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九旬老戰士潘宗道回憶淮海戰役榮立集體一等功:火炮「上刺刀」,淮海立大功

2024-05-10歷史
「淮海建功,千古垂名」「英勇頑強,百發百中」。近日,在江蘇省軍區無錫第四離職幹部休養所,98歲的老戰士潘宗道左手緊緊捏住一張照片,口中一字一頓地念著,久久不能平靜。
潘宗道接受記者采訪這張照片拍攝於1949年5月。當時,潘宗道與部隊剛參加完上海戰役,在慶功會上與兩面錦旗合影。
潘宗道與兩面錦旗合影 (修復後的老照片)1944年7月,年僅18歲的潘宗道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爆發後,他隨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先後參加了膠濟路反擊戰和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周村、濰縣、濟南戰役等。南下參加淮海戰役時,潘宗道已經是百戰老兵了。
淮海戰役期間,潘宗道所在的炮兵連先後配屬華野9縱26師3個步兵團及27師連番作戰,冒著彈雨上前沿陣地,以繳獲的日制九二式步兵炮抵近射擊,有力支援了步兵戰鬥,為殲滅國民黨軍立下殊勛。戰後,炮兵連榮立集體一等功,步兵們給炮兵連贈送「英勇頑強,百發百中」錦旗,上級授予「淮海建功,千古垂名」獎旗。
為什麽炮兵會出現在前沿陣地?潘宗道說,淮海戰場地形平坦,被包圍的國民黨軍在村莊外圍挖地洞修地堡,又在地堡上覆以門板,僅露出槍眼向外掃射。為炸掉地堡,步兵們爭著扛炸藥包靠近爆破。「血肉之軀敵不過槍林彈雨,回來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潘宗道含淚哽咽。
「我們本來跟在步兵後面,看他們倒下,急啊!」潘宗道說,部隊很快改換打法,炮兵們拿下瞄準鏡,把火炮推到離地堡僅一兩百米的地方,從炮膛中直接瞄準敵人的射擊孔,「一炮一個,百發百中。」
抵近射擊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據潘宗道回憶,槍林彈雨中,戰友們遞炮彈、瞄準、發炮,配合默契,敵軍的地堡很快被一一攻破。然而,炮兵很快被敵人火力盯上,一個個倒下。潘老激動地說:「這一仗打了66天,但為了人民,打得值!」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戰士們前仆後繼拼出來的,也是人民推著小車支援出來的。潘宗道感慨地說,這場戰役表面上看是60萬人對80萬人,我軍處於劣勢,敵軍還有坦克大炮,裝備齊全,但別忘了我軍背後還有543萬支前民工。行軍途中,潘宗道親眼看到老百姓用小車推、肩膀挑,運送物資到前線,一路上老百姓卻只吃紅薯、胡蘿蔔。有人民群眾的傾力支持,敵我力量對比就完全翻轉過來。
淮海戰役勝利後,潘宗道又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1950年11月,他作為誌願軍第27軍80師炮團2營教導員入朝作戰。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新興裏戰鬥中,他率全營在冰天雪地、饑寒交迫中配合步兵,一舉全殲美軍第31團級戰鬥隊,繳獲「北極熊團」團旗,成就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且唯一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一個加強團的光輝戰例。
戰後,許多戰友在長津湖的冰雪中長眠。「你們不怕死嗎?」總有人這樣問百戰余生的潘宗道。潘老回答,共產黨的戰士是有靈魂的,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鋼鐵般的意誌,「我們把犧牲看成是光榮的事,當成戰勝敵人的勇氣。」
硝煙散盡,每每想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潘宗道總是說:「我們是踏著戰友的肩膀走過來的。我們記得他們,他們就活著。」
策劃:陳月飛
采寫:倪方方
編導:焦賢穎
影片:王蘇禾
設計:司馬安芯
指導單位: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
本集鳴謝:江蘇省軍區無錫第四離職幹部休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