病邪易侵,故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所以無論養生、防病、康復均應顧護脾胃為要。

脾胃虛弱是脾胃病的基礎,也是其它慢性疾病發病的初始因素,如脾主肌肉及四肢,脾的功能低下,則表現為四肢困倦、乏力,相當於中醫「虛證」範疇。即現在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倘若脾胃升降失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神明失其常度,產生郁癥,即現在的神經衰弱。

如過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動,脾失健運,水濕停滯,聚濕成痰,痰濕溢於肌膚、臟腑之內而形成肥胖癥。如痰瘀互結心脈者,則產生冠心病。

因脾失健運,不能正常腐熟水谷,輸布精微物質;或脾陽虛衰,運化無權;或肝木克伐脾土,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產生慢性腹瀉。

脾氣虛則運化失常,不能上輸津液而致肺燥,出現口渴多飲之癥;胃陰被灼,則消谷善饑,出現多食之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脾失健運,精微失布,膀胱氣化不利,則出現小便增多之癥;水谷精微下流,則故小便味甘。皆是糖尿病病癥。

臨床上脾胃虛弱者有系列的臨床表現,中醫將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脾胃虛寒六類。常見脾胃虛弱的表現有:

(1)面色萎黃:是脾虛的表現,為脾氣不足,津液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所致,表現為面色泛黃,並可有黃中有白,為貧血表現。

(2)體形消瘦:脾主肌肉,脾胃功能不足可以表現為身體單薄、體重下降,四肢肌肉萎縮,活動遲緩。

(3)食欲不振:胃陽不振、胃火不足容易導致食欲不振。表現為食不甘味,或需要重口味,嚴重者厭食,伴有進食惡心,嘔吐。

(4)腹脹滿:這是由中焦脾胃氣虛、中氣下陷造成。可出現滿腹脹,空腹也脹,發作時間多在下午,而早晨則無明顯不適感。呃逆或肛門排氣後減輕,檢查時並無明顯的腹部膨脹表現。

(5)大便稀溏: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

(6)口臭,口腔異味:主要是脾胃運化不良或飲食過量,致使胃腸積食發酵而產生異味,由口溢而出,轉為口臭。

(7)舌苔厚膩或無苔:舌苔厚膩示脾胃遲滯,如厚中帶白為寒濕之氣較重,如厚中帶黃,為濕熱積聚,如無苔,則說明脾胃陰虛嚴重。

對於脾胃虛弱者,應積極進行幹預,中醫調理脾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主要有:

(1)益氣健脾:脾胃健旺,飲食增進,氣血化生有源,則氣充血旺,百病自愈。脾胃氣虛,升降失調,脾失健運,則消化功能失職,患者會出現乏力、倦怠、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消瘦、營養不良等癥,治療當選益氣健脾的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2)升陽健脾:「脾氣主升」是脾的重要生理特性,中醫倡導以溫補脾胃、升舉清陽的治療原則升發脾胃之陽,以補充元氣而生陰血,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升陽除濕湯等,針對脾陽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設。

(3)祛濕健脾: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亦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因此,既要重視健脾益氣,又要重視化濕以健脾,若脾失健運而水濕不化,則需用燥濕之劑治之。常用方劑如防己黃芪湯、五苓散等。

(4)和胃,護胃氣:中醫突出了脾胃磨化萬物,布五味以養五臟,榮養百骸,潤澤四肢之功,並強調脾胃之氣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稱脾胃受傷,諸病生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故養生防病當以護脾胃之氣。「胃氣主降」乃胃的主要生理特性。【內經】中提出甘酸補陰,苦辛瀉邪,以和胃的治則,更有緩急、除滿、降逆等法。常用方劑如旋復代赭湯、增液承氣湯等。

(5)消積導滯:胃主受納,脾司運化,若脾胃虛弱,則不能正常納谷水,造成飲食停滯胃腸,生濕化熱,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脘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或腹瀉。故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常用保和丸、健脾丸、枳術散等治療,使腑氣得以通暢,胃腸道順暢,是養生防病的關鍵。

(6)針灸調理脾胃:【內經】用胃經合穴足三裏治療胃脘痛、腹脹、飲食不下、嘔吐、痢疾、腹瀉、心悸、脅痛、浮腫、小便不利、痹證、腰痛等多種疾病。近代醫家更是經常使用足三裏、三陰交等脾胃經穴位進行調理,以提升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強壯體質,從而防止疾病發生。

(7)食物健脾胃:中醫認為很多食物具有健脾胃的功效,粳米、生姜、蔥白、豆豉、蜜、小麥、雞子、粟米、乾薑、羊肉、酥、黑豆、糯米、花椒等均為能補益脾胃,益氣溫陽。而木耳、扁豆、神麴、白魚、陳皮,雞內金等則可消食導滯,促進消化。因五行中黃色食物與脾相應,故常食黃豆、南瓜、洋芋、粟米和香蕉等,對健脾養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飲食方面,還要求飲食有節,饑飽適宜,寒溫適宜,不偏食,不重口味,避免酒傷等。

(8)其它調理: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適當運動、勞逸結合,少思慮、節欲望,戒盛怒以舒暢情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