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早就該炸掉?讓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門峽大壩,是壯舉還是敗筆?

2024-01-15歷史

三門峽水壩,作為中國黃河上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於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國家級的大型水壩。然而,時至今日,對於三門峽大壩的評價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它是一個失敗的工程,尤其是一些西安居民對此深感不滿,甚至提出了應該將這個大壩拆除的觀點。

那麽,它的存在到底是好還是壞呢?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質疑三門峽大壩?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雖然孕育了中華民族,卻也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尤其是其嚴重的水災問題一直備受關註。歷史上,黃河改道頻繁,每次改道都給沿岸居民帶來傷害,北宋時期更是多次淹沒都城,形成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名號。

根據歷史記載,自有史以來到建國前,黃河曾發生1600次決堤,大規模改道達26次。黃河之所以頻繁發生水災主要源於其泥沙河的本質。

泥沙在運至海中時逐漸在河床堆積,導致河道不斷升高。當河床與兩岸達到同一高度時,黃河就可能決堤改道。

隨著文明的發展,對黃河兩岸土地的充分開發導致了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了黃河改道的頻率。在19世紀中期,黃河更成為了國家穩定的巨大隱患,短短十年內發生四次大規模潰堤,造成數萬人的傷亡。

1938年,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為阻止日本軍隊進攻,命令挖開鄭州的花園口黃河大堤,導致黃河潰堤,數百萬生民逃離家園,成為一次人禍。

自1938年起,黃河泛濫問題在中原地區逐漸加劇,直至新中國建立時仍年年發生水災。面對形勢,中國投入大量精力治理黃河,但由於缺乏頂尖河道專家,從蘇聯請來專家協助治理。

想要徹底馴服黃河,修築大壩成為必要之選。盡管蘇聯專家曾建議在潼關修築大壩,但因土質松軟遭到我方專家反對。

經中蘇兩國專家考察,最終決定在河南的三門峽修築大壩,為治理黃河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門峽大壩的修建在科學考量下得到專家的認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段,是黃河最險要的地段之一,修建大壩可以實作對整個黃河的調控。

此地黃河水流湍急,水利資源豐富,修築大壩可逐漸轉變為發電站,解決附近的供電問題,因而該工程很快得到批準。

根據1954年四月份國家紀委釋出的規劃報告,三門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一旦完成,僅第一期大壩就能蓄水350米,水庫總容量達360億立方米。大壩建設完成後,黃河流速從37000立方米每秒降至8000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水澇災害,基本解決了黃河下遊的水害問題。

同時,修建大壩還實作了對周圍7500萬畝土地的有效灌溉,有助於提高中原地區的糧食生產。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三門峽大壩工程造福了黃河下遊省份,有效消除了水災問題,並至今仍承擔著防洪儲水任務。

三門峽大壩輻射的人口總數接近兩億,環境優美,生態體系獨特,成為地區重要旅遊景點。然而,這並不代表三門峽大壩是一個完美的工程。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它對陜西的利益造成了損害。

在大壩工程未獲批準之時,陜西地方官員就曾反對,認為這可能導致陜西的嚴重水土流失。此外,在大壩正式動工後,中國著名水利專家黃萬裏也公開表達反對意見。黃萬裏教授是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曾在美國留學,但他也對三門峽大壩工程表示懷疑。

這引發了對三門峽大壩工程對陜西的影響的疑問,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問題上,工程是否帶來了負面效應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門峽大壩的設計問題在工程正式啟動後開始顯現,引起了關註。這座大壩並非由中國專家設計,而是由蘇聯專家伯克夫主導設計。盡管伯克夫是蘇聯的頂級專家,但他對中國黃河水情的了解相對較少,對復雜的黃河水況的設計並不完備。

其中一個嚴重的設計缺陷是,蘇聯專家並未考慮建設能夠擁有泄沙功能的排沙洞。黃河是一條泥沙河,每年流動的泥沙數量巨大。沒有專門的泄沙洞,這些沙子就會在大壩左側迅速堆積。

當初中國的專家對此提出疑問和質詢,但蘇聯專家卻不予理會。

結果是,三門峽大壩在1961年竣工投入使用時,並沒有建設排沙洞。這導致攔截黃河水流後,大壩左側的沙子堆積問題逐漸顯現。

到1963年,由於三門峽大壩的修建,大量沙子堆積在渭河的河道內,渭河的河床直接擡高了近五米,使得渭河形成地上懸河。這意味著渭河有了隨時潰堤的可能性,一旦發生渭河潰堤,將直接淹沒半個關中地區。

沙子的堆積還帶來了新的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地下水無法透過沙子滲透到外面,地下水在地底迅速堆積。這造成了關中平原出現了嚴重的土地鹽堿化問題,一些良田甚至變成了沼澤,對當地農業和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關中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幾千年前就有國人在這裏種植糧食,但過度的開發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建國初期,整個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就已相當惡劣。三門峽大壩的修建完成更加加劇了這一問題,導致大量鹽堿地和沼澤的出現。最終,陜西地區遭受了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關中地區的居民時刻面臨水災的威脅。

三門峽大壩的出現固然解決了中下遊幾個省份的水災問題,但實際上是以關中地區的安全為代價進行的交換。

然而,中國水利部門對於問題的反應迅速。面對泥沙堆積和河床升高的問題,三門峽水壩決定開啟水閘,將洪水和沙子全部排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

到了60年代末,水利部門制定了新計劃,在三門峽底部使用大量炸藥,炸出了兩個大洞,成為後來的排沙口。這些排沙口成功將一些沙子泄入下遊,減少了渭河的泥沙堆積問題。

然而,至今仍有部份泥沙無法順利排出,堆積在水居里,關中地區,尤其是整個渭河河道的泥沙堆積問題仍然存在。總體來說,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三門峽大壩的存在對整體來說,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