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德懷欲用4個師圍殲陸戰一師,毛澤東急電:人數不夠

2023-12-23歷史
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在數十年革命戰爭中能夠以弱勝強、以寡擊眾的法寶,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活的靈魂。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作為中央蘇區的軍事領袖,毛澤東指揮區區數萬紅軍,內線作戰,在運動中將蔣介石數十萬「圍剿」大軍玩弄於股掌之中,連續取得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在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同樣利用集中優勢兵力的戰術,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專門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最終一轉攻守形勢,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更是成為擊敗不可一世的美軍的法寶。
在第一次戰役中,數十萬誌願軍秘密入朝,給猖狂冒進的美軍以及其仆從軍以迎頭一擊。雖然遭到了嚴重損失,然而驕橫的麥克阿瑟依然不相信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敢與強大的美軍為敵。在他看來,中國軍隊或許不過數萬人,戰鬥力也不強。於是,麥克阿瑟集中主力,分東、西兩線。第八集團軍在西線,美軍第10軍在東線,同時向鴨綠江方向進發,欲一舉解決北韓問題。就如麥克阿瑟所說:
「感恩節結束戰爭,聖誕節前讓孩子們回家。」
然而出乎麥克阿瑟意料的是,毛澤東、彭德懷早就預料到了他輕敵與冒進,並早就布置好天羅地網,就等著美軍傻乎乎地往裏鉆。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了圍殲人數較多的第八集團軍,我軍在西線布置了6個軍的兵力;而在東線,我軍以第9兵團為主力,集中了整整三個軍。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我軍在兵力上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誌願軍第9兵團,下轄20軍、26軍和27軍,這三支部隊都是久經考驗的部隊,都是在淮海戰役中經歷了血與火的英雄部隊,戰鬥力極強。而美軍第10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可謂訓練有素、戰功卓著、裝備一流。其中,陸戰一師在太平洋戰爭中屢建奇功,作戰勇猛而頑強,是美軍中翹楚。可以說,這是一場王牌軍與王牌軍的對決。
麥克阿瑟固然驕狂,但作為美軍屈指可數的幾個五星上將之一,他的軍事水平絕非浪得虛名。在用兵方面,麥克阿瑟善用奇兵和「釜底抽薪」的技法,也就是利用美軍在機動性上的優勢,切斷敵人的後路,然後配合正兵將敵人徹底碾碎。
在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提出了「跳島戰術」,也就是繞開日軍堅守,避實就虛,在敵人縱深實施兩棲登陸,使日本苦心經營的島嶼化為無用,讓斷絕補給的日軍活活餓死。而在韓戰初期,麥克阿瑟出人意料地在仁川實施登陸,切斷了10萬北韓人民軍的退路,一舉改變了韓戰的戰局。
麥克阿瑟利用兩棲登陸的手段,將強大的美國第十軍布置在東線,不過也是他「蛙跳作戰」的重演。就在美國第十軍完成登陸,向北方推進之時,前方並無中國軍隊的存在。
在西線,誌願軍若敢進行大規模反擊,第十軍的10萬之眾就可立即向北、向西橫擊,切斷我軍退路,使誌願軍首尾不得相顧。
在筆者看來,麥克阿瑟之所以敢在西線放開手腳,以近乎愚蠢的方式分兵冒進,其要點就在於麥克阿瑟在西線布下了重兵。而西線「聯合國軍」的冒進,或許就是想將誌願軍從隱蔽處給引出來,最後來個南北夾擊。
麥克阿瑟如意算盤打得好,但是毛澤東畢竟棋高一著。為了對付美軍第十軍,毛澤東預留了第9兵團這個後手。相比於10萬人的第十軍,第九兵團有15萬人之眾,人數占據了絕對優勢。
就當美軍第十軍不斷向北推進之時,第9兵團已經到了山東兗州,距離北韓已然不遠。為了讓第9兵團盡快進入預設陣地,誌願軍第42軍在長津湖地區節節阻擊,誘敵深入,讓第十軍難以在短時間內靠近鴨綠江。而就在此時,第9兵團加快了行軍速度,馬不停蹄地向長津湖地區邁進。
按照原本的計劃,第九兵團進入北韓前,要在東北地區整訓一個月。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東線戰事突然變得十分緊迫。毛澤東於1950年10月29日電示彭德懷:
「27軍11月1日從泰安直開集安,直接開赴前線,其余兩個軍接著開赴通化、集安地區休整待命,已被必要時使用。」
緊接著到了10月31日,毛澤東又致電第九軍團長官——宋時輪和陶勇:
「9兵團全部開赴前線,11月1日先開一個軍,其余兩個軍接著開動,不要間斷。」
調令一封接著一封,第九兵團的行軍速度也不斷加快,他們乘坐悶罐火車,直接前往了集安前線。
因為此前各種準備並不充分,入朝時寒區服裝還來不及下發,因此第九兵團的官兵只能穿著薄棉衣軍裝入朝作戰。與此同時,部隊長期在溫暖的華東地區作戰,缺乏高寒地區生活和作戰經驗,防寒準備嚴重不足。然而由於軍令如火,哪有時間補充棉衣、棉鞋、棉手套和厚耳棉帽子呢?戰爭,或許就是這麽不講理。
第九兵團不僅行軍快,而且行軍還相當隱蔽。按說15萬大軍浩浩蕩蕩,在空中有美軍偵察機、地上遍布國民黨敵特的情況下,竟真能悄無聲息地進入預設陣地,不能不說是隱蔽工作中的奇跡。
利用瞞天過海的奇謀,第九兵團的三軍陸續於11月7日、12日、19日渡過鴨綠江。他們晝伏夜出,棉衣反穿露出白色襯底,頂著奇寒、瞞著天上如同蒼蠅一般的美軍偵察機,終於到達了預設陣地。等美軍發現,第九兵團的存在,已然為時已晚。
11月25日,就當誌願軍在西線發動大規模反擊之時。東線的陸戰一師抓住了三個衣著單薄的中國士兵。從他們的口供中,史密斯師長得知了他們來自二十軍和二十七軍,正埋伏在第十軍的側翼。
對於這一發現,麥克阿瑟卻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他自詡為「中國通」,斷言道:
「不可能,普通士兵不可能知道這麽多!東方人很狡猾,他們黑色的眼睛總有一種嘲弄對方的神情,他們喜歡吹噓自己的強大以便讓對手做噩夢。」
可以說,毛澤東將第9兵團快速地、秘密地派往北韓,完全出乎了麥克阿瑟的意料。而這一招,便已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
人數占據優勢,而在如何分配軍隊的問題上,毛澤東又展現出高人一等的先見之明。
根據彭德懷和誌司其他將領的判斷,美軍陸戰一師在進至舊津裏後,可能向柳潭裏方向西進,而此時陸戰一師和第七步兵師就可能分開。因此,彭德懷電示宋時輪:
「我二十七軍全部及二十軍之一個師共四個師,圍殲美第七師兩個團;我二十軍三個師以及四十二軍之一二六師共四個師,待美(陸戰)一師兩個團進至柳潭裏以西圍殲之。但兩路均應有一小部阻擊援軍。此役關系重大,請精細研究。部隊須確實準備並分途檢查。」
毛澤東得到誌願軍首長關於東線作戰的部署後,經過審慎思考,最終看出了問題。他發現圍殲第7師兩個團擁有四個師,圍殲陸戰一師的兩個團同樣也用四個師。雖說都是集中兵力,但是相比於陸戰一師,第七師的戰鬥力要弱很多。
因此,他緊急電示彭德懷:
「美軍陸戰一師據說美軍戰鬥力最強,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以一到兩個師做預備隊!」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作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指示:
「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
根據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指示,第九兵團於11月19日致電彭德懷,決定集中二十、二十七軍兩軍之主力,先後殲滅美陸戰一師兩個團,鉗制美七師兩個團,並力爭繼殲該敵之一部。與當年淮海戰役一樣,一邊吃一個,然而一邊夾一個。也就是打個時間差,按照毛澤東的規劃,先集中最優勢的兵力淪陷美國陸戰一師。
但可惜的是,毛澤東特意要求的二十六軍卻並沒有布置在前線。26軍入朝時間,已臨近東線戰場總攻發起時間,開進距離卻最遠。26軍雖然與27軍同在臨江入朝,但27軍作戰地域為新興裏和柳潭裏,相比26軍的作戰地域下碣隅裏要近一些;而20軍與26軍雖然在作戰地域上相同,但20軍由集安入朝,相比於26軍由集安東北方向的臨江入朝,距離上也要近一些。26軍入朝時間又晚,開進距離又遠,加上一開始又擔心三個軍都開到前邊,十五萬人集於彈丸之地無法展開。所以將26軍的集結位置安排得距戰場較遠。
對此,1944年入伍的26軍司令部作戰參謀楊毅認為,兵團指揮部對26軍的使用上是有問題的:
「把26軍的位置放得太遠,離戰場有五六天的路程,到要用的時候,拿不上去。軍委有過電報,催促第九兵團將26軍前調,就是怕距離太原,使用時就來不及了!」
因為種種原因,毛澤東「讓二十六軍靠近前線」的建議並沒有得到非常好的貫徹,而這也為後來陸戰一師的逃脫埋下了伏筆。
11月27日,長津湖所在的蓋馬高原降下了罕見的奇寒,夜晚溫度甚至低至零下四十度,傳說中的寒冰地獄或許也不過於此。美軍官兵上下都擁有全套的防寒裝備——棉大衣、手套、帽子以及暖和的鴨絨睡袋。除此之外,還有取暖器材以及熱騰騰的咖啡。然而即便如此,美國大兵們依然被凍得直打哆嗦。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我軍十多萬大軍突然對美軍陸戰一師以及第七師發動排山大海的攻勢,淩厲的軍號聲,一下子撕開了寒冷的天空。
在柳潭裏,陸戰一師和美軍第七師先後陷入了第9兵團的重圍,彼此都被切斷了聯系。
從宋時輪的部署來看,第20軍的四個師所擔負的,是從側後攻擊美軍的任務。而作為攻擊主力的27軍,則擔負起啃硬骨頭,正面進攻陸戰一師的任務。其部署是以第79師全力圍殲柳潭裏之敵;以80師配屬81師1個團圍殲長津湖東岸的新興裏、內洞峙之敵;81師主力則位於雲山裏附近,作為軍之機動部隊;同時以94師由厚昌江口南調,作為軍預備隊。
然而陸戰一師畢竟是王牌部隊,可不是那麽好對付的。他們集中大量火炮、坦克以及飛機,對我軍的攻勢拼命地進行著攔擊。
雖然我軍手持的武器質素低劣,重武器極度缺乏,甚至連肚子都吃不飽。然而即便如此,我軍官兵仍以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前赴後繼地向敵人陣地發起進攻。在第一天的交戰中,擔任主攻的27軍第80師減員達到三分之一,79師減員二分之一。整個27軍在十幾個小時內,已經傷亡過半。
反觀美軍,他們發現自己所憑依的猛烈火力,並不能阻擋漫山遍野的誌願軍。雖然還能勉強守住陣地,但是持久作戰已然不可能。若繼續負隅頑抗,被全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11月30日晚,27軍將美第七師第三十一團圍困在新興裏村內狹長的抵禦。由於傷亡慘重且外無援兵,第三十一團指揮官毀掉所有的火炮、卡車和補給品,率領剩余人員開始突圍。我27軍部隊立即展開攔阻和追擊作戰,我軍官兵在敵人飛機的轟炸下,依然堵住了逃敵,將三十一團大部份部隊殲滅在新興裏,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此戰我軍全殲敵軍3191人,俘虜31團指揮官,創造了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以劣勢兵力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一個加強團的模範戰績。
而在陸戰一師那一面,敵人在我軍的攻勢下已然傷亡過半。與此同時,西線的第8集團軍遭遇我軍6個軍的圍攻,已經全部崩潰。東線第十軍若仍留在長津湖的一隅之地,恐怕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美軍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命令陸戰一師余部,立即向下碣隅裏方向突圍。
12月3日,毛澤東就前線情況再次作出指示:
「請宋(宋時輪),覃(覃健)考慮,將二十六軍迅速南調,執行打援任務。」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二十六軍依然沒能及時南調。二十軍和二十七軍,依然在敵人和嚴寒的雙重壓迫下,層層阻擊著陸戰一師。
當時天寒地凍,部隊因凍餓體力消耗很大。在敵機的監視下,我軍無法生火做飯,只能依靠吃雪和一些冷食補充能量。但是這點熱量,很難維持戰士們的體溫,導致大面積的凍傷。至於圍在火堆邊恢復熱量,更是天方夜譚。甚至到了後來,還出現了「冰雕連」的悲壯場面。
因此,陸戰一師雖然傷亡累累,卻依然緩慢地前行,最終成功從柳潭裏逃到了下碣隅裏。此時的陸戰一師,已經丟掉了大部份重裝備,部隊傷兵滿員、死傷累累,已經精疲力盡。
而此時,我軍的狀況也非常糟糕。20軍、27軍官兵忍饑挨餓,凍傷減員十分嚴重,極大地制約了作戰行動,加上與敵人裝備懸殊,因此數次作戰,雖然能擊潰敵軍,但始終不能全殲敵軍。
12月2日,中央軍委電示九兵團:
「望宋、陶註意爭取於今明兩晚基本解決被我包圍之陸一師等部最為有利。」
為了完成中央軍委布置的任務,宋時輪決定投入26軍。此戰前,宋時輪將26軍設定為預備隊,因此建制十分完整。。
當晚19時,第九兵團電令26軍接替已經傷亡達到三分之二的58師進攻下碣隅裏,令26軍「當晚接替20軍的任務,3日19時對敵人發起攻擊。」可以想象,如果這支生力軍投入了戰鬥,陸戰一師必然沒有一絲一毫逃跑的可能性。
然而可惜的是,26軍並沒有於預定時間趕到下碣隅裏。前文也提到了,26軍距離長津湖前線較遠,要及時趕到前線絕非易事。而88師司令部參謀吳大偉也表示:
「原來都以為上去兩個軍能解決問題了,我們也聽說陸戰一師被包圍,消滅得差不多了……後來聽說沒解決,還剩幾千個敵人在下碣隅裏。兵團看不行了,才臨時讓26軍上……」
時間緊,路程遠,26軍所面臨的困難可不止於此。首先是斷糧,部隊入朝前,只帶了維持一個星期的幹糧。由於美軍戰機轟炸,後勤補給不暢。26軍接到任務時,已經斷糧了。就如吳大偉所回憶的:
「斷糧好幾天了,連個薯仔都沒吃上過。」
在令人窒息的奇寒下,26軍官兵餓著肚子,在冰雪中步履蹣跚。而且經過數天的激戰,沿途北韓老鄉早就跑光了,很難找到帶路的精靈。各師憑借地圖和指南針尋找路線,走錯路、繞遠路,甚至兜圈子、跑冤枉路的情況屢見不鮮。
以77師為例,據作戰參謀處楊毅回憶:
「當時77師走錯了路,走了一晚上,第二天一看,原來走了一夜原地未動。」
長津湖是個人工水庫,所以老地圖沒有標明,有的部隊沒有新地圖,走到長津湖前就犯了暈:地圖上沒湖啊——這麽大的湖,不敢過,又找不到老鄉,就繞路,繞來繞去就回到了原來出發的地方。
不僅如此,26軍在開進途中,還無日無夜不遭到敵機的狂轟濫炸。20軍和27軍入朝時,敵人因麻痹大意而未對我軍進行進行空中攔阻。然而現在不一樣了,陸戰一師面臨圍殲,美軍調集史無前例的人力和物力,對其進行支援。因此26軍無論是夜間趕路還是白天露營,總是難以避免敵機的轟炸和掃射。
12月4日,26軍沒有趕赴前線,陸戰一師兩個團越過了死鷹嶺和下碣隅裏之敵匯合。對此,宋時輪十分懊惱,他大聲責問作戰參謀:
「26軍呢?26軍為什麽不上?」
當作戰參謀告訴他,26軍尚未到位時,氣得他「一拳頭打在用木板拼成的桌子上,將木板拍斷,地圖、鉛筆、茶缸散落一地。」
到了12月6日,疲憊不堪的26軍終於趕到下碣隅裏,並對陸戰一師發起了攻擊。然而陸戰一師經過幾日的休整,戰力大增。他們從容地同運輸機運走了一千多名傷員,然後於拂曉時分進行突圍。26軍的攻擊,只攆上了陸戰一師的尾巴。因此,26軍貽誤戰機、放跑敵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26軍沒有及時趕到,上至宋時輪,下至軍、師指揮員都是有責任的。沒有按照毛主席要求,將26軍盡量靠近前線,沒有集中最優勢的兵力,使一場殲滅戰變成了一場擊潰戰,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然而即便如此,我軍在整個東線戰役中依然獲得了輝煌的勝利。我軍給自稱「重裝備典型」的陸戰一師和陸軍第7師以殲滅性的打擊,總共殲敵1.4萬余人。集中優勢兵力,永遠是我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法寶。同時,我們也佩服於毛澤東先見之明和運籌帷幄的頭腦,不愧為近現代中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