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漢強盛,武德充沛!張騫出使西域,武帝開疆擴土,奠定中華版圖

2024-07-18歷史

我們常將西漢的第五任皇帝劉徹稱為「漢武帝」,其中的「武」指的是謚號。 所謂謚號,就是在一位身份較高的人死後,後人給予他的一種評價性的文字,從一兩個字到幾十個字都有,這些評價大致分為美謚、中謚和惡謚三種,像漢朝的前幾位皇帝的謚號高、孝惠、孝文、孝景等都是美謚。

除了劉邦之外,西漢皇帝的謚號中都帶一個「孝」字,以示孝治天下,但按照習慣,我 們只稱呼對其評價的那一個字,漢武帝的「武」當然也是美謚,意思是威強睿德,用來展示漢武帝生前開疆拓土,傳播漢朝威德的功績,而之所以漢武帝能夠做到這樣,歸根結底是因為漢朝的國力在武帝時期,空前地增強了。

漢朝在劉邦建國之初,可謂一窮二白,不管是秦始皇窮奢極欲,造宮建陵,還是秦末以來連年的戰亂,都造成了天下財富的巨大損耗,導致的結果就像司馬遷在【史記】的平準書中所說: 「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也正是因為窮,漢初便推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法令,劉邦還強制命令——商人不準穿絲織的衣服、不許乘坐馬車,並且還加重了商人的租稅,目的就是為了羞辱他們,並讓人們回歸到「農之本業」上來。

等到惠帝和呂後在位時,對商人和商業的限制略有放松,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的子孫做官。而無論是天子還是各個封國的國君,都主動將自己土地內的收益作為各自私人的財源,並不向朝廷索要經費。

朝廷的稅收,也是根據官員的俸祿和政府開銷情況算出來的,基本上不會多收,百姓的負擔也比較輕。

朝廷將都城設在長安,每年從崤山以東運往關中的糧食,水運、陸運加起來,也不過幾十萬石,總體上還是比較節儉的。

文、景兩位皇帝在位時,朝廷更加註重簡樸廉政,並繼續以「黃老之術」治國,安撫百姓。

在70多年的時間裏,國家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饑荒或動亂,在不發生重大旱澇災害的情況下,百姓基本可以做到衣食無憂,自給自足。

天下的糧倉都是滿的,各地府庫之中也儲存了許多物資,國庫中存的錢已經數以億計,串錢的繩子都爛了,根本數不清楚有多少錢,至於太倉的糧食更是「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除此之外,漢初連天子都湊不齊四匹純色的馬,此時在尋常街巷中都能見到,山野之間,更是馬群遍布,甚至騎著母馬的人都要被瞧不起,連參加聚會的資格都沒有。 看大門的都吃著精肉細糧,做官的人僅靠俸祿便可撫養子孫,天下人對朝廷可謂百般擁護,還有人把官名直接當作自己的姓氏。在這樣的社會之下,人們都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標準,犯法之人逐年減少。

武帝就是在天下這樣富裕的情況下登上皇位,可當56年之後,武帝去世前,他發現天下的財富已被自己耗盡,所以他選擇了一位跟他性格完全不一樣的太子即位,他就是漢昭帝劉弗陵,可西漢王朝衰落的大勢已不可避免了。

但換個角度說,正是因為漢武帝這些空耗國力的南征北討,才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雛形,也才有了今日中華民族的格局。

鑿通西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剛剛經歷新政被太皇太後叫停的武帝得到了一個訊息。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說: 「月氏國原來居住在敦煌與祁連山之間,是個強國,被冒頓單於擊敗,後來老上單於斬殺了大月氏國王,用他的頭骨做成了酒杯。大月氏於是向西逃亡,大月氏人和匈奴仇深似海。如果能與他們取得聯系,就可以對匈奴發動夾擊。 」

當年18歲的武帝對此很感興趣,便下詔征召願意出使大月氏國的使節。

漢中人張騫此時在朝中擔任郎官,所謂郎官,就是皇帝的侍從官,隸屬於郎中令,人數不定,多的時候能有5000人,分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 在聽說了朝廷需要使節之後,張騫響應招募,被朝廷封為使節,出使大月氏,張騫的隊伍中有位堂邑氏的胡奴,名叫甘父。

之所以要對外招募,是因為出使大月氏實在是不容易,途中一定會經過匈奴的領地。張騫率領隊伍從隴西郡出發,果然途中被匈奴擒獲,押解至單於王庭。

此時的匈奴正值強盛,並沒有把張騫一行放在眼裏,軍臣單於問道: 「大月氏在我之北,漢朝欲與大月氏通使,怎能不經我允許就穿越我的領地?如果我出使越國,漢朝會允許我透過嗎?」

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押在匈奴十多年,還為張騫找了一位匈奴女子為妻,然而張騫始終保留著漢使的符節,沒有遺失。

張騫住在匈奴西部,十幾年之後,趁著匈奴人放松警惕,帶著妻子向大月氏方向逃去,西行數十日,進入大宛國。 大宛國早就聽說漢朝富庶,很想與之建立聯系,卻苦於沒有途徑,見張騫忽然來到,非常高興,為他安排了精靈和轉譯,並送他到康居國,又轉送到大月氏國(月氏西遷後,留在祁連山南麓的稱為小月氏,遷居到中亞的,稱大月氏)。

原月氏國的太子已經做了國王,月氏西遷時,擊敗了大夏國,在它的土地上定居下來,這裏土地肥沃富饒,而且很少有敵人侵擾,所以大月氏已經沒有了報復匈奴的想法。張騫在此停留了一年多,終究無法改變月氏人的態度便離開月氏,回歸漢朝。

這次張騫沿祁連山南麓走,打算從羌人的地盤返回,結果又被匈奴俘獲。 這次被扣留一年多,正趕上匈奴伊稚斜單於驅逐太子於單,匈奴國內混亂,張騫帶著匈奴妻子與甘父一起逃回長安。

元狩元年(前122),三人進京,武帝任命張騫為太中大夫,甘父為奉使君。張騫的隊伍剛出發時有100多人,一去13年,只有張騫和甘父兩人活著回來。

回國之後,張騫向武帝詳細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風土民情,其中張騫提到了一件事,他在大夏國時,曾見到邛都山出產的竹子做成的手杖,還有蜀郡出產的細布。張騫特地調查一番,大夏人說這些是商人從身毒國買回來的。 身毒國大概位於大夏國東南數千裏處,張騫由此認為,這個身毒國應該距蜀郡不遠,以後如果出使大夏,看起來從蜀郡出發距離更近,而且沒有諸如匈奴或羌人的破壞阻撓。

劉徹聽到大宛、大夏、安息等國,都是大國,而且盛產奇珍異寶,有城市、農田,跟漢朝一樣。而他們的武力卻很弱,又喜愛漢朝貨物。北方的月氏、康居等國,武力雖然較為強大,但可以用金銀賄賂,使他們歸附漢朝。

假如真能夠不經過戰爭而使他們臣服,就可擴地萬裏。遠方來客要經過九次轉譯,才能互相溝通,風俗習慣更是差異巨大。 可漢朝的威德卻能傳遍四海,這對武帝來說實在是頗有吸重力的事情,因此武帝非常重視張騫的言論。

元鼎二年(前115),隨著匈奴渾邪王的歸降,漢軍將匈奴驅逐到了大漠以北,從鹽澤以東,再也見不到匈奴的蹤跡,去往西域的道路為漢朝敞開。

於是張騫向武帝建議說: 「烏孫王昆莫本來臣服於匈奴,後來兵力逐漸增強,不肯再侍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勝,只好離去。現在匈奴單於被我軍擊敗,而過去的渾邪王轄地又空無人煙。蠻夷依戀故土,又貪圖中原的財物,現在如果用豐厚的賞賜賄賂烏孫,招引他們東來,居住在以前渾邪王所轄地區,與我朝結為兄弟,他們必會聽從我朝調遣,這樣就如同折斷了匈奴右臂。我大漢朝一旦與烏孫聯合,烏孫其西面大夏的那些屬國都可以順勢招過來,接受教化,成為我大漢朝的藩臣。」

漢武帝認為張騫說得很有道理,深以為然,便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300人,每人兩匹馬,牛羊數以萬計,隨身攜帶價值數千萬錢的黃金布帛,同時又任命了多名持符節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們出使其他各國。

張騫到達烏孫國後,烏孫王昆莫雖然接見了他,態度卻十分傲慢,也不講禮數。

張騫向他轉達漢武帝的諭旨說:「烏孫如果能回到河西故地居住,漢朝就把公主許配給昆莫做夫人,並與烏孫結為兄弟之國,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會被擊敗。」

可烏孫王和烏孫貴族們都認為自己離漢朝太遠,也不知漢朝的大小,長期以來,烏孫一直臣服於匈奴,且又與匈奴更近,朝中大臣都很害怕匈奴,不想遷回河西故地了。 張騫在烏孫國滯留了很久,一直沒得到明確的答復,便派各路副使分別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等附近國家進行聯絡。

而烏孫國則派轉譯和精靈送張騫回國,同時派使節數十人,馬數十匹,隨張騫到漢朝答謝,烏孫王密令他們了解漢朝的大小強弱。同年,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任命他為大行,元鼎三年(前114),張騫病故。

一年多以後,張騫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與各國的使臣一起回到長安,至此,西域各國開始與漢朝聯系往來,而中國的觸角也深入西域各國,這些都是張騫鑿空西域的結果,此後漢朝的使者都自稱博望侯,這樣才能取得西域各國的信任。

張騫最初出使西域時,西域共有36個國家,西域這個地方整體南北是延綿的山脈,中部有河,這個區域富有水草,適合百姓休養聚居,東西有6000多裏,南北有1000多裏,東面與漢朝的玉門關、陽關相連,西面直到蔥嶺。

中部的河有兩個源頭: 一出自蔥嶺,一出自於闐,合流後向東流入鹽澤。鹽澤距玉門關、陽關三百多裏。

從玉門關、陽關出發到西域有兩條路:從鄯善國沿昆侖山北麓前行,向西到莎車國,這是南道;從南道向西越過蔥嶺,就能到達大月氏、安息。

從車師國前王庭順天山南麓向西到疏勒國,這是北道;從北道向西越過蔥嶺,就能到達大宛、康居、奄蔡等國。以前這些國家都隸屬於匈奴。 匈奴西面的日逐王設定僮仆都尉管轄西域各國,經常駐在焉耆、危須、尉黎等國之間,向各國征收賦稅,掠奪客商。這兩條路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絲綢之路中的兩條,只是此時這兩條路上還沒有成群的商賈和駝隊。

既然烏孫王不肯回到河西故地,漢朝便在河西設定酒泉郡,並逐漸遷徙內地的百姓充實這個地區。 後來又從酒泉郡分出一部份,設定武威郡,以此隔絕匈奴與羌人聯系的通道。這樣一來,漢朝和西域的聯系得到加強,也不斷有西域新奇的物種來到漢朝,比如芝麻、大蒜、蠶豆,等等。

元鼎六年(前111),自從張騫出使西域獲得尊貴地位以後,很多下層官吏紛紛上書,大談外國物產的稀奇與利害關系,請求出使。

武帝認為西域路途遙遠,不是誰都願意去的,便也接受這些人的建議,並賜予符節,讓他們自行招募官吏和百姓,不問來歷和出身,以此來擴大和西域的往來。

但這些人派出後,不免有侵盜禮品財物的行為,以及違背朝廷旨意的事情。武帝認為他們熟悉西域事務,一邊判處他們重罪,一邊還繼續派他們出使,戴罪立功。 結果這樣一來,出使的使臣大多是品行不端,誇誇其談之輩,一邊忽悠武帝,一邊也忽悠西域諸國。

因此,西域各國開始討厭漢使,並且這些國家都認為漢朝太遠,不太可能派兵出擊,於是有的西域國家開始拒絕為漢使提供食物,並且百般阻撓,其中樓蘭、車師兩個小國,處在漢朝通往西域的通道上,對漢使的攻擊尤為嚴重,匈奴的軍隊也時常襲擊劫掠漢使。使者爭相向武帝報告,說西域各國都有城邑,兵力薄弱容易攻擊。

於是武帝派浮沮將軍公孫賀率15000騎兵從九原郡出發,西行2000多裏,到浮沮井返回。又派匈河將軍趙破奴率10000多騎兵,從令居出發向西數千裏到匈河水返回。 目的都是為了驅逐匈奴,讓漢使不受阻攔,但兩路大軍一個匈奴人都沒碰著。武帝便再次下令,劃出武威、酒泉兩郡的土地,設定張掖、敦煌二郡,遷徙內地的百姓充實邊疆,至此,河西四郡正式形成。

元封三年(前108)冬十二月,武帝派趙破奴攻打車師、樓蘭兩國。趙破奴本為霍去病部將,跟隨霍去病歷經諸多戰役,作戰經驗十分豐富,深得霍去病戰法的真諦,於是趙破奴親自率輕騎兵700多人,率先到達西域,俘虜樓蘭王,然後攻破車師國。又乘機率軍圍困烏孫、大宛等國。

漢武帝收到戰報十分開心,在春正月,漢武帝下詔,加封趙破奴為浞野侯。而幫助趙破奴攻打樓蘭國的王恢,被封為浩侯,二人雙雙被封侯。此後從酒泉郡到玉門關,漢朝都修築了亭障。

此戰之後,西域震動。

元封六年(前105),奉命出使漢朝的烏孫國使者,在去長安的沿途看到漢朝疆域十分廣大,震撼不已,於是回國後,立即向烏孫國王報告,於是烏孫國更加重視與漢朝的關系。

匈奴聽說烏孫國與漢朝通使,改善關系,非常憤怒,準備攻打烏孫;而烏孫國附近的大宛、月氏等國也都歸附了漢朝。

烏孫王收到匈奴要攻擊的訊息很害怕,於是烏孫王立即派使者到漢朝想要增進關系,並且表示願娶漢朝公主為妻,與大漢結為兄弟之國,共同抗擊匈奴。

武帝與群臣商議後,答應了烏孫王的請求。於是乎, 烏孫國以1000匹駿馬作為聘禮,向大漢王朝請求聯姻,準備迎接漢朝公主,而大漢朝廷同意,並以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為公主,嫁給烏孫王為妻,同時陪嫁豐厚的禮物。

不過此時烏孫王昆莫還是選擇兩邊押寶,以劉細君公主為右夫人。 同時還有一位匈奴女子嫁過來,昆莫封她為左夫人,西域諸國普遍以左為尊,因此看出,匈奴王的女兒還是要更受重視一些。

細君公主自從嫁到烏孫以後,自己建宮室居住,每年只能與昆莫見面一兩次,且只是設定酒宴而已。昆莫已經年老,語言不通,更談不到與細君公主同房了,公主因此悲傷愁苦,思歸家鄉。

武帝聽說後也很可憐她,每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帳、錦繡等物品。昆莫覺得自己老了,就想將公主嫁給他的孫子岑娶為妻。 如此有違人倫之事,細君公主不同意,上書武帝說明此事。

武帝回信說:「你既然遠嫁烏孫,就要遵從那裏的風俗,因為朝廷想與烏孫共同擊滅匈奴。」於是細君公主只好同意嫁給岑娶為妻。昆莫王死後,岑娶即位為烏孫王,王號為昆彌。

這時,漢朝使者向西越過蔥嶺,到達安息國。安息國王見此也想結交大漢王朝,於是為了表示和好之意,也派出使者,同時收集了大鳥蛋和黎軒國善於變魔術的藝人獻給漢朝,如歡潛、大益、姑師、扜冞、蘇薤等諸小國,也都隨漢朝使者來朝見天子,漢武帝非常高興。

以後每次沿海巡遊,都會帶上外國使者,凡是遇到大都市或人口眾多的地方都要經過那裏,散發金錢和布帛,賞賜當地的居民,準備豐厚的物品重重地賞賜各國的使者,以展示漢朝的富有和寬厚。

除了賞賜,武帝還經常組織各國使臣觀看大規模的摔角比賽,以及展示各種奇異的動物。每逢賞賜,武帝都大擺宴席,布置酒池肉林,讓外國使節到各處觀看漢朝倉庫所儲藏的物品,以此來宣揚國威。所有這一切除了滿足武帝本人的虛榮心之外,目的無非是一個——武帝想讓他們傾慕,進而歸附漢朝。

大宛及鄰近的國家盛產葡萄,可以釀造葡萄酒;大宛還盛產苜蓿,大宛的寶馬最愛吃它。漢朝使者采其果實帶到內地,武帝命其種在離宮附近,長勢很好。 這些物種的交換,都是張騫鑿空西域帶來的深遠影響。然而西域各國畢竟還是更靠近匈奴,對匈奴的使者常常懷有畏懼之心,因此,西域各國對匈奴使者的恭敬程度,還是漢朝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