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紅四方面軍的脈絡

2023-12-16歷史

隨著西路軍的失敗,紅四方面軍實力降落至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平齊。

至1937年8月抗戰整編前夕,紅軍的主要力量大概有這樣幾支:

紅一方面軍:約一萬人

紅二方面軍:約一萬人

紅四方面軍(余部):約一萬人

陜北紅軍:約七千人

東南遊擊隊:約一萬人

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相關協定,紅軍武裝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久又給了「第十八集團軍」的番號。

這次改編中,中央完成了對紅軍時期分散軍權的統一整合。

以下是八路軍的主要人事與編制:

總部

朱德任總司令(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彭德懷任副總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

1940年夏天朱老總從華北前線返回延安,之後前線八路軍的指揮權交到了副總指揮彭德懷手中。

葉帥雖然掛名參謀長,不過自西安事變開始就長期跟隨周恩來從事國統區工作。

八路軍參謀部在1942年之前由副參謀長左權負責。

115師

由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為主要班底組建。

師長為林彪,原紅一軍團軍團長;副師長兼政委為聶榮臻,原紅一軍團政委。

115師是全面抗戰八年裏實力層面發展最好的一個師。

林彪赴蘇聯養病後,該師一部由聶榮臻帶去河北,一部由羅榮桓帶去山東,兵力擴充十分迅速。

120師

由紅二方面軍與陜北紅軍一部編成。

師長賀龍,原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政委關向應,原紅二方面軍副政委。

抗戰爆發後120師主力一部被作為陜甘寧留守部隊(359旅),由總部直屬。

129師

由紅四方面軍與陜北紅軍一部編成。

師長為劉伯承,原紅軍總參謀長;政委鄧小平(1938年1月起),原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

紅四方面軍原先的總指揮徐向前任129師副師長,主要起一個穩定人心的作用。

新四軍:

由東南遊擊隊編成,主力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後蘇區的留守人員。

新四軍雖然名義上是「軍」,其實是一個師的編制。

軍長為「受邀出任」的葉挺;政委是東南局書記項英,實際上的大當家。

簡單梳理三個師和新四軍的人事不難發現,紅軍時期的核心兵力除120師師部+358旅外,其余均由原紅一方面軍出身的領導執掌。

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是鄂豫皖走出的幹部,為「紅四→129師」一脈。從電視劇授銜的細節中也能看出一些當時的政治生態

按照很多朋友的認知,「129師→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便是紅四方面軍一脈的演變過程。

其實並不完全是。

不要忘記,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放棄鄂豫皖蘇區進行長征前,曾經留了一部份兵力堅守在根據地。

就像紅一方面軍長征時留下項英、陳毅等人打遊擊拖住敵軍一樣。

與中央蘇區的留守部隊不同,這支紅四方面軍長征後留下的部隊後來也到了陜北,即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有三千多人,占紅十五軍團的一半。

而1937年整編時紅十五軍團是作為紅一方面軍的一部份列入115師戰鬥序列的,徐海東為115師344旅旅長。

這一脈從鄂豫皖一路走來的著名將領有不少,比如韓先楚、劉震,均為開國上將。

紅二十五軍中還誕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十四大常委)。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啟動長征時,年僅18歲的劉華清擔任軍政治部科長。

抗戰爆發後,他調任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

1938年初,擔任八路軍總部政治部副主任的鄧小平接替林育英任129師政委。

千裏迢迢護送小平同誌去129師部報到的,正是劉華清。

另外,與紅四方面軍臨行前留了紅二十五軍堅守一樣,紅二十五軍長征前又留了一小部份武裝在鄂豫皖根據地堅持遊擊戰鬥。

這支隊伍後來發展為紅二十八軍,1938年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代表人物是高敬亭。

第四支隊是新四軍組建之初的「四大主力」之一,兵員占到全軍的三成。

高敬亭被冤殺後,這支隊伍裏日後成就最高的是高敬亭曾經的警衛員——萬海峰(1955年大校,1988年上將)。

許世友與毛澤東。許世友曾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師師長

除了上面總結的129師、115師一部和新四軍第四支隊外,在抗戰初期這一時間節點上,由紅四方面軍作為骨幹班底的還有一支特殊的隊伍。

這便是命途多舛的西路軍李先念部。

李先念部是兩萬多人的西路軍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圍的部隊,兵力共400余人。

他們翻越祁連山分水嶺、穿過戈壁灘,於1937年4月底到達甘肅新疆交界處的星星峽。

在陳雲、滕代遠等駐疆辦同誌的接應下,這幾百名九死一生的西路軍戰士被轉至迪化休整。

到達迪化後,他們被改編成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對外稱為新疆督辦公署「新兵營」。

新兵營戰士接受了大量蘇聯的軍事專業教育。

包括汽車、裝甲車、火炮、無線電、軍醫、情報等,甚至還有一部份人去蘇聯學習了航空技術。

抗美援朝期間戰功卓著的空軍第四師師長方子翼,即是當初新兵營航空班戰士中的一員。

1940年,這支久經磨難的部隊攜帶著先進裝備和寶貴的技術經驗返回延安。

軍委總政治部舉行歡迎晚會上,毛澤東親自出席並講話。

1955年授銜時,400多人的新兵營走出了28位元將軍,比例高的驚人。

作為新兵營的老領導,李先念並沒有在新疆停留太久時間,他早在1937年底就返回了延安。

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一段時間後,李先念帶著160多名老戰士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鄂豫皖,重整旗鼓。

曾經在這方土地上,紅四方面軍由星星之火成長為紅軍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憑借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李先念迅速將隊伍發展壯大。

至1939年年中,部隊已有近萬人的兵力,番號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皖南事變後,兵力1.5萬人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被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

李先念與楊尚昆。1983~1993年間二人曾先後擔任國家主席。

1945年的「七大」是對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一系列人事變動、興衰榮辱的蓋棺定論。

在大會開幕之前,總結恩恩怨怨的第一份歷史決議獲得透過。

有的朋友可能不清楚「七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這麽說吧,上一次開「六大」是1928年在莫斯科銀色別墅,黨的領導人還是向忠發;而下次開「八大」已經到了1956年。

七大選舉產生了五大書記(常委)、13名政治局委員和44名中央委員,含金量很高。

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同誌當選中央委員的有三位——

徐向前(養病,未出席大會)、李先念(時任中原軍區司令)和鄭位三(時任中原軍區政委)。

成都軍區司令員的尤太忠和徐向前元帥合影,1982年。鄂豫皖時期,尤太忠為紅四方面軍第10師29團2營2連司號員,徐向前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

1955年首次大授銜時,紅四方面軍的將領們並不出彩。

含紅二十五軍在內,共誕生了一位元帥(1/10),兩位大將(2/10)和十二位上將(12/57)。

相對紅一方面軍要遜色很多。

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建國後此起彼伏的政治風波中笑到最後的,恰恰是原紅四方面軍一脈。

1988年二次大授銜時,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將領占了17席上將中的8席。

其中紅軍時期的幹部僅有10人,即8/10。

他們分別是: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李德生、尤太忠、向守誌、王誠漢和萬海峰。

劉華清為九十年代初的軍委第一副主席,秦基偉是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長,李德生是七八十年代的沈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政委,尤太忠是八十年代的成都、廣州軍區司令員……

這股來自人民軍隊的強大力量,也正是小平同誌能夠在暗流湧動的八九十年代鼎定乾坤的底氣。

原129師政委和副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