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歷史的城市,必有城門,否則再熱鬧,也容易有野地市集之嫌,進而讓人生出一種不穩當、不安全、不莊重的綜合感受。如今的吉林市沒有遺留下老城門,但這並不意味作為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沒有過城門。不用去追溯東團山山城、龍潭山山城、南城子的悠悠歷史,單就清代建立的吉林城,就有很多城門。在城門本體隱於歷史塵煙後,吉林城的城門大多以地名的方式留存,本地人耳熟能詳的朝陽、德勝、致和、福綏等,皆為此例。
細究歷史,會發現從安珠瑚營造吉林城開始直到偽滿時期城墻、城門被拆除,不同時期的城門數量是不同的,而且數量一直有增無減。當代吉林本地人熟悉的城門大多出現得很晚,尤其是那些名稱越典雅的。另外,盡管城門的歷史記載分外清晰,並非沒有深入研究的余地。
據【永吉縣誌】等史料記載,吉林市最初建城時,參照寧古塔城「 內城唯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余悉居外 」之例(【寧古塔紀略】),有內、外城之分:內城豎松木為墻,松木墻外有池。池外為外城,壘土墻為邊。其中內城有 東、西、北 三座帶木樓的城門,南側為江,沒有城墻和城門,另外內城的 三座城門 沒有專門的名稱。外城只知「 邊墻東西各倚河岸 」,有無城門未見記載。我懷疑土墻上至少有供通行的豁口,尤其是通往東、西、北等方向的驛路,往來人員進城肯定不會從墻頭上翻墻而入。
清乾隆七年(1742年),寧古塔將軍鄂彌達主持吉林城第一次擴建。原有內城的木墻、城門被取消,並大致以原有外城土墻為基礎,進行加高和改擴建。這次擴建後,吉林城擁有了更高更厚的土城墻,以及 五座新城門 ,自西向東依次為:西門、大北門、巴爾虎門、大東門、小東門,城門取名都比較隨意。有史料說這次改建後,吉林城平面布局呈現出琵琶形狀,我不是非常認同,當時大北門和巴爾虎門雖不在一條直線上(大北門即後來北大街上的「鞏固金湯」牌樓),但城市整體應大致為接近方形的多邊形。非要往琵琶上靠,也因巴爾虎門更突出而呈現有別後來的「反向琵琶」狀。
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將軍富明阿主持吉林城第二次擴建(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稱吉林將軍)。這次擴建主要在北側和西側,擴建之後,吉林城有了 八座城門 :原來的小東、大東、巴爾虎三門被保留,但小東門改稱東萊門,大東門改稱朝陽門;原來的大北門和西門被取消,自西向東增建了迎恩門、福綏門、德勝門、致和門、北極門,除福綏門和致和門外,其他六座城門都修建了漂亮的城門樓。這次擴建,比原有面積超出很多,由於吉林城周邊水網密布,修建城墻只能「隨形就勢,不能呈直線」(民國版【永吉縣誌】),因而城市平面布局呈現出特殊的 琵琶形狀 。至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吉林將軍希元主持的擴建,更像一場以「貼磚兒」為主的加固裝修,城門數量沒有變化。
清宣統元年(1909年),因吉林城東關開辟商埠,為保障「經濟開發區」與老城區的交通,朝陽門和東萊門之間的城墻被扒開一個豁口,即新開門。此時城門取名再次回歸隨性天然,當然更隨性更天然的還在後面。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方便陸軍訓練處大營官兵(今市八中一帶)出行,在今勤勞胡同東口處的城墻又被扒開一個豁口,因位於新開門北側而得名北新開門。至此吉林城老城墻上一共開有 十座城門 。
清末民初,由於吉林城加速了近代化腳步,經濟、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原有老式城門,無論是寬窄還是高度,早已不適應城市交通發展。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開始,新成立的市政公所(市政府前身)用3年時間,除北極門外,陸續拆除了其他老式磚木城樓,改為新式磚垛鐵筋大門,大門上有鐵拱,嵌有圓形題字鐵板組成的門額。同時改巴爾虎門為巴虎門,改迎恩門為臨江門。以上即是最終拆除前,史料所記載的吉林城城門形成情況。
有人要問了,你題目中還有個「七」,是不是寫錯了?還真不是。查閱與城門有關的歷史記載,吉林城的確不應該有七座城門的時候,可某些史料的只言片語中,卻透出歷史上可能就有那麽一段不短的時期,吉林城只有七座城門——雖然民國版【永吉縣誌】第十四卷中比較詳盡地介紹了吉林城的城門,但在第十六卷中,卻又以「按」的方式記下一條批註: 吉林舊語,七門八堆 ……。
八堆是指八旗堆撥房,即吉林十旗兵丁彈壓地面、維護治安的崗亭哨卡。七門與堆撥房並列,似乎應該是指城門。然而依記載,吉林城並未出現過同時只有七座城門的時候,莫非最早的吉林外城曾有四座豁口,進而與內城三門合為七座?還是修築八門的時候,有某座城門晚於其他幾座城門?否則,坊間很難形成被【永吉縣誌】編者註意並采納的那句俗話。當然,七門的「門」也有可能不是城門,而是指一些重要的衙署轅門,就如同蒙古旗關防處(協領衙門),雖位於東萊門內,卻被稱為「北大門」一樣。由於史料有限,七門的含義目前尚不知曉,揭開謎底尚需時日。
好在有時候,探究歷史的樂趣就在於不停地「從言之鑿鑿中發現紕漏」,這種「發現」不是擡杠,也不是信口雌黃,而是有理有據地透過千錘百煉的否定之否定,讓歷史擁有更高的成色。吉林城恰恰為如此執著地探究歷史創造了特定的「環境巧合」——吉林城從來沒有過南城墻,一頭撞過去,大不了只會折進江裏。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 賈大為先生(網名易林學館) 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