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痔瘡不會癌變,但可能會貧血!@有痔青年,排便請控制在5分鐘|第醫線

2024-03-14健康

這段時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肛腸科迎來不少有「痔」青年就診,大多是春節以來由於飲食習慣改變和不規律作息導致痔瘡發作。「有血染褲子的,有‘肉球’突出塞不回去的,還有持續出血導致重度貧血的……什麽樣的痔瘡病人都有,所以別小看痔瘡,更別把它不當病。」龍華醫院肛腸科主任王琛表示。

圖為王琛主任 來源/采訪物件提供

痔瘡出血 身體重度貧血

「前幾天有一個病人,血色素才4.5克,正常的男性應該是12-16克左右,他只有三分之一,來的時候皮膚和白紙一樣,沒有任何血色,身體虛弱乏力,一問是痔瘡出血,平時一直不放在心上,也不好意思告訴別人,結果把自己整貧血了。」王琛告訴記者,很多人不相信小小的痔瘡竟可以讓人貧血,實際上有的人得了痔瘡後還會鮮血飆射,當出血量大、出血時間長、頻率高時,就超過了身體造血功能所能補充的血量,所以容易引發貧血。

痔瘡是肛腸科最常見的良性疾病。據統計,中國肛腸疾病的發病率為 59%,其中痔瘡的發病率最高,占發病總人數的 87.25%。過去,痔瘡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女性生孩子以後也容易得痔瘡,如今,年輕人也成為了高發群體,尤其是工作壓力大、飲食上喜歡吃辣,上班長時間久坐處於一個姿勢,導致肛門局部血液回流減慢,血液迴圈受阻,最終形成痔瘡。

患者小李覺得痔瘡嚴重到無法忍受了,這才來看病。她飲食特別不規律,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後來連續一個月便血,因為那時並不疼也就沒管它。今年春節,癥狀變得特別嚴重,坐著和躺著都疼到焦躁。

王琛建議小李預約一個腸鏡檢查,最終診斷為混合痔,還伴有直腸息肉。以前對痔瘡一無所知的小李非常震驚。「我一直以為痔瘡不是病,不需要特別治療的。」她說。而這也是很多當代年輕人對待肛門疾病的一種較常見的態度。

痔瘡不會發展為癌

痔瘡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疼痛、出血等都是常見癥狀,但是有的人並沒有明顯癥狀。王琛告訴記者,不是所有的痔瘡都需要做手術。對於癥狀輕微的患者(內痔出血、脫出可回納),通常會采用保守治療,如栓劑納肛、中藥坐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對於出血嚴重、脫肛長期不能緩解的患者(脫出不可回納、環型痔),一般需要手術。

患者大多懼怕手術,一是怕暴露私密部位;二是擔心術後傷口愈合緩慢,好幾天無法排便。其實,痔瘡手術並不復雜,中醫肛腸科不僅可以實施各種經典術式,還有很多特色療法、及外用膏藥、散劑、洗劑在不同的階段促使創口愈合。術後患者並不需要節食,更不需要遏制排便。「在我們病區,雖然有很多患者在入院時痛苦萬分,但在手術後能很快恢復。」王琛說。

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擔心地詢問,「痔瘡不治會有癌變風險嗎?」王琛表示,痔瘡是不會發展成腸癌的,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是要註意區別痔瘡和其他疾病,比如,痔瘡脫出和直腸脫垂容易被患者混淆,她也碰到過把直腸癌當作痔瘡的病例。「我接診過一名直腸癌患者,之前一直都有大便出血的癥狀,但自己當成了痔瘡,沒引起重視,到後面才查出來是癌癥。」其實,痔瘡出血和腸癌患者便血是不一樣的。痔瘡便血一般發生於排便時,也有便後滴血或是噴射狀出血,色鮮紅且血與糞便不相混;直腸癌患者便血往往是暗紅色,血液多伴有粘液或者膿液。

但是,痔瘡患者也有合並腸道腫瘤的風險,所以一般都會建議做個腸鏡,看看有無腸道息肉、潰瘍增生等。即使是痔瘡,也不能僅憑自我判斷,需要經過醫生檢查診斷,包括直腸指檢和肛門鏡等。

沒有便意不要久坐馬桶

痔瘡和排便息息相關,對於這件「最重要的小事」,王琛也遇到了很多認識誤區。不少人信奉「每天定時排便」,認為每天必須要排便,最好時間也固定下來。如果沒有大便,就認為自己是患了便秘,會在馬桶上一坐就是半小時甚至更久。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刺激排便,反而會削弱便意,增加痔瘡的發作風險。「就排便時間來說,一天2次或兩天1次都屬於正常現象。」王琛說。

還有患者老是在跟「宿便」對抗,每次都要把大便排幹凈。王琛表示,大腸有1.5米甚至更長,大便源源不斷產生,不可能完全排空大便,沒有必要為「宿便」的概念恐慌,更不要擔心大便在體記憶體留過久會中毒。

如何預防痔瘡呢?王琛表示,日常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能夠有效增加大便內的水分。另外還要增加體育鍛煉,也會加快腸道蠕動速度,有利於大便通暢。關於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5分鐘內,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不要在馬桶上看手機、打遊戲、刷劇。

圖為陸金根主任(右一)、王琛主任(右三)等在查房

王琛特別提醒,不要把所有的肛周疼痛都視作為「痔瘡」。肛門疼痛也可能是由肛裂、肛周膿腫等疾病導致的。「如果肛裂不及時治療,轉為慢性需要手術治療。肛周膿腫不及時切開引流,會導致復雜的肛瘺,甚至肛周壞死性筋膜炎危及生命。」她表示,肛瘺是肛腸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疾病,是由於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或切口引流後留下的一段空腔結構,就好像老鼠在地道的墻壁上又「打」出一條新的小地道,稱為瘺。排便的時候,可能會有少量糞便進入這條瘺管,從而引起感染。所以,肛瘺如果不治療,容易引發反復感染,流膿、腫痛,還會導致肛周皮膚濕疹。

一位40多歲的復雜肛瘺患者長期生活在美國,做了幾次手術,一直沒有治好。如果再開刀,可能肛門功能就保不住了。經朋友介紹,這名患者專門回國找到了王琛,運用肛瘺鏡和顧氏外科特色拖線療法,術後局部使用中藥熏洗換藥,徹底治好了他的頑疾。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