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向警予:唯一女創始人,犧牲時兒女何在

2024-01-27歷史

向小姐,聰明如你,不必和那些困苦的鄉下人一樣喊革命,看清時局才是關鍵。與國民黨合作,對你而言百利而無一害,只要提供武漢地下組織名單,我保證向有關部門推薦你。

1928年,武漢城內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瘋狂打壓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武漢婦女革命的主要領導者向警予不幸被捕。

她說:「你們這些人,怎麽會理解理想的真諦呢?我即使死去,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經過多次嚴刑拷打和審訊,她始終沒有透露出任何秘密。然而,她卻在高聲唱著【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她的頭顱高昂,聲音嘶啞,毫不畏懼。

她不停高呼,「中國的人民啊!快些站起來吧,革命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自由正在等待你們!」盡管雙手被麻繩緊緊綁著,但她的鬥誌不減。

她一路上說,「國民黨的暴政不會因為我們的忍讓而消退,只有團結起來,和共產黨一起反抗,鬥爭,才能找到一條生存的道路!」

在她的演講中,慷慨激昂的語言深深感染了周圍的民眾,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跟隨她。國民黨押送她的士兵看到這種情況,開始出手打她,企圖用武力讓她停止演講。

然而,向警予毫不懼怕,她在走向刑場的路上依然堅定地為共產主義高歌。為了讓她不再說話,國民黨士兵在她口中塞滿了石塊,用皮帶緊緊綁住了她的雙頰,任憑她如何掙紮,尖銳的石頭只會磨破她的喉嚨,讓她無法發出聲音。

看到向警予遭受這樣的待遇,憤怒的民眾指著那些士兵大聲斥責,想要沖上去幫助她,卻被國民黨士兵的槍口逼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遭受苦難,被送上了刑場。

槍聲劃破天際,這個正值青春的女子的生命戛然而止。人群中的一句話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她本不必承受這一切的苦楚。」

那麽,為什麽群眾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向警予在中國革命史上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她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向警予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她以女性的身份毫無畏懼地投身於共產事業,與毛澤東等人一起創立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創始人。

然而,向警予的人生劇本並非一帆風順。她並非來自封建壓迫下的窮苦家庭,相反,她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1895年9月4日,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商會會長家庭中誕生了一個小女兒,她就是向警予,父親向瑞齡為她取名「俊賢」,而向警予的名字是她後來改的。

向警予的父親向瑞齡是一位大商人,他的慈善事業使他在城裏深受敬仰。他不僅深受人們的愛戴,而且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視。

向警予的幾位哥哥都被他送往國外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向瑞齡對他的第九個孩子向警予非常疼愛,給她取了乳名「九九」。

然而,向警予的反抗精神從小就顯露出來,她堅決反對束縛女性的舊習俗。當時,女性被要求纏足,這種殘忍的習俗使女性痛苦不堪。

向警予5歲時,家人試圖給她纏足,但她堅決反對。她討厭這種束縛,甚至用剪刀剪爛了自己的裹腳布,表達了她對這種不公正待遇的憤怒。

仆人偷偷告訴了向警予的母親這個訊息,導致她被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向瑞齡得知此事後,反而笑了起來,稱贊她的脾性像一個男子漢,認為向家的女兒不必忍受裹腳的痛苦,應該隨她自己的意願。

向警予的反抗不僅使她擺脫了封建的束縛,也讓父親向瑞齡看到了她的獨特之處。在家人的支持下,向警予成為了漵浦縣的第一個女學生。

她不想像其他富家小姐一樣,只有名貴的首飾和家族的聯姻可以選擇,而是希望透過學習,為自己開拓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向警予,一個敢於追求理想的女性,1912年,她考入湖南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開始了她的求學生涯。在省城的日子裏,她結交了許多新的朋友,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和新事物。

原本,她計劃用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當她發現,只有改變自己,無法影響到千千萬萬中國女性的命運時,她決定改變人生的方向,為女性地位做鬥爭。

畢業後,她放棄了父親為她安排的出國留學的機會,回到了老家漵浦縣,開設了「漵浦女校」,為窮苦人家的女孩提供上學的機會。

然而,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多數人認為女子上學無用,早晚要嫁人,不如留在家中多幫著幹些活兒。盡管面臨種種困難,向警予仍然堅定地為女性權益而奮鬥,她的勇氣和決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

向警予並未因困難而氣餒,她積極地在鄉間做思想工作,向警予父親向瑞齡在鄉間享有很高的威望,鄉親們為了報答他的恩惠,紛紛將自家的女孩送去上學。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引起了更多的效仿,學堂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向警予以其"女校長"的身份聞名全國,引起了湘西副使兼國民黨第五區司令周則範的註意。

周則範對這位與眾不同的女子產生了好奇,便派人前往向家提親,想娶向警予為妾室。然而,向家作為商人,無法拒絕周則範的提議。

向警予孤身闖入周公館,面對工作人員,堅決拒絕周則範的求娶,表明了「以身許國,終生不嫁」的決心,一時間名聲大噪。

周則範雖然放棄了娶向警予的想法,卻對向家心生怨恨,處處為難。為了不連累家人,向警予在好友蔡暢的邀請下,決定赴法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

在安排好學校事務後,她踏上了前往法國的旅程。

在向警予的人生旅途中,除了好友蔡暢,還有其他幾位年輕人陪伴左右,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她丈夫的蔡和森。蔡和森對這位湘西「女校長」充滿了敬仰之情,但由於向警予的獨身主義,他一直保持距離。

然而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裏,中國的年輕人們相互扶持,彼此成為心靈的寄托。他們經常一起活動、交談,蔡和森對向警予的細心關懷也讓向警予明白了他心中的愛意。

在學習之余,他們還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見解,對彼此都非常認同。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提到青年人的愛情觀時,蔡和森在向警予的表述中發現,向警予並非獨身主義者,而是渴望著精神和思想的交融。

從那時起,蔡和森開始追求向警予。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向警予也對蔡和森有了深深的好感。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參加革命活動,相互的認同讓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最終走到了一起。

在1920年,兩位年輕人決定在法國舉行一場特殊的婚禮,沒有豪華的儀式,沒有賓客的盛宴,甚至連一張婚紗照也沒有。

向警予穿著藍色的布衣裙,蔡和森穿著舊西裝,手中拿著一本【資本論】,他們並肩坐在長椅上,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這正是他們一直追求的自由、無拘無束的婚禮,他們的結合被戲稱為「向蔡同盟」,他們的革命熱情遠遠超過對個人感情的追求。

他們的婚姻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祝福,向警予的母親對女兒這場簡樸的婚禮十分不滿,也看不上蔡和森的出身,但她無法阻止向警予追求自由戀愛的心,就像當年被向警予剪爛的裹腳布,向警予從未屈服於父母的意願。

「警予同誌,你不僅僅是和森的愛人,更是中國無產階級永恒的愛人。」

在革命鬥爭中,蔡和森不幸被捕,他秉持向警予同誌的精神,堅韌不屈,最終像無數革命先烈一樣,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身份英勇犧牲。

兩人的英勇捐軀,使得"向蔡聯盟"不復存在,但他們留下的一雙兒女在戰火中依然堅強。烈士子女向警予被槍決後,國民黨為了打壓民心,特意釋出命令,禁止任何人給向警予收屍,一旦發現,按共產黨同夥處理。

此令一出,原本打算將向警予安葬的百姓也束手無策。在武漢城潛伏的共產黨同誌,不願看到向警予為國家大義獻身,卻無法入土為安,冒著巨大的風險,將向警予的遺體偷出。

然而,當時共產黨在武漢的實力較弱,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搜捕,他們只能將向警予埋葬在了龜山的古琴台。

三年後,蔡和森的被捕犧牲,讓他們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女兒蔡妮被迫和姑姑一起去蘇聯生活,兒子蔡博則和祖母葛健豪生活在一起。

在蘇聯的日子裏,蔡妮經歷了許多痛苦和困難,她每天都要努力學習蘇聯語言,以適應新的環境。幸運的是,後來國內黨中央領導的兒女也被送到蘇聯求學,蔡妮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夥伴。

這些革命領導人的子女都很少有機會和父母相處,他們很小就被送出國學習,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他們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蔡妮一直以來並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從事何種職業,只知道他們總是忙忙碌碌,從她記事起,與父母的見面次數屈指可數。

直到有一天,她的姑姑告訴她,他們的父母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優秀的共產黨員。至此,她才明白,為何母親在家中待了一夜就匆匆離去,為何祖母帶著她和弟弟去見父親時要處處隱匿,是誰讓她的父母慘遭不幸?

是萬惡的國民黨,是那個吃人的舊中國。蔡妮心中充滿了憤怒,但年幼的她對此卻無能為力。然而,她明白,父母是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犧牲的,這份理想會傳承給千千萬萬的後繼者,而她也將成為其中的一員。

蔡博,向蔡夫婦的小兒子,雖然沒有隨姐姐去蘇聯,但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同批學生中的佼佼者。他與毛岸英關系密切,兩人共同期盼回國做一番事業。

當毛岸英的回國申請信件被批準後,蔡博決定跟進。然而,他的父母已經去世,姐姐也在蘇聯,他不知向誰求助。經過深思熟慮,蔡博鼓起勇氣給毛主席寫信,表示希望能在完成學業後回國。

毛主席收到信件後,表示會在他完成學業後接他回國。

蔡博有了新的追求,為冶金專業而努力學習,中國鋼鐵行業急需像他這樣的人才。劉少奇將他們姐弟帶回國內後,他們用所學知識為新中國建設努力。

姐姐蔡妮成為了一名醫生,為了新中國的外交需要,她精通俄語並在蘇聯待了20多年。現在,她自請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俄語。

蔡博歸國後,被安排在鞍鋼煉鐵廠擔任技術指導,他將自己在蘇聯學到的技術和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廠裏的工作人員,帶領大家一起推動中國煉鐵業的發展。

憑借出色的領導水平,他成功擔任鞍鋼煉鐵廠廠長,成為中國鋼鐵行業的傑出專家。結語:「革命老祖母」向警予同誌的犧牲讓中國共產黨深感痛心。

她為了革命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富貴生活,她的獻身精神和對共產主義的熱愛,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的拼搏意識和鬥爭精神。

雖然她的人生只有33年,但向警予的精神將永遠流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她的子女同樣受到了她的影響,在學業有成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