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金圓券改革,蔣或大贏家

2024-02-07歷史

金圓券改革,蔣或大贏家?

1948年,在解放戰爭的行程中,國民政府實施了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了一種非常特別的貨幣——「金圓券」。

這篇文章約5100字,需要13分鐘的閱讀時間,來了解這段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金圓券: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貨幣。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作為蔣家王朝的最後一塊遮羞布,金圓券曾試圖打破囤積居奇,穩定市場,平抑物價,但最終卻以一場嚴重的通脹災難收場。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方步亭因為國民黨無休止的內部鬥爭和轉嫁矛盾,拋下了即將發行的金圓券。然而,這些無人押運的金圓券卻沒有引來任何的哄搶。

這是因為,民國政府的貨幣觀始終被兩個問題困擾:錢不夠花和物資總不夠用。政府借外債,但外匯無法買到滿足四億人需求的物資。

政府只能靠逼死人的捐稅和超發貨幣來解決困難。金圓券是法幣濫發和信用破產後的無奈之舉,國民政府的主要決策者可能對此缺乏深入理解。

他們印刷大量貨幣,主動造成貨幣貶值,以搶劫控制區內的物資。然而,飛漲的物價對國民政府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使得國統區的人民生活十分困難。

但是,客觀來講,這種方式確實為前線籌集到了大量物資,保證了國民黨軍隊的基本補給,並讓國民政府的財政維持下去。

國民黨授權中央銀行發行法幣,但要維持貨幣的穩定,不僅需要貨幣供應量、必備物資,還需要控制區老百姓的預期。

如果老百姓對政權失去信任,即使貨幣供應量可控,物資充裕,也無法保證法幣的穩定。國民黨法幣政策在1944-1945年濫發嚴重,與國民黨軍隊在前線不斷失利有很大關系。

嚴峻的財政問題讓國民政府在抗戰的最後一年面臨極大風險。後來的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又動了使用這一招的歪腦筋,但這次的情況已經跟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在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攻勢下,國民黨軍在各個戰場遭到沈重打擊。對蔣介石來說,比軍事危機更加嚴重的,是已經瀕臨破產的經濟危機。

國民政府瘋狂印制法幣,通貨膨脹率已經遠遠高於抗戰時期,民眾對法幣失去信任,許多地方開始以物易物,甚至重新私下流通起金條銀元來,更加劇了法幣的貶值,也加劇了國民政府的財務問題。

在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我們看到由於法幣濫發導致的通貨膨脹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影響到財政,也影響到了軍事。

手中有物資的人開始大量囤積居奇,因為賣出這些物資只能收到幾乎沒有任何購買力的法幣。國民政府濫發貨幣後,囤積居奇成為人們對抗飛漲物價的唯一辦法,也是避免被政府合法搶劫的手段。

同時,財政緊張和物資緊缺也對前方國民黨部隊造成了嚴重影響。他們的軍餉幾乎毫無購買力,無法購買到物資和軍需糧草,這使得原本戰鬥力就低下的軍隊士氣更加低落,戰鬥力更加低下。

如果再失敗下去,控制區域繼續下降,物資更加難以獲得,國民政府覆滅的可能大大增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蔣介石於1948年8月9日頒發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開始執行幣制改革,用金圓券取代法幣。

雖然金圓券留下千古罵名,但它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按照【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的規定,1金圓券等於300萬元法幣,禁止黃金白銀和外幣的流通,必須都兌換成金圓券。

凡兌換者,都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嚴厲懲處囤積居奇者,並在各大重要經濟區內設立經濟管制督導員。為了確保命令執行到位,蔣介石特地派蔣經國親自出馬去上海進行經濟管制。

蔣經國發起「打虎運動」,打擊投機奸商,希望抑制惡性通貨膨脹和嚴打囤積居奇,穩定市場,獲取資金和物資,以緩解前線戰局。

在國民黨政府的欺騙性宣傳下,城市中產階級紛紛兌換金圓券,而蔣經國的「打虎運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許多囤積居奇的奸商被抓。

但隨著「自己人」被牽涉進來,蔣經國不得不放人,導致運動成果大打折扣。

蔣介石「打虎運動」的徹底失敗象征著什麽?有人認為是蔣經國在上海的局部失勢,但實際上,大局是解放戰爭的行程。

要想穩定物價,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讓國統區的人民相信蔣家王朝仍能繼續下去,並控制全國的局面。

要維系貨幣的穩定,無非是穩定提供足夠的物資,並讓市場獲得信心。然而,對國民政府來說,前線連戰連敗,國統區對國民黨軍隊的信心早已喪失殆盡。

國民黨統治中心多在城市,廣大鄉村又多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城市的物資供應已經多被切斷。如果想恢復人們的信心,唯有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重新奪回地盤以保障對城市的物資供應。

隨著國民黨戰局開始走向頹勢,大量農村地區被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物資供應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門有長隊,店無存糧」。

到1948年3月,只能對市民實行配給制,即「每人整米二市斤,碎米三市斤」。在國民黨統治中心地帶的上海已經如此,可見國統區的糧食供應極為緊張。

除了糧食外,棉花、煤炭等其他物資的供應一樣不容樂觀。軍隊作戰,如果必要的物資供應跟不上,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非常巨大。

美國記者西默·托平在他的【在新舊中國間穿行】一書中記載了自己的見聞,在書中他提到,他在去往河南地區的路上,見到的國民黨軍隊士兵吃的是「辣椒油拌冷米飯」,普遍身材瘦弱。

等他到了解放區卻驚訝地發現,解放軍士兵吃的居然是「熱乎乎的面條」,士兵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普遍很好。對比之下,西默·托平感慨,僅從給部隊提供的夥食上看,人民解放軍一定會在中國取得勝利。

可以說,此時的國民黨政權已經進入一個死迴圈,軍事失敗使得地盤大量遺失,地盤大量遺失又導致物資短缺,物資短缺造成軍隊戰鬥力下降,軍隊戰鬥力下降又導致軍事上繼續失敗。

在重重失敗面前,國統區的物資短缺問題已經到了危及國民黨政權的地步。

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上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印章,上面寫著「物價天天漲,鈔票不值錢」。這是上海人民對鈔票貶值的抗議。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民解放軍已經做好了對國民黨政權發起戰略決戰的準備。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經過52天的激烈戰鬥,人民解放軍全殲了國民黨最為精銳的東北集團,沈陽解放,東北全境解放,東野百萬大軍,虎視關內。

遼沈戰役的勝利,宣告了蔣經國最後一絲希望的破滅。然而,沈陽解放的前一天,蔣經國放開了物價管制,本人也無奈辭職,上海物價立刻飛漲,金圓券急劇貶值,很快淪為廢紙。

囤積居奇現象比之前更為猖獗,大批物資被少數人扣下坐地起價,市場秩序徹底崩潰。【申報】對此報道稱:「黃牛黨無縫不鉆,長蛇陣隨處可見,絨線香煙西藥等物無一不被搶購……」蔣介石竟是最大贏家?

他自己的算盤是重新復刻抗戰的「經驗」,搜刮一切能搜刮到的東西賭一把,然後拼命向美國求救。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權的失敗已是板上釘釘,蔣介石開始了「大搬家」,即把自己搜刮到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去中國台灣,這最後一次搜刮的資源也是他自己去中國台灣的本錢。

他到底從中國大陸運走了多少呢?按照吳興鏞教授統計,運到中國台灣的黃金主要分四批:第一批1948年末起運,從上海運往中國台灣,合計258萬兩,另有銀元400萬;第二批1949年1-2月起運,從上海到廈門鼓浪嶼,99萬兩,另有3000萬銀元;第三批1949年3月起運,從上海空運到台北,60萬兩;第四批1949年5-6月,從上海運到中國台灣19.8萬兩,另有銀元120萬。

除了這些不義之財外,蔣介石海運走了大量的其他硬通貨,比如外匯、珍寶、器材等。按照吳興鏞的研究,國民黨從中國大陸帶走的硬通貨折合成黃金約為700萬兩左右,總共價值約為2.5億美元左右。

這些不義之財,不禁讓人想起那句「人間正道是滄桑」。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曾描述過這樣一架飛機,裏面裝載著大量金銀和國民黨高級將領。這架飛機的出現,標誌著一段歷史的結束,也預示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在蔣介石逃往台灣後,中國大陸只剩下不到2000萬美元的硬通貨,而他卻帶走了十倍於此的財富。這筆巨額財富,為台灣地區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卻也給新生的人民政權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軍管會成立,人民政府開始接管中國最大的工業、金融城市。當天,他們釋出了【關於使用人民幣及限期禁用金圓券的規定】,禁止金圓券流通,並對金圓券進行了大規模的收兌。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市民表現出了極高的配合度,僅用了七天時間,就完成了收兌工作的一半以上。 然而,由於長期的通貨膨脹和囤積居奇,上海市民仍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緒。

對此,中央財經委員會指示華東財經委員會,對上海證券大樓進行查封,嚴懲投機分子,並規定只能用人民幣納稅。

同時,人民政府還從全國各地調集物資,保障新解放的城市物資供應。在充足的物資供應下,再加上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地取得的勝利,人民幣迅速成為最受人民信任的法定貨幣,也徹底掃清了國民黨留下的通貨膨脹和囤積居奇的陰霾。

這一系列舉措,標誌著人民政權的穩定和重建,也預示著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本文作者郭歆傾情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