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平津戰役中第3兵團出現失誤,差點釀成大錯,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2024-04-21歷史
據統計,三大戰役中,最高首長在西柏坡一共發出了408封電報,其中對部下流露出不滿,甚至批評的不少,但語氣嚴厲到直接點名,批評部下違抗軍令的,只有一封。
這封電報批評的物件是誰?所為何事?電報原件尚未公開,我們只能從側面去了解相關情況。
在1990年楊成武上將出版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電文的大意:楊成武、李天煥部過去違背軍委多次清楚明確的命令,放任35軍東逃,是極端錯誤的。今後楊成武、李天煥部的任務是包圍張家口之敵,務必不使該敵向西向東或繞道跑掉,如敵逃跑,則堅決全殲之。應嚴令所部負此完全責任,不得違誤。
從楊成武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並不十分清楚。其實,事情的原委是這樣。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剛剛拉開序幕。為把敵華北「剿總」的60萬部隊就地解決,不使其西撤或南逃,軍委急令東北野戰軍停止休整,火速入關。
同時,調遣華北軍區第3兵團楊成武、李天煥部,從綏遠東進,包圍張家口,吸引敵軍西援;華北軍區第2兵團楊得誌部,從涿鹿北上,卡住宣化至懷來一段;東野先遣兵團程子華部,從平谷西突,打通密雲、懷柔順義各關口,兵發延慶,從兩廂控制平張通道,死死扭住敵軍「一字長蛇陣」的西線。
起初,一切盡如所料,我軍包圍張家口、攻其必救的戰術,迫使敵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派出其嫡系35軍前來支援,104軍、16軍隨後策應,陸陸續續地撞進包圍圈。但接下來,我軍卻接連出現失誤。
東野先遣兵團程子華部西進途中,在密雲遭遇敵人纏鬥,不僅傷亡極大,還暴露了目標。瞬間察覺到危險的傅作義,馬上命令35軍從張家口撤出,與懷來的104軍集結一處,回援北平。此時,負責半路截擊的華北軍區第2兵團楊得誌部,尚在大洋河以南,距離指定位置,還有至少一兩天的路程,無法完成截擊任務。
而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包圍張家口的楊成武兵團,眼見敵35軍撤出,竟然沒有進行堅決攔截,眼睜睜地看著它,大搖大擺地東逃而去。
這是個重大失誤!吸引傅作義的幾個軍於平張線上,不僅僅是幾個簡單的戰術動作,而是軍委對整個平津戰役的先期戰略。如敵35軍與104軍集結一處,完成回援北平的動作,將打亂軍委對平津戰役的整個戰略部署,甚至可能導致大戰的失利。
據最高首長的貼身衛士回憶:1948年12月6日深夜,西柏坡漫天大雪,氣溫極低,接到最新敵情報告的最高首長,卻雪地裏一連站了好幾個小時,苦苦思索著如何挽救因部隊失誤而造成的被動局面,始終不肯回屋。
那麽,華北軍區第3兵團出現的重大失誤是怎麽原因造成的?是有意抗命,還是沒有理解軍委的作戰意圖?都不是!第3兵團的失誤,來自司令員楊成武對於戰場的判斷。
當時,我軍兩路大軍正在分頭逼近平張線,在楊成武看來,包圍圈裏的敵人,很可能聞風西逃,所以他準備於12月5日把主力調到張家口以西,以便阻擊。同時,楊成武將自己的判斷和第3兵團準備進行的部署,向軍委電報報告。
按照常規,第3兵團向軍委發送的電報,很快就能到達,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有復電。然而,這一次出現了意外。楊成武於12月4日晚上發出的電報,直到12月6日清晨才到了最高首長手裏,中間隔了一天多的時間。在這一天多的時間之內,楊成武完成了第3兵團主力的西調,使敵35軍於6日輕易東突而去。
如此重大的軍情,怎麽會出現這樣的疏漏?到底發生了什麽狀況?至今沒有答案。但無論是何種原因,第3兵團出現的失誤,已是既定事實。由此,軍委從西柏坡發出了那封措辭極為嚴厲,直接點名批評部下違抗軍令的電報。
就在各兵團緊急調整部署,飛速趕來合圍之際,敵35軍卻自取滅亡。從理論上講,如突出張家口的敵35軍想要逃跑,已達到摩托化部隊標準的400多輛汽車一路絕塵,我軍光憑腳力,是無論如何都趕不上的。但是,架不住好戰的敵35軍軍長郭景雲自己不想撤。
由於種種原因,敵35軍一路上磨磨蹭蹭,且不顧傅作義急撤的命令,不斷與負責阻擊的我軍遊擊隊交戰,行動極為緩慢,最終被華北軍區第2兵團趕上,包圍在新保安。至此,第3兵團這次差點釀成大錯的重大失誤,消融於無形。
1948年12月22日,敵35軍被全殲於新保安。23天後天津解放,40天後北平糊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