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廣東省名中醫鄒旭:一戰「封神」,半生堅守

2023-12-26健康

這是梁伯第一次嘗試中醫針灸。

細細的銀針紮在手上,脹痛感明顯,當銀針被輕撚細轉、下刺上提時,他甚至能感覺到針口處的筋脈在跳動。

整個過程很短,從施針到收針,不到一分鐘。「現在感覺怎麽樣?有沒有好點?」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廣東省名中醫、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鄒旭笑著問。

梁伯反復氣促胸悶3個多月了,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經過西醫治療,預後較差。經人推薦來到鄒旭門診時,他捂著胸口,神色蒼白,說話氣促聲短。把脈問診後,鄒旭指出,梁伯心陽、肺氣、腎氣不足,脾胃損傷,體內水液運化遲滯,濕濁凝聚為痰,阻滯胸陽,導致胸口疼痛,遂使用針灸並結合中藥治療。

聽到鄒旭的笑問,還沈浸於針刺感的梁伯按了按胸口,才發現疼痛減輕了,此後他堅持服用中藥並配合針灸治療,一個月後,氣促的感覺幾乎消失了,不禁驚喜道:「中醫好神奇。」

這樣的驚嘆,鄒旭已聽了成千上萬遍。從醫35年,在診室裏、在病房中,在抗擊新冠的戰場上,在無數個需要救治的場合裏,他一次次用銀針、用湯藥、用傳承創新的不同中醫療法創造奇跡,證明了中醫不僅能養生保健,也能治急病、重病乃至疑難雜癥。

一手銀針,一手湯藥

斑駁、紅腫、皸裂的皮膚從腳背處向上蔓延,白色的鱗屑散布其中,隱約可見黃色滲液……這是符姨的腿,20多年來,她的兩條腿飽受濕疹困擾,瘙癢難耐,寢食難安。多方求醫,但治療效果總不盡如人意。

2022年7月,經人介紹,她來到廣東省中醫院,找到鄒旭。

結合患者癥狀、體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鄒旭認為符姨的病是濕熱蘊毒,阻於肌膚,治療的關鍵在於祛濕解毒、養血活血。他精心配制藥方,以補氣健脾為基礎,再使用豬苓、大黃、茯苓、當歸等祛濕活血藥物,以根除濕疹。

病情纏綿多年,治療也非一朝一夕。堅持服藥1年多,符姨皮膚皸裂、腫脹情況慢慢減輕,滲液也逐漸減少。一個多月前,鄒旭調整了藥方,上一次復診時,符姨滿臉笑容,雙腿皮膚也已基本愈合,終於告別了日日夜夜的瘙癢。

真正的名中醫從不會吹噓江湖郎中式的「包治百病」,但敢於向很多種疾病發起挑戰。鄒旭的中醫功底深厚,運用獨特中醫診法,針藥結合治療心血管病、急危重癥、傳染病及疑難雜病,諸如兒童抽動障礙、抑郁癥、月經失調、皮膚病、甲狀腺結節、肺結節、腫瘤、痛癥等,都在其診療範圍內。

他的患者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人也曾如符姨一樣,有過曲折漫長的求醫歷程,有過無數失望沮喪的時刻,所幸找到了鄒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走進診室時,阿英眼神無光,精神萎靡。10年來,她深受心悸折磨,長期失眠,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她吃過抗焦慮藥物,反而引起更大不適,後來奔波於各大中醫門診,服用上百劑湯藥也不見好轉,直到在鄒旭診室才看到驚喜。

「心悸、胸悶、怕冷又怕熱、容易腰痛、經常失眠……」鄒旭每說一句,阿英的眼神就亮一分,點一下頭,臉上的訝異毫不掩飾。從病機著手,鄒旭認為阿英的心悸為陰虛火旺證,治療應以滋陰清火、鎮靜安神為主。考慮到阿英久病正虛,首次開藥遂強調扶正。

服藥一個月,阿英清晰地感覺心悸緩解,腰痛減輕,睡眠也變好了。再次復診時,鄒旭調整藥方,轉為祛邪治療,兼顧補益肝腎,一段時間後,阿英痊愈。

先扶正再祛邪是鄒旭用藥講究的表現之一。他總是根據患者服用上一副藥後反饋調整藥方及治病思路。而為了達到環環相扣、根除病癥的效果,他經常針藥結合。「中醫有個說法叫‘一針二灸三服藥’,針灸方便、快捷,效果也明顯。」鄒旭說,針很小,卻能治大病。

鄒旭學過很多針法,精通平衡針、腹針、頭皮針等。「這裏學一點藝,那裏偷一下師,然後自己整合使用。」他笑著說,臨床上運用最多的是平衡針,這種針法進針快、找針感快、出針快,多數患者都能快速見效。

70歲的黃阿伯患高血壓20多年,長期服藥,血壓還是飄忽不定。就診時,血壓高達到161/80mmHg,鄒旭在其腳上幾個穴位快速針灸,3秒鐘後,黃伯頭暈、頭脹明顯減輕,再次測量,血壓降為147/84mmHg。

在慢性病的治療中,針灸的作用也十分明顯。8年前,阿茹頭部受壓引發疼痛不已,每天都需服用止痛藥、安眠藥才能入睡,做了手術也沒有消除病痛。鄒旭為她開了多個療程的針灸,並配合中藥治療,一段時間後疼痛情況明顯減輕。

「中醫有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是不得病的根本所在。」談起治療疑難雜癥的秘訣,鄒旭如是說,中醫不僅治病更治人,強調透過調節人體內環境,提升免疫力,達到抵抗疾病的目的。

因此他格外關註患者的整體狀態。「吃藥能治病,聊天也能治病,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能給患者帶來不同感覺。」鄒旭說,他會耐心和患者交流,用語言傳遞安慰,還會經常叮囑患者要跑跑步、多曬太陽,「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好心情也是一味良藥。」

既是「神人」,也是「老爹」

「我是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鄒旭,現任雷神山醫院C6病區主任。」2020年3月2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微紀錄片【雷神山醫院的「神人」】,將鏡頭對準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鄒旭。

近5分鐘的影片記錄了鄒旭在雷神山醫院的抗疫細節:大多數時間,他都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梭在病房,為患者切脈、針灸、開方。因為救治效果明顯,他頗受歡迎,所到之處皆是歡聲笑語。

其實,雷神山醫院是鄒旭抗疫的第二個戰場,第一個在武漢市漢口醫院。而且,在被稱為「神人」之前,他早已憑借一根銀針在武漢圈粉無數。

當年2月9日,根據前線需要,在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的安排下,鄒旭和兩位同事緊急趕往武漢,並於2月10日進駐漢口醫院。

5天後的一次中西醫專家聯合查房中,一名重癥患者呼吸困難,全身大汗淋漓,心率飆升到140次/分,血氧急速下降,同行醫生立即進行無創機械通氣,但效果不明顯。緊急之下,鄒旭拿出隨身攜帶的銀針,在患者上下肢幾個穴位施針,幾分鐘後,患者漸漸平靜下來,心率下降,血氧逐漸回升。

這是中醫針灸在漢口醫院新冠患者救治的第一次套用。參與會診的西醫同行大呼「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訊息很快在醫院流傳開,越來越多的患者提出希望得到中西醫聯合治療,鄒旭也越發忙碌。

「中醫不是去打病毒,是調節人體狀態,讓病毒無法生存。而針灸可以使患者供氧和耗氧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點,實作扶正祛邪,進而救肺。」鄒旭解釋說,但針灸效果可能不長久,有時還需要中藥配合治療。

在漢口醫院,鄒旭主要是參與會診,他希望能夠發揮更大作用。恰好,2月17日,省中醫院和深圳中醫系統組建60人醫療隊支援雷神山醫院,鄒旭立即請纓,帶隊在該院開辟了新的中醫病區——C6病區。

開科不到3小時,48張床位全部收滿,鄒旭和同事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診療方案,透過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充分發揮中醫藥組合拳,療效顯著。陳伯收治時上了呼吸機,鄒旭針藥並用,第二天早上就幫他脫離了呼吸機;81歲的孟奶奶進病區時說話都費力,中西醫結合治療後,成為首批出院的患者。

在C6病區,不少患者還順便解決了陳年舊疾:蘭姨多年腰痛和膝關節痛,倚靠拐杖弓背行走,鄒旭紮針後,能站直走路了;李奶奶腰椎間盤突出嚴重,長期臥床,一動就痛,鄒旭治療後,她從躺到坐再到站,都沒有了明顯痛感。

作為病區主任,除了救治患者,鄒旭還扮演著後勤部長、司機、搬運工等角色,沒有一刻得閑。在他們努力下,C6病區累計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4人、重癥20人,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純中醫治療68人,綜合改善比例達95.9%。

武漢人直爽,不少人出院時都流著眼淚道謝,有些還開玩笑說要跟鄒旭回廣州,把身上的病全治好。而幾個月後鄒旭受邀重返武漢,收到訊息後,孟奶奶等人都早早到機場等候。

感激鄒旭的不僅有患者。「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鄒教授都會親自診治,心理上的煩惱,鄒旭教授也會傾聽與疏導……一直都溫暖著、保護著我們,因此我們尊稱他為‘鄒老爹’。」與其同赴武漢的神經重癥科醫生溫萬鑫回憶,隔離休整期間有隊友不慎膝關節受傷,鄒旭不僅親自針灸治療,還專門采藥為其外敷。

鄒老爹的抗疫腳步不僅在武漢,2021年初,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重癥救治專家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疫病防治專委會成員,他先後奔赴河北邢台、雲南瑞麗、福建廈門、陜西西安、海南三亞、四川成都等地,圈起一波粉絲。2022年3月,他又作為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成員來到香港,協助香港中醫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四個方案」。

2022年11月,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指導下,省中醫院與香港醫院管理局開展中醫存取學者計劃,派遣中醫專家為香港中醫師提供臨床診療培訓等。鄒旭是第二階段赴港三位專家之一。「中西醫各有所長,只有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兩者進行高水平的融合,方能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診療方案。」鄒旭說,他很樂意為香港中醫藥發展出一份力。

▲鄒旭為患者針灸

博采眾長終成大家

深耕臨床一線35年,無論是在疑難雜癥診治,還是急危重癥搶救,鄒旭總是成竹在胸。這份底氣來自多位恩師的傾囊相授,也來自多年的臨床磨練。

時間回到2001年4月,省中醫院二沙島院區迎來一場盛大的拜師儀式,15名來自全國的名老中醫與30位中青年醫生結成師徒關系,30位徒弟又分別帶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開啟「集體帶,帶集體」傳承活動,鄒旭由此拜入國醫大師鄧鐵濤門下。

彼時,全國中醫藥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大部份中醫院中醫特色和優勢不突出,名老中醫在二沙島上植下了名醫樹,開創了名中醫帶徒工作之先風,也成為鄒旭從醫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在拜師之前,鄒旭剛從日本進修回來,滿腦子都是支架、心臟搭橋等西醫名詞,對中醫經典理論也有些陌生——事實上,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分配到廣東省中醫院的相當一段時間裏,鄒旭的臨床診療也多采用西醫方法,偶爾開一些中藥湯劑,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幾乎沒有。

「我當時也很困惑,怎樣才能把所學的中醫知識套用於臨床。」鄒旭說,拜師之後,得益於鄧老的理論訓練和臨床教導,他重新審視中醫,重新夯實中醫基礎理論,逐漸建立起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並大膽運用於臨床。

回憶這段經歷,鄒旭感觸不已。他還特別提到了2003年的一個故事。

當時,非典侵襲廣州,鄒旭的妻子、時任省中醫總院急診科護士長鄧迎秋不幸感染。「病情進展非常快,第2天就高熱不退,白細胞及血小板均低下,肺葉大片陰影,全身骨痛。」鄒旭說,在鄧老指導下,他停用抗生素與激素,自己開湯劑,6天後妻子的高燒就退了,不到一個月就重回到抗疫一線。

從此,鄒旭逐步重構中醫思維,對學習中醫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鄧老時常教導我們,做中醫要有仁心仁術,不僅醫術水平高,醫德也要好。他還常叮囑我,要博采眾長。」鄒旭說。後來他又跟隨國醫大師劉嘉湘學習扶正療法,跟隨王文遠教授學習平衡針。

2018年,一場線上公益課上,鄒旭遇到了李樹森。這位來自民間的中醫大師,在家傳古脈法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創新,探索出長桑君脈法。深入了解後,他認為這正是自己苦苦追尋的中醫脈法,於是又一次拜師。

「跟著李教授學習,我覺得自己的中醫認知和臨床水平又一次迎來質的飛躍。」鄒旭說。在多年臨床歷練中,他博采眾長,將診脈、針灸、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前沿技術融匯貫通,敢於面對任何一種疾病,特別是擅長診治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癥、傳染病及內科疑難雜病等,成為一方大家。

「鄧老曾囑咐我們,要為中醫藥騰飛而奮鬥。」鄒旭說。他將這句話銘記心中,除了努力提升理論功底和臨床水平,培養中醫人才,還堅持寫科普、做訪談、到基層義診等,四處奔波忙碌,推動中醫藥健康理念融入百姓心中。

鄒旭的努力也不只在中醫領域。作為廣東省衛生資訊網絡協會會長,他還不遺余力推進資訊科技與衛生健康行業的深度融合。

「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醫療機器人、元宇宙等新一代資訊化新技術,逐漸深度融入臨床,正轉變為衛生與健康科技的核心要素與關鍵模組。」鄒旭說,協會堅持學術研究、臨床套用與產業支持並重,致力於促進資訊化技術與臨床專科的有機融合,推動廣東衛生健康行業資訊化事業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更加便捷、優質的醫療資源。

「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年近花甲,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退休年齡,但鄒旭覺得,自己的醫學生涯才剛剛過半。為了爬更高的山,走更遠的路,他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5點45分起床,在陽台上打一套八段錦。此時,旭日東升,沐浴在霞光中,他擡手、擡腿、彎腰。新的一天開始了。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本刊實習記者李琪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歡迎訂閱2023年【人之初】雜誌

▼▼▼

記者 | 曾劍萍 宋炳軍

編輯 | 梁沐 張芷瑩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本文正選於【人之初】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