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千古名方之升陽散火湯

2024-03-09健康
升陽散火湯,這一在中醫領域裏名聲響亮的方劑,被譽為治療內傷發熱的經典之作。出自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其深邃之處,正如【醫方論】所評價的,李東垣深達「火郁之發」之義。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盡管此方在中醫治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歷代醫家對其的運用卻並不普遍。方書中的相關論述多如牛毛,但真正精彩的醫案卻寥寥無幾,這無疑是對這一名方的一種遺憾。
在【實用中醫內科學】和【現代中醫內科學】這兩部權威著作中,升陽散火湯的身影竟然難覓,這不禁讓人對其在現代中醫界的地位產生了疑問。然而,這並不影響其在中醫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
升陽散火湯的原文描述,四肢發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這些癥狀,仿佛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了熱邪在人體內的肆虐。而李東垣指出,這些癥狀多因血虛而得,或因胃虛過食冷物,導致陽氣郁遏在脾土之中。對此,升陽散火湯正是最佳的治療選擇。
其方藥組成,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藥、人參,這些藥材各具特色,共同發揮著升陽散火的作用。而甘草、柴胡、防風等藥材的加入,更是為方劑增色不少。值得註意的是,【脾胃論】中所載的柴胡用量與其他書中的有所不同,這或許是李東垣根據不同的病情和體質,靈活調整用藥的明證。
在【蘭室秘藏】和【東垣試效方】中,升陽散火湯被更名為柴胡升麻湯,雖然名稱有所變化,但其核心功效和藥物組成仍是一致的。四書中的主治病癥表述雖有所出入,但無不體現了升陽散火湯在治療內傷發熱方面的獨特作用。
總的來說,升陽散火湯作為中醫治法中的代表方劑,其深邃的理論和獨特的療效,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套用。盡管現代醫家對其的運用並不普遍,但我們相信,隨著對中醫理論的深入理解和臨床實踐的積累,升陽散火湯定會在未來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升陽散火湯,這一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以治療「郁火」。然而,關於「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的問題,歷代醫家給出了不同的解讀。張景嶽在【景嶽全書·古方八陣】中明確指出,郁火源於「寒邪郁遏陽氣」,他認為當胃虛血虛時,寒邪會抑制陽氣的正常升發,導致肌膚表面熱如火烤,觸摸時甚至有烙手之感。
而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則將郁火歸因於外來之火被郁滯在體表。費伯雄在【醫方論】中則簡潔地稱之為「郁結之火」,並未詳細解釋其成因。李疇人在【醫方概要】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火郁多發生在肝膽經絡,因為木氣過盛能生火,而肝膽經絡與相火有密切關系。

然而,從李東垣的原文來看,郁火的成因似乎更為復雜。他認為血虛、熱伏地中以及陽氣在脾土中被郁遏,都是導致郁火的重要因素。這些原因都屬於內傷而非外感,內虛而非邪實。

此外,從方名「升陽散火湯」中,我們也能窺見其治療原理。「升陽」在前,「散火」在後,表明治療的核心在於透過升發陽氣來驅散郁火。也就是說,李東垣創制此方的初衷,可能是為了糾正體內氣機該浮不浮的狀態,透過升陽來達到散火的目的。
在【內外傷辨惑論·卷中】中,升陽散火湯出現在「暑傷胃氣論」這一部份,這進一步支持了李東垣的觀點,即郁火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有關,而升陽散火湯正是透過調整氣機升降來治療郁火的良方。
體內氣機為何出現該浮不浮的情況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深藏在李東垣的醫學理論之中。根據原文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兩大成因。首先,當「血虛」出現時,會導致「熱伏地中」的現象。這裏的「血虛」並非簡單的血液不足,而是在內傷的基礎上,胃氣(脾胃之氣)虛弱所引發的。正如李東垣在多處所強調的,「血虛」實際上是以氣虛為前提,並以氣虛為主要表現的。這種「血虛」會導致中焦受氣取汁不足,進一步影響氣機的升浮,使陽氣郁滯,最終化為陰火。
其次,另一個成因是「胃虛過食冷物」,這會導致「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如果再過食冷物,會進一步損傷和抑遏陽氣,使陽氣無法順利升浮,從而郁滯在脾胃之中,化為陰火。
綜上所述,升陽散火湯所治療的「火」,實際上是由於脾胃氣虛,無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礎上過食冷物,進一步損傷和抑遏陽氣,導致陽氣郁滯於脾胃所化之陰火。這種理解不僅符合李東垣的醫學理論,也為我們揭示了氣機升降與陰陽平衡之間的深刻聯系。
升陽散火湯,這一方劑中巧妙地選用了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獨活、防風這六味藥,均屬於「味之薄者,陰中之陽」的「風升生」類藥物。它們的輕靈之性,如同春風拂面,有助於陽氣的升浮,從而驅散郁滯的陽氣。正如【醫方集解】中所言:「此皆味薄氣輕,上行之藥,所以升舉其陽,使三焦暢遂,而火邪皆散矣。」
同時,方劑中還佐以人參、炙甘草,這兩味藥甘溫補益,專門針對氣虛無力升浮的狀況。而生甘草的加入,更是妙筆生花,能瀉已成之陰火,使得陽氣得以更加順暢地升發。
此外,白芍藥的運用更是匠心獨運。【湯液本草】中贊譽其「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它既能停諸濕而益津液,又是補中焦之良藥。白芍藥的加入,不僅對其他風藥的升浮有佐制之功,還能佐助人參補血虛,使得整個方劑更加完善。
李東垣在治療脾胃內傷諸病時,總的治法為「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陰火」。從升陽散火湯的組方來看,其治法與補中益氣湯有所不同。升陽散火湯以升陽為主,輔以補中和瀉陰火;而補中益氣湯則以補中為主,輔以升陽和瀉陰火。從病機分析,升陽散火湯主要針對陽氣郁滯而不得升浮外達的情況,而補中益氣湯則主要針對脾胃氣虛下流而不得升浮的情況。從病癥表現看,升陽散火湯的癥狀主要表現在四肢和肌表,而補中益氣湯的癥狀則表現於周身表裏。
讀【謝映廬醫案】,我被一則案例深深吸引。那是關於一位年方及冠的少年,名叫張懷久乃郎。他突然遍身發出瘡疹,形狀如麻粒般細小,這一癥狀引起了廣泛關註。他尋求了瘍科醫生的幫助,醫生為他開具了涼血托裏的藥方,並建議他用湯藥沐浴。然而,瘡疹並未因此而消退,反而導致濕熱內攻,使得他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這些癥狀明顯是外感表癥的明顯跡象。

然而,不幸的是,他請來的醫生誤將這一病癥診斷為瘧證,錯誤地為他投以清脾飲。這種誤診導致他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寒熱交替,人事昏惑,甚至無法進食。在這危急關頭,他找到了謝映廬醫生。

謝醫生仔細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浮數,雖然患者無法回答問題,但身體發熱,唇舌顏色淡。謝醫生斷定,這是風熱內蘊,被抑遏在體內,若不及時外達,必將內攻臟腑,導致生命危險。因此,他果斷地決定使用升陽散火湯,幫助患者將風熱從體內提出,達到肌表。
經過兩劑升陽散火湯的治療,患者全身發熱,躁擾不安。這讓他的家人非常驚慌,再次請謝醫生前來診治。盡管患者身體發熱,但能夠回答問題,意識逐漸清醒,並且開始進食,這說明胃氣正在恢復。謝醫生對此感到欣慰,他解釋說,患者的躁擾不安正是邪氣外達的表現,預示著毒氣即將排出體外,內部病情也將得到緩解。
隨後,謝醫生繼續采用辛涼解表的方法,為患者開出人參敗毒散。果然,瘡疹逐漸發出,形狀如綠豆粒般大小。再經過幾劑藥的治療,瘡疹開始灌膿結痂,最終康復。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謝醫生始終註重清散藥物的使用,以保護患者的健康。
這則案例不僅展示了外感與內傷的區別,更凸顯了「升陽之藥,提出肌表」這一治療理念的實踐價值。它提醒我們,作為醫者,關鍵在於明理而非守方。只有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質,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為患者帶來真正的康復。
在另一則案例中,段其忠醫生運用升陽散火湯治療了一位75歲的老年病人王某某。王某某患項背部發熱已五年有余,多方求醫均不見效果。他的癥狀包括項背部如火燎般的灼熱感、少眠多夢、頭暈不爽、咽幹欲飲、神疲乏力、大便幹燥等。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數,這是典型的火郁傷陰之證。
段醫生根據王某某的病情,運用升陽散火湯進行化裁治療。他選用葛根、升麻、柴胡等升陽散火的藥物,以散解體內的郁火;同時配合人參、炙甘草等補中益氣之品,以補充中氣,恢復脾胃功能。甘草和芍藥則具有酸甘化陰的作用,能夠滋養耗費的陰液。經過九劑藥的治療,王某某的諸癥悉除,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
這個案例再次證明了升陽散火湯在治療火郁傷陰證中的獨特作用。它不僅能夠散解體內的郁火,還能補充中氣,滋養陰液,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時,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在臨床實踐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作中醫治療的精髓——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