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小小的助聽器,為什麽被卡脖子?

2024-09-04健康

文|胺基觀察

19世紀初期,一種名叫「耳喇叭」的聽力輔助工具火爆全球。

這種器材通常由金屬或塑膠制成,呈漏鬥狀,一端貼近耳邊,另一端用於收集聲音。「耳喇叭」,也就是最早的助聽器。

雖然耳喇叭能夠放大聲音,但它缺乏現代助聽器的高級功能,比如雜訊抑制和頻率調整。而基於聽力障礙人士的需求,醫學界一直在不懈努力,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不斷進步,到了21世紀,助聽器技術進入了全數碼化的發展階段。產品不斷更新叠代,市場規模也隨之迅速擴大。2020年,僅國內市場就已經接近60億元。

然而,遺憾的是,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後。根據錦好醫療的招股書數據,中國助聽器市場約90%的份額被國際巨頭所占據,國內企業主要在中低端市場展開競爭。

那麽,為何在小小的助聽器領域,國內企業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卡脖子挑戰呢?

/ 01/ 被卡脖子的命門

雖然助聽器看上去並不復雜,但研發卻一點也不簡單。

數碼助聽器采用的是非線性放大,對大的聲音進行壓縮限制、對小的聲音進行放大處理,使得經處理過後的聲音聽起來舒適清晰。

要實作這一過程,數碼助聽器是采用DSP數碼訊號處理芯片,用數碼化技術對聲音訊號進行分段處理,並整合自適應降噪、聲反饋抑制、均衡器等多項能夠提升助聽器效能的演算法,使得助聽器的聲音更清晰、抑制嘯聲能力更強等。

所以,在數碼助聽器的轉化過程中,核心技術門檻確實主要集中在兩個關鍵領域:

其一,數碼助聽器芯片。這些芯片是助聽器的心臟,負責處理聲音訊號的放大、濾波、數碼化處理等。它們需要具備高速度、低功耗和高整合度的特點,以確保助聽器的效能和電池壽命。

其二,演算法。為了實作助聽器的各種功能,如雜訊抑制、反饋控制、方向性麥克風處理、頻率補償等,需要復雜的演算法支持。這些演算法必須能夠智能地調整聲音處理方式,以適應不同使用者的聽力損失情況和環境雜訊條件。

可以說,這兩個領域的技術進步,直接影響助聽器的效能和使用者體驗。但遺憾的是,國內企業此前主要以代工為主,因此在這兩個領域有所突破的企業並不多。

除此之外,助聽器的專業的線下驗配渠道,也成了國內企業需要補齊的短板。

不同於血壓計這類常規器械用品,傳統的助聽器銷售是以線下專賣店銷售為主,由專業驗配師根據聽力障礙者的聽力損失狀態和自我需求,使用專業的助聽器選配器材,幫助聽障者選擇適合個體的助聽器,並為聽障者後期使用助聽器與康復提供解決方案。聽障者在購買助聽器後,還可以根據需要線上下專賣店進行助聽器的維修和日常保養。

目前助聽器的六大一線品牌包括瑞聲達、鋒力、西嘉、奧迪康、唯聽、斯達克等,均以高端數碼機和客製機型為主,主打線下專業驗配銷售模式,終端消費者接觸到該產品的流程相對復雜。換句話說,助聽器品類線上下驗配渠道優勢,也是巨頭鞏固優勢的另一核心因素。

也正因此,在多種因素的限制下,助聽器成了被卡脖子的領域之一。

/ 02/ 清晰的軌跡

產品技術以及渠道優勢,使得助聽器全球市每場平均呈現巨頭壟斷的格局。IDATE數據顯示,2023年五大集團占據全球約96%的數碼助聽器市場份額;具體到國內市場,則是接近90%的份額被國際巨頭所占據。

盡管如此,在夾縫中生存的國內企業,並沒有放棄打破巨頭壟斷的機會。

例如,以代工為主的錦好醫療,也在自主研發芯片。2022年,其子公司芯海聆自主研發芯片成功量產,並已收到代工廠交付的首批次產芯片。

甚至,主打影像學的聯影醫療也切入了這一領域,其核心優勢在於芯片。基於原有業務優勢,聯影醫療是中國唯一一家自主研發高端醫療芯片的企業,其通用類芯片具有較強的拓展性,能夠套用於聽力、生理訊號檢測等領域。

入局助聽器賽道的不僅是醫療企業,也包括互聯網企業,例如騰訊、小米、科大訊飛等。這些企業的優勢則在於演算法。

2023年初,科大訊飛推出了訊飛智能助聽器尊享版,新上市的尊享版進行了40dB增益升級,面向中重度聽損人群。

另外,資本也在加速布局,一些新生代企業正在加速崛起,博音聽力、智聽科技、愛聽科技等企業相繼收獲融資。

這並不難理解,從市場現狀來看,助聽器市場存在兩大明確的增長邏輯。

首先,是國內市場滲透率提升的邏輯。就海外來看,歐美已開發國家相較於發展中國家,所在區域聽力障礙人群對助聽器產品的佩戴和使用的觀念更為領先。據EuroTrak數據顯示,2018年,大部份歐洲國家助聽器產品的滲透率超過了20%,其中英國、法國等地均超過了40%;日本地區的助聽器產品滲透率也達到了14.4%。

就經濟水平發展現狀以及對助聽器的認知來看,國記憶體在顯著不足,這導致國內助聽器產品的滲透率不足5%。也就是說,隨著國內助聽器市場滲透率的提升,或許能夠帶來不錯的增量。

其次,則是國產替代的邏輯。上文提及,國內企業在助聽器市場是缺失的,但正所謂差距也是進步的動力。

或許,在未來,國內也會湧現助聽器巨頭。

/ 03/ 不只是技術

當然,助聽器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單純地拼技術、銷售邏輯,而是拼使用者理解的邏輯。

核心原因在於,助聽器已經從單純的醫療產品,演變成為契合使用者需求的消費品。

由於助聽器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助聽器產品的功能獲得了極大豐富。

一方面,隨著助聽器產品芯片、演算法等技術的進步,助聽器除了作為聽力障礙康復器材,滿足基本的聲音放大需求,還具備了記憶能力、重新編碼能力等多種功能,甚至可實作抗噪、聲源定向定位、音質定位等類耳蝸效能;

另一方面,由於現代智能電子器材的廣泛套用,助聽器本身可透過互聯網與其他智能電子終端器材互聯,實作數據互通及多場景的套用,還可以增加測試耳溫、心率等輔助功能。

換句話說,多內容融合成為當下智能可穿戴器材發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搭載了血糖、血壓、心率監測,睡眠管理等功能的智能手環、手表;而OTC助聽器則從醫療層面出發,在滿足聽力輔助的核心要求外賦予其更多的娛樂消費內容。

比如森海塞爾在2023 年 6 月推出兩款OTC助聽器All-Day Clear和All-Day Clear Slim,TWS造型能夠減輕聽損人群佩戴時的心理壓力,智能場景檢測功能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放大語音的音量,也可作為耳機來收聽音樂。

但是,產品功能也並非越多越好。隨著聽力知識的普及,以及人們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不同的聽力受損人群將根據自身的聽力狀況、需求套用場景、經濟能力等因素而選擇不同技術參數或類別的助聽器產品,從而產生大量個人化需求。

大眾型號的助聽器產品以及個人化客製機,將同時存在以滿足廣泛的不同類別使用者的需求偏好。這也意味著,企業需要從更高的維度,去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制定產品的定位。

說白了,助聽器,比拼武功固然重要,但是更核心的可能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