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埔一期年齡最小的學員,一直活到1998年,孫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2024-01-14歷史

這綠島像一只船,在月夜裏搖呀搖······當純凈低沈帶著顫音的歌聲從台北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悠悠傳出的時候,人們循著聲音看到躺在病床上一位耄耋老人,滿頭華發的靜靜躺在素凈的床單上。

在他的枕邊,一位年輕的歌者,正帶著無法抑制的哭腔,在他的耳邊一字一句清唱給他聽。那歌者一面輕輕握著老人的手,一面輕輕歌唱,眼淚卻在眼眶裏打轉。

這首【綠島小夜曲】曾是老人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如今,已是彌留之際,老人只想在這熟悉舒緩優美的歌聲裏,靜靜沈睡。

綠島像一只船,他恍惚中覺得自己也變成了綠島懷中小小的嬰孩,在無邊無際的月光海裏,在浩瀚無垠的宇宙裏,他只覺自己即將融入到它們廣袤無際的懷抱裏,化作一片雲,一陣風,一縷海浪。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這首【黃埔軍校校歌】才是老人最愛的一首歌,也是老人晚年仍然會哼唱的一首歌,這首歌的旋律一直刻印在老人的記憶裏,血液裏,生命裏,至死不忘。

可是,如今,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老人知道,曾經的萬丈豪情,曾經的沙場征戰,曾經的血雨腥風,早已是雲煙過往,不提也罷。此時,他更願意在【綠島小夜曲】安靜舒緩的抒情氛圍裏,靜靜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是誰?他就是曾經黃埔軍校一期最年輕學員,後來官至國民黨國防部次長,1951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素有國民黨「儒將」之稱的劉詠堯將軍。

將軍彌留之際,低低伏在他枕邊歌唱的,則是他最疼愛的孫女,如今已經是紅透兩岸三地,家喻戶曉的著名歌手。

提起劉詠堯這個名字,今天的人們或許已感陌生,可是,身為黃埔軍校一期優秀學員,後來又至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劉詠堯與鄧小平、左權等人都曾為同班同學。

學成歸來後,劉詠堯深受蔣介石器重,多次被委以重任,還曾是軍統戴笠的得力助手,其赫赫聲名與出眾才能為國民黨各方人士高度肯定。

1909年7月,劉詠堯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家道殷實。從小接受傳統私塾教育的劉詠堯,在10歲那年就考入當地頗為著名的嶽雲中學。三年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朝陽大學。

在北京朝陽大學入學還不到一年,1923年2月,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爆發,看清軍閥吳佩孚真面目之後,劉詠堯毅然決定投筆從戎。

那一年,劉詠堯只有14歲。離開朝陽大學之後,劉詠堯直奔廣州,要追隨孫中山先生鬧革命。

到達廣州之後,劉詠堯不久就經人介紹進入廣州陸軍講武學堂。

在講武學堂,劉詠堯接受到了系統而全面的軍事啟蒙教育,從此開啟了他投筆從戎的最初生涯。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廣州東郊的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校。

本就是追隨孫中山而來廣州的劉詠堯,當聽說孫中山一手創辦了黃埔軍校,第一時間就報了名。彼時,早已在心底立誌要為國為民幹一番大事業的劉詠堯怎麽也沒有想到,到黃埔軍校入學的第一關就被擋住了。

原來,當時的黃埔軍校在招生中有一條年齡的限制規定是「限18歲以上,25歲以下男子」,而劉詠堯當時只有15歲,黃埔軍校的招生要求又極其嚴格,按照此項規定,劉詠堯無疑進步不了黃埔軍校。

就在劉詠堯愁眉不展、焦灼無路之際,同為湖南醴陵老鄉的陸軍講武學堂校長程潛幫了他一個大忙。

這程潛與孫中山先生本就有些交情,他又是同盟會會員,於是便向孫中山先生提出建議,讓他的陸軍講武學堂與孫中山的黃埔軍校合並。

就這樣,劉詠堯和陳賡、宋希濂等人在內的158名來自講武堂的學生,一下子都自動變成了黃埔軍校一期第六隊學員。這可把劉詠堯給高興激動壞了。劉詠堯也因此成為黃埔軍校一期最年輕的學員。

在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劉詠堯年紀最小,而年紀最大的則是時年30歲的曾擴情,同學們都叫他「擴大哥」,後來就連胡宗南、戴笠都對他「擴大哥」、「擴大哥」地叫著。

因為劉詠堯年紀小身子弱,剛入軍校,很多教員都對他的日常訓練表現很不滿意。為了趕上同學們,劉詠堯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繼日勤學苦練。每天晚上,同學們都能看到劉詠堯在夜色中的操場上汗流浹背地一圈圈奮力奔跑的身影。

功夫不負苦心人。透過一年的勤學苦練,劉詠堯的體力耐力實戰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令教員和同學們刮目相看。

第二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劉詠堯和一期學員們直接參加了討伐陳炯明叛亂的兩次東征,從學校一畢業就上了戰場,年僅16歲的劉詠堯還擔任敢死隊隊長。

在前後兩次東征作戰中,劉詠堯共負傷六次。每一次作戰,他都堅決做到身先士卒,不怕流血犧牲,讓隊員們大受振奮,在戰場,個個都無懼無畏,勇猛戰鬥。

有一次,一顆子彈洞穿了劉詠堯的左肩胛骨,當時便血流不止,然而,在經過數月休養之後,劉詠堯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第二次東征的作戰中。

劉詠堯清楚記得,在攻打惠州,登上惠州城樓的時候,有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頭部,他當場就因失血過多昏迷了,後來雖然被搶救了回來,那顆子彈卻永遠留在了他的頭顱中,以至晚年的劉詠堯常常頭痛,尤其是在陰雨連綿的天氣。

因為作戰勇敢,敢打敢拼,兩次東征之後,多次立功的劉詠堯被蔣介石註意到了,很快就將他提拔為營長。

1925年11月底,第二次東征勝利結束。這年年底,莫斯科中山大學正式成立。劉詠堯作為黃埔軍校優秀學員代表,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繼續深造學習。

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這所建於莫斯科的中山大學專門用來培養軍事和革命理論人才,國共兩黨均紛紛派出精英前往學習。

國民黨此次共派出以劉詠堯為代表的10人學習團,共產黨則派出了鄧小平、王稼祥、張聞天、烏蘭夫等著名人物前往。

在莫斯科,劉詠堯認識了自己的第一位妻子韋碧輝。韋碧輝在國內曾就讀於廣州執信學校,此次是和廖仲愷的女兒廖夢醒一道被選拔到此學習。在當時,韋碧輝是國內著名才女,劉詠堯對她的芳名也早有耳聞。

劉詠堯與韋碧輝結婚後育有兩子,一名劉緯文,一名劉緯武。

從莫斯科學成歸國之後,原本劉詠堯是有雄心大誌的,他期望自己能夠在戰火的歷練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大將軍,然而,等到劉詠堯回到國內後,才發現事與願違。

此時已經是1927年,逐漸大權獨攬的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南京又創辦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黃埔軍校一心為國為公不同,此校主要是為蔣介石培養親信服務。

回到國內的劉詠堯雖然職位在不斷升遷,然而卻也在一步一步遠離戰場。他先後擔任的政訓處總教官、政治部陸軍少將主任,都是偏於文職的職位,所得非所願,劉詠堯頗為怏怏。

數年後,他出色的政治宣傳和軍校教育工作能力又被戴笠看上了,又成為了戴笠的得力助手,曾出任中華復興社(軍統前身)中央幹事等職。

在軍統工作期間,思想進步的劉詠堯多次積極協助共產黨人逃脫戴笠的追捕,成為白色恐怖時代共產黨抵禦敵對勢力的關鍵力量。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劉詠堯終於得以逃離軍統工作束縛,投身抗日戰場。此時,當日和他一同畢業於黃埔軍校的胡宗南已經升任第17軍團長了。

劉詠堯參加抗日戰爭後,在正面戰場上沒有參與過大型戰役,因而給人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除了在正面戰場殺敵外,劉詠堯還擔任多所大學教授,幫助國軍訓練學員。

在當時的湖南大學、陸軍大學、中正學校,劉詠堯都曾擔任過教授或校長,同時他還擔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二廳廳長。這樣的身兼數職,讓劉詠堯無法專心於戰事,因而也就讓人印象不深。

抗戰時期,劉詠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事,大約還是在1936年,他曾親自組織過上萬人參加的全國童子軍第一次大檢閱,也曾轟動一時。

抗日戰爭結束後,劉詠堯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此時,他才36歲。

三年內戰時期,劉詠堯遠離戰場,更多負責文職工作。自1946年起,曾先後擔任國防部軍職人事司司長、中正學校校長、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直至國防部次長。在國防部的地位僅次於白崇禧。

然而,不能在抗日戰爭上立下赫赫戰功,於劉詠堯而言,距離他最初的夢想越來越遠,不能不說是留在他心底的一個遺憾,即使官至國防部次長。

進入四十年代,劉詠堯的婚姻家庭生活也是不順。與韋碧輝離婚後,兩個兒子都隨母生活,小兒子劉緯武尤其對劉詠堯心生怨怒。後來,經人介紹,劉詠堯又與第二任妻子鐘光儀結婚。

1949年10月,眼見國民黨敗局已定,劉詠堯試圖勸說在廣州上學的小兒子劉緯武和他一道同去台灣,被15歲的劉緯武嚴詞拒絕。

「你趕緊收拾東西,我今天來就是接你去成都,然後轉去台灣。事不宜遲,你最好快些!」

「你問過我的意見嗎?我為什麽跟你去台灣?」

「共產黨來了又怎樣?他們比國民黨強得多。」

看著兒子執拗的眼神和決絕的表情,劉詠堯仿佛看到十四歲那年執意要離開北京朝陽大學的自己,原來,他們都成長為一樣叛逆的少年,只是眼前的少年稚嫩的心靈,曾經被他深深傷害過。

看著兒子疏離怨懟的眼神,劉詠堯一時之間竟無言以對,不得不尊重兒子的意願和選擇。就這樣,韋碧輝陪著二兒子留在了即將解放的廣州城。

與此同時,參加了國民黨海軍的大兒子劉緯文則先劉詠堯一步,於這年9月,坐船從廈門去了台灣高雄。

不久之後,劉詠堯從成都機場搭乘最後一班飛機離開大陸,飛往台灣。此時,他的二兒子劉緯武正走在歡迎解放軍進入廣州城的群眾隊伍中。

他們的眼神充滿了新生的希望和夢想,對新政權,他們充滿了無限期待和渴望,每個人都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進入台灣以後,劉詠堯出任蔣介石戰略顧問,還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1950年3月,因為叛徒蔡孝乾出賣,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被台灣當局以「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罪名逮捕。劉詠堯獲悉後,主動到蔣介石處,為吳石求情,由此引發蔣介石對其不滿和猜忌。

自此之後,劉詠堯主動結束軍界,開始專心著書立說,先後寫下【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等傳世著作。

1969年,大兒子劉緯文的女兒在台灣出生,劉詠堯憶起謝莊【月賦】裏的名句:「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於是給這個孫女兒取名劉若英。

孫女的出生,給晚年的劉詠堯帶來許多歡樂,劉詠堯對這個孫女異常寵愛,以至於家裏的副官稱這個孫女兒是「將軍的將軍」。

1971年,留在大陸的劉緯武帶著母親的叮嚀和囑咐來到台灣,與父親劉詠堯相見。自大陸一別,父子倆已經是22年不見面。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不管他曾經做過什麽,他是你的父親,你要去見他。」

人間別久都是悲。帶著母親的叮囑和22年父子不相見的思念,歷經人世滄桑憂患的劉緯武,最終選擇與父親和解。盈盈一水間,一見泯恩仇。親人相逢,故土難回。晚年的劉詠堯愈加思念大陸故鄉,也更加期盼兩岸早日歸於統一。

隨著孫女劉若英在兩岸三地的名氣越來越大,劉詠堯對已經是大明星的孫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爺爺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海峽兩岸早點統一。我老了以後也能葉落歸根。你要多為兩岸交流往來做貢獻。」

1998年8月22日,劉詠堯帶著巨大遺憾,在台灣離世。在遺囑裏,他愴然寫道:「堯一生為國盡瘁,戮力疆場,運籌帷幄。或為國建言,璀璨議壇,獻策良多。惟歲月悠悠,忽忽已年屆九十矣。回首故國河山,猶未歸於一統,不勝其感慨萬千!」

悲莫悲兮生別離,於國於家何嘗不如是?這是劉詠堯晚年縈繞在心頭的最大心結。這一世,他早年刻苦學習,青壯年建功立業,晚年著書立說。有過輝煌,也有過落寞。

唯一留在他心頭的遺憾就是兩岸不能統一。這是歷史的原因,也是時代的悲劇。年至耄耋退居台灣的劉詠堯,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力挽狂瀾,他只有寄希望於晚輩後生,寄希望於自己的孫女劉若英。

如今,人世展眼又是25年,惟願將軍最後的人生遺憾,不再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