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冠被掃落一地:歐洲君主制為何走向末路?

2023-12-22歷史

所評圖書:

書名:【墜落的王冠:歐洲君主制的黃昏1910-1918】

作者:(英)西奧·阿倫森

譯者:王秀莉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1910年,德皇威廉二世曾向美國前總統狄奧多·羅斯福描述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是「一個好孩子」。他說這番話時51歲,而表弟英王44歲。

喬治五世在這一年登基。英國歷史學家西奧·阿倫森專研歐洲王室歷史,在其所著的【墜落的王冠:歐洲君主制的黃昏1910-1918】書中就指出,喬治五世受教育程度很低,登基時甚至沒有達到「普通公立學校的男孩在離校年齡時的正常教育水準」。喬治五世寫字速度慢,不會流利地說任何一門外語,不懂哲學,也不關心藝術、科學甚至政治,主要喜歡射擊和集郵。

書中說,喬治五世當然也並不愚蠢,只是讀書少,依靠常識來思考和判斷問題。他對於表兄威廉二世的態度,要遠遠超過前者的父皇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非常討厭華而不實、好戰主義的威廉,但喬治五世則要七周年謙遜得多。他在登基後,甚至第一個邀請德皇到倫敦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的落成儀式。

這次存取,讓威廉二世產生了一切盡在掌握的錯覺。因為喬治五

世沒有激烈對抗、反對,對於自己不贊同的問題、觀念也極少直接回懟。這就被解讀為軟弱。更要命的是,威廉二世用自己在德國政治框架中的地位,甚至用尼古拉二世在俄國政治框架中的地位來估量英國國王的政治能量,所以他自認為「搞掂」了英王,至於德國政府和軍方對於英國的各種挑釁也就不足以引發擦槍走火。

書中指出,威廉二世其實一直是在努力扮演一個強硬、反動的君主,按照丘吉爾的形容過,那就是威廉試圖成為拿破侖,但不想經歷拿破侖打過的那些仗,希望的是不戰而勝。所以,威廉二世越是軟弱、情緒化,就越會用激烈的方式來應對外部刺激。但不幸的是,這給他和他的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

喬治五世,以及一戰以後得以保留王室地位的歐洲其他國家的國王,比如意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等,都采用了一種看似悖謬的方式,那就是空前淡化國王的實際政治參與,將憲法賦予國王的權利也盡可能不予沿用。這種情況下,國王和王室就會更為合理地回歸到一個抽象的領域,那就是國家、民族主義、世俗與宗教信仰相混雜的共同象征。

在20世紀初,歐洲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各國君主及其親眷在各地旅行、互訪。頭戴王冠的貴胄討論著歐洲的走向,包括和平糊戰爭,而他們貌美如花的親眷則是計劃著下一段聯姻關系。他們、她們曾被普遍認為是國家的人格化身,反映了國家的特征。他們、她們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主人,「統治著廣袤的沙漠、叢林或草原,統治著高不見頂的大山或深不可測的內海」。在各種王室儀式中,民眾對國王、皇帝「充滿愛戴之情,幾乎把他當作神來送樣,最終使他永遠地確信了自己位置的威嚴」。

20世紀初,大多數歐洲臣民,以及殖民地人民,將王室人物視為不同的種族,君主制本身「沐浴在神秘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光輝中」,甚至因為近親結婚導致的王室疾病,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抑郁癥、維特爾斯巴哈家族的瘋癥、科堡家族的血友病等。

也正因為王室的光環效應,所以無政府主義者在20世紀初最為熱衷刺殺這類與常人所不同的貴胄成員。

相較之下,那些試圖積極領導國家應對時局,擔負起盡可能多的政治責任的國王、皇帝,在1910-1918年間就經歷了非常糟糕的命運轉變。威廉二世在一戰德國戰敗後黯然退位,德意誌地區很多地方屬國的王室、大公和公爵也全部被拔除。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在革命後全家被殺、屍骨無存。奧匈帝國,也就是哈布斯堡帝國,甚至被肢解為多個獨立的共和國,皇帝尷尬地被連續剝奪了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的稱號。西班牙的王位也被丟棄了,希臘也如此。

有些國家的君主制被繼續保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10年曾經廣布歐洲的20個君主國的「盛況」已經不復存在。除了英國,歐洲多數國家的人民適應了沒有國王或皇帝為自己做主的政治生活。

【墜落的王冠:歐洲君主制的黃昏1910-1918】這本書撰寫的是歐洲史、世界史歷程中一個波瀾激烈的革命行程,記錄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制度和王朝秩序,描述了歐洲君主制看似繁盛的黃昏景象及其戲劇性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