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雅爾達體系」鎖死日本半世紀,為何中國僅花了三年就成功翻身?

2024-07-26歷史

前言

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為瓜分戰後遠東勢力,秘密簽訂了雅爾達協定,這份協定幾乎將日本鎖死了半個世紀,同時對當時的中國也有巨大威脅。

只不過,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就跳出了英美蘇設下的「包圍圈」,與日本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雅爾達體系背後究竟有何秘密?為何對中日兩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一 、雅爾達秘約

雅爾達體系的誕生,要從1944年末說起。

當時二戰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英美蘇捷報頻傳。

英美獲得了阿登地區的最後勝利,蘇聯更是直接打到了柏林外60公裏,同盟國幾乎奠定勝局。

於是,英美蘇首腦決定效仿1943年德黑蘭會議,再開一場「三國會議」,處理戰後世界的一系列政治問題,說白了就是到了同盟國分蛋糕的時候。

關於會議地點,英國首相丘吉爾首先表態,「最好在地中海地區」;羅斯福身患重癥,不願遠行,便積極附和丘吉爾的觀點。

只是,由於史太林堅持不離開蘇聯,所以會議地點最終被定在了雅爾達。

那裏位於黑海之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又是過去沙俄皇帝的巡狩地,只要略作修整就能完美符合會議場地要求。

羅斯福、丘吉爾與史太林在雅爾達會合後,對會議的重視程度大有不同,其中史太林野心勃勃、丘吉爾精心謀劃,唯有羅斯福興致缺缺。

這不難理解,畢竟當初羅斯福身患重病,在此次會議後兩個月就去世了,精力不濟的他為了盡快解決戰爭局面,在談判桌上對史太林多有妥協。

最終,談判的結果為蘇聯出兵遏制日本,日本控制的千島群島歸蘇聯,同時外蒙古保持獨立,俄國以前的在華利益也應當得到恢復。

從協定內容上來看,最大的受害者無疑是日本和中國。

日本作為戰敗國落得這樣的下場咎由自取,可是中國作為同盟國之一,竟然也被各國垂涎。

更過分的是,這份協定是在中國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的。

會後數月,蔣介石才得到了美國方面傳來的結果,這也是為何它被叫做「雅爾達秘約」。

另外,雅爾達會議還推動了聯合國的成立。

雖然五大常任理事國是數月後的舊金山制憲會議才確定的,但是具體細則在雅爾達會議中就已定下了。

中國當時雖被選為五常之一,但是並沒有得到與地位相匹配的待遇,恰恰相反,中國和日本一樣,都被英美蘇視作「餐桌上的食物」。

日本如他們所料,幾乎被封鎖了半個世紀,可是中國只用了短短三年,就跳出了他們的包圍圈,這是怎麽回事呢?

二 、日本被雅爾達協定封鎖

雅爾達協定簽訂後,日本作為法西斯同盟中的軸心國之一,遭到了制裁,不僅在戰後被解除了軍備,土地範圍被限制,甚至都不算「正常國家」。

因為雅爾達會議本身就是一場針對日德發動戰爭的懲罰性會議,所以按照會議內容,只要聯合國還存在,敵國條款還存在,日本就是「敵國」。

也就是說日本、德國等法西斯國家,在政治地位上和聯合國其他成員是不等同的,這一點無論他們具備怎樣的經濟實力都不會改變。

更不用說,經濟、軍事和政治息息相關。

日本在二戰後就徹底落入了英美蘇等國打造的「雅爾達體系」裏,可以說是任由其他國家宰割。

尤其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後,直接予以打擊,為其制造了「黑暗十年」,這充分證明了雅爾達體系對日本的封鎖力度。

當時,日本一度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商品憑藉價格競爭,在世界範圍內實行了大規模傾銷,以至於許多美國人都高呼:

「日本即將和平的接管美國!」

一向自詡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自然無法忍受日本崛起,於是直接召集了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財政部長或財政大臣,在紐約開了一場會。

這場會議的核心目的就是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強勢幹預外匯市場,主要針對的就是日本。

由於這次會議是在紐約廣場酒店舉行,所以協約也被稱為「廣場協定」,會議開完不到三個月,日元就升值了五分之一。

當然,除了控制匯率之外,美國還對日本采取了許多手段,比如說加收主要商品的關稅、指責日本偷美國科技、透過協定收編日本高尖公司……

大家聽起來應該很熟悉,因為這正是美國如今針對中國的手段,只不過中國跳出了雅爾達協定的桎梏,可以反抗,而日本當時則是只能「挨打」。

一方面,在雅爾達體系裏,日本的定位就是美國小弟。

不僅要接受政治監察,而且還有駐軍,說是美國的半殖民地也不為過,根本沒有獨立性。

另一方面,日本當時對美貿易總量一度占總GDP的2/5,沒有反抗余地。

廣場協定簽訂後的十多年裏,日本經濟一度走到瀕臨崩潰的境地,本土經濟止步不前,海外經濟遭到淪陷性打擊,這也體現出了日本所受的禁錮。

如果單單比拼經濟,日本不一定會輸給美國,但是雅爾達體系註定了美日不在一張「桌子」上,美國有的是「場外招」可以搞垮日本。

當初的中國,如果沒能跳出英美蘇等國的「包圍圈」,那麽如今中國在雅爾達體系中的地位,跟日本不會有太大區別,好在中國成功跳出來了。

三 、中國跳出英美蘇陷阱

我們前面提到,在雅爾達會議上,英美為了滿足蘇聯野心,侵占了中國很多利益,比如說大連旅順和中東鐵路歸蘇聯,外蒙古獨立等等。

其實,這還不是雅爾達協定最險惡之處,他們更險惡的用心是肢解中國。

因為對於英美蘇來說,一個破碎的亞洲遠比一個完整的亞洲要便於統治。

而肢解亞洲的關鍵,就是利用國共內戰肢解中國,早日促成雅爾達體系。

美蘇兩國堅信,只要國共兩黨久戰不下,選擇談判,最終必會劃江而治,成立一南一北兩個政府,走上許多歐洲國家的老路。

就像德國,二戰後直接被一分為四,就這還是丘吉爾極力反對的結果,原本按照雅爾達會議上美蘇的想法,德國是應該被一分為七的。

一個國家一旦陷入分裂和內耗之中,再想重新崛起就變得很困難了,就像德國,哪怕二戰後迅速重建,經濟騰飛,也再難重現往日的輝煌。

當時,毛主席敏銳察覺到了美蘇的險惡用心,於是他寫了一篇文章回應,那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將革命進行到底】!

共產黨要的是解放全中國,而不是偏居一隅作「山大王」,是要將全國人民都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而不是跟國民黨搞什麽「平分天下」。

況且蔣介石一心想搞獨裁,1927年的反革命政變就證明他不是守約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解放戰爭是不得不打的,而這場戰爭正是中國突圍契機。

1949年5月,柏林危機落幕,美蘇冷戰擺上台面,雅爾達體系宣告成型。

好在1949年年初,三大戰役就已經全部結束,國民黨陷入全面潰敗之中,共產黨解放全中國已成定局,美蘇兩國也只能看著中國「跳出重圍」。

很多人會問,為何在此之前,美蘇兩國不加以幹涉?

答案很簡單,美蘇都沒機會,也做不到。

1946年初,解放戰爭爆發的時候,國民黨占據明顯優勢,為了防止僵持局面結束,蘇聯向中國共產黨軍隊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

由於當時國民黨占據優勢,美蘇自恃對國民黨的影響力足夠,才沒幹涉。

後來,解放軍雖異軍突起,在東北地區取得優勢,但是當時並未表現出殲滅國民黨重型軍隊、攻克大型城市的能力,因此美蘇兩國樂見其成。

最後,解放戰爭局勢漸漸明朗,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美蘇兩國正在歐洲角力。

那裏作為主戰場吸引了美蘇絕大多數註意力,他們無暇幹涉。

等到他們終於騰出手來,雅爾達協定精心打造的牢籠已經困不住我們了,中國最終實作了統一。

美蘇冷戰到來之後,各國都相當慎重,再想有「大動作」變得非常困難,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誰也不知道是否會引爆三戰。

也正因如此,日本和德國經濟騰飛後,許久都難以跳出「雅爾達牢籠」。

四 、深入思考,警惕日本

很多人都將冷戰體系和雅爾達體系混為一談,認為 1991年蘇聯的解體就標誌著冷戰的徹底結束,同時雅爾達體系也被瓦解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冷戰體系的確和雅爾達協定有關,但是同時還包括許多類似條約和組織,最典型的就是冷戰的兩大工具,「華約」和「北約」。

時至今日,北約都沒有解體,反而逐步強化,這很難說冷戰已經結束;

東歐劇變、遠東雅爾達格局卻未變的情況下,更不能說雅爾達體系已經瓦解。

要想深入了解這兩個體系,我們首先要明確其時間和概念——

雅爾達體系誕生在前,目的是制約日本和德國;冷戰體系誕生在後,目的則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

雅爾達體系自是不必多說,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而冷戰同樣也沒有結束,從世界範圍上來看反而還加強了,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至今仍荼毒無窮。

美國妄圖挑起陣營對立、再現美蘇冷戰格局這一點固然值得警惕,同樣值得我們警惕的,還有日本逐步脫離雅爾達體系桎梏,逐漸背離非戰承諾。

一開始的時候,日本甚至沒有軍備力量,後來各種自衛隊的誕生,讓日本慢慢有了實際軍事力量,2015年日本又實作了集體自衛權的解禁。

對此,美國不僅看得到,而且持支持態度,這才是日本復蘇的根本原因。

當年蘇聯解體、歐洲雅爾達體系崩潰,美國迅速擺脫了美蘇爭霸時期那種以冷戰為主、雅爾達體系為輔的政策,轉而幫助日本擺脫雅爾達制度,以此來借助日本遏制中國和俄羅斯。

這種做法的愚蠢,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當年張伯倫為了向蘇聯發難,不斷綏靖德國,最終引起世界戰爭,美國如今的做法與當年何其相似?

雅爾達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了和平民主的原則,有一定生命力,但是其本質還是大國爭取勝利成果,具有利己主義和擴張傾向。

因此,我們要警惕的不僅是日本和美國,還有雅爾達體系可能引發的種種問題與爭端。

而當下,我們的關註重點還是發展自身實力,相信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