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淚水之徑"令人心碎的故事

2023-12-30歷史

"眼淚之路 "是美國政府,強迫約 10 萬北美原住民遷移的事件,也是美國政府對待原住民的代名詞。

19 世紀 30 年代,由於違背條約和承諾,美國政府強迫切羅基人,離開他們祖先的土地,這些土地位於今天的,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州。

由於執法殘酷,沿途無數人喪生,因此這次遷移被稱為 "眼淚之路"。

這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所謂 "印第安人遷移 "事件。

本文簡要概述了 "淚之徑 "事件的前因後果。

切羅基人的祖先、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南阿巴拉契亞密西西比文化城鎮(有一個祭祀土丘)的藝術家印象圖

淚之徑:切羅基人

切羅基人自稱為 "阿尼雲維亞",在他們的語言中,意為 "主要 "的民族。

切羅基人的祖先在史前時代,從五大湖區遷徙到後來的美國東南部,占據了現在的維珍尼亞州、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和喬治亞州。

雖然他們的祖先在整個東南部林地定居,但切羅基人的故鄉被確定在,今天的北卡羅來納州西部。

他們講伊洛克語,在南阿巴拉契亞地區變得無比強大。

當切羅基人第一次遇到歐洲定居者時,他們居住的這片土地上只有一些松散的城鎮,沒有真正的中央政府。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因為切羅基民族意識到,他們需要鞏固權力,以一個主權國家的身份與外國勢力(即美國)打交道。

從 1721 年到 1819 年的一個世紀裏,切羅基人不僅卷入了與外國勢力的數次沖突,還割讓了大部份土地。

到 1819 年,超過 90% 的土地落入其他部落或美國政府手中。

與此同時,該民族的文化也開始發生變化,逐漸與西方的理想同化。

他們采用了歐洲的習俗,並將經濟集中於農業。

三個切羅基人,從薩凡納河河頭來到倫敦,1762 年

1820 年,在學者塞闊雅的幫助下,切羅基民族正式成立,他設計了一種音節表,允許使用書面切羅基語。

切羅基領導層由此建立了一個,正式的西式政府和一部憲法。

1828 年,首領約翰-羅斯被任命為首席酋長。

1830 年,切羅基人的土地上發現了黃金,但切羅基人被禁止從中獲利。

他們沒有獲得開采黃金的權利,切羅基部落政府就喬治亞州向白人定居者,提供黃金開采彩票一事向最高法院提出了挑戰。

切羅基部落贏得了這場官司,但他們的主權並沒有持續多久。

美國正在推動美洲原住民遷移,並已開始在西部領土上建立保留地,既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盡快攫取土地。

克歷克向積遜投降

美國印第安人遷移政策

從 1802 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擔心,英國和西班牙等外國勢力的威脅,因為這些國家仍然擁有與新國家相鄰的土地。

此外,白人定居者渴望獲得新的土地,他們試圖在能找到空地的地方建造房屋和農場。

杜文-傑佛遜提出的遷移美洲原住民的想法,將這些壓力推向了高潮。

透過遷移東部部落,傑佛遜試圖在美國和更西部的,外國領土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區,同時為白人定居者騰出土地,取代美洲原住民的位置。

在 1816 年至 1840 年期間,祖先的土地位於原始美國,和密西西比河以東領土之間的部落,被脅迫簽訂了 40 多份條約,這些條約幾乎確保了他們遷往西部。

無論這些部落是否意識到簽署條約會導致什麽後果,美國都利用這些檔從切羅基、克歷克、塞米諾爾、奇卡索和喬克托等部落那裏攫取了盡可能多的土地。

1830 年印第安人遷移法案

安德魯-積遜總統上台後,國會頒布了【1830 年印第安人遷移法】,進一步確保了這一目標的實作。

這項法律以武裝軍事行動相威脅,強迫所有剩余的東部美洲原住民,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

成千上萬被迫離開家園的印第安人,受到了殘酷的對待。

據估計,僅在從喬治亞州和阿拉巴馬州,遷出克歷克人期間和之後,就有 8000 人喪生。

美國軍隊被用來強迫那些反抗者離開家園,他們往往被戴上枷鎖。

美國頒布遷移政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增長。

南方是一個農業繁榮的天堂,為了吸引更多的種植園主,占據著寶貴農田的美國原住民必須被趕走。

除其他因素外,貪婪也是促使美國如此嚴厲地頒布此類政策的原因。

【新埃克托條約】簽字頁

新埃克托塔條約

大多數切羅基人反對遷移的原因顯而易見。

他們的家園被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他們並沒有像希望的那樣,被當作一個主權國家來對待。

這種絕望的情緒促使少數切羅基人屈服於搬遷。

在他們看來,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不值得付出代價反抗美國政府。

無論這一小部份人認為抵抗搬遷是徒勞無益的,他們仍然認為談判達成最好的條約,可以幫助切羅基民族生存下去。

以裏奇少校、他的兒子約翰-裏奇和侄子,布迪諾特為首的少數派領導人,代表所有切羅基人發言。

雖然條約談判將影響到整個切羅基民族,但只有 300 到 500 人出席了談判,其中沒有一個是當選的切羅基官員。

包括裏奇和布迪諾特在內的 20 名切羅基人簽署了條約。

條約規定,密西西比河以東所有切羅基人的土地將被割讓,以換取 500 萬美元,整個切羅基民族,將在兩年內遷往 "印第安領地"(俄克拉荷馬州)。

可以理解的是,那些沒有參與談判的人非常憤怒,約有 15000 名切羅基人抗議該條約。

然而,損害已經造成,1836 年 5 月 23 日,美國參議院僅以一票之差批準了【新埃科塔條約】。

布魯梅特-埃克霍克的【淚之徑】,1957 年

淚之徑

包括約翰-羅斯酋長在內的許多切羅基人,相信他們不會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

然而,1838 年春天,州和聯邦民兵開始圍捕切羅基人,通常是用槍指著他們,並將他們關進柵欄。

他們只有片刻的時間來收拾自己的物品,被迫離開家園,在簡陋的掩體中等待。

在整個東南部建立了約 33 個軍事哨所和營地,以協助遷移工作。

四千名士兵被指派護送切羅基人踏上艱苦的旅程。

從一開始,這段旅程就顯然不會輕松,因為即使是在夏天被派往西部的人,也要與低水位和酷熱作鬥爭。

到 1838 年 11 月,有 12 批人(每批 1000 人)被送出收容營,被迫步行 1000 多公裏,前往俄克拉荷馬州。

即使對於那些乘船西行的人來說,條件也十分惡劣。道路泥濘、洪水泛濫、物資奇缺,冬天來臨時更是雪上加霜。

淚之徑的路線

1839 年 1 月,三分之二的切羅基人被冰冷的河流困住,幾乎沒有任何生存手段。

他們的口糧微薄,最後,在絕望中,一些人喝下了死水,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疾病。

旅途中的高死亡人數進一步加劇了遷徙的艱難。

據與切羅基人同行的傳教士醫生,伊萊紮爾-巴特勒估計,有 4000 多人在旅途中因饑餓、疾病或極度暴露於自然環境中而死亡。

大約五分之一的切羅基人在 "淚之徑 "上喪生,其中許多人躺在沿途有標記和無標記的墳墓中。

位於俄克拉荷馬州塔勒誇的切羅基國家議會大廈

眼淚之路的後果

切羅基人來到俄克拉荷馬州時遍體鱗傷,許多人失去了部份或全部家人。

當他們到達俄克拉荷馬州時,這裏的領土比當初承諾給他們的要小,但切羅基民族已經重組,約翰-羅斯再次當選為酋長。

雖然遭受了淪陷性的損失,但切羅基人還是在俄克拉荷馬州的塔勒誇重建並站穩了腳跟。

然而,北卡羅來納州約有 1000 名切羅基人躲過了追捕,並於 1866 年被正式承認為切羅基東部部落。

總的來說,切羅基部落在印第安人遷移過程中飽受磨難,但如今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原住民部落,約有 82 萬人。

然而,今天的切羅基人並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是如何來到俄克拉荷馬州的。

眼淚之路歷史小徑入口

此後,國家公園管理局指定了一條歷史小道,沿著淚痕之路最常見的路線穿過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肯塔基州、伊利諾州、密蘇裏州、阿肯色州和俄克拉荷馬州。

這條路線的終點是一座紀念碑,以緬懷逝去的生命,俄克拉荷馬州還建造了一座博物館來紀念第一批美國人,該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部落文化中心。

"眼淚之路 "是一場不應被遺忘的悲劇。

印第安人遷移是美國過去的一個汙點,美國政府剛剛開始對此進行和解。

為了紀念那些在淚水之路等,種族滅絕事件中喪生的人們,願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