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山東、華中變華東,陳、粟合兵,首戰宿遷,殲敵二萬創紀元

2024-07-28歷史

1946年6月國共內戰(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集中其精銳正規軍,62個旅(師)約50萬人向我華東解放區發起了進攻。我華東解放區軍民奮起反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華美樂章。

華東解放區是山東解放區和華中解放區統稱。是抗戰時期分別由八路軍115師一部和新四軍建立的。抗戰勝利後二個解放區連成了一片,故稱為華東解放區。為了貫徹黨中央向北發展,建立東北根據地的號召,抗戰勝利後,山東解放區的八路軍部隊由羅榮桓率領,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第三師部隊由黃克誠率領先後開赴東北,而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部隊一部則在新四軍軍長陳毅的率領下進入到了山東解放區來填補去往東北部隊留下的空缺。

於是,1945年10月留在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部隊組建成立了華中軍區並同時成立了華中野戰軍。張鼎丞任華中軍區司令員,而華中野戰軍的司令員則由粟裕擔任。整個華中軍區13.5萬人,華中野戰軍兵力4.7萬人。

1946年1月,進入山東的新四軍在山東成立了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原新四軍領導機關兼任山東軍區領導機關,軍區司令員和野戰軍司令員均由陳毅擔任。當時,山東軍區共有兵力20余萬人,山東野戰軍7.4萬人。

當初中央明確指示,雖然華中野戰部隊屬華中軍區建制,但在戰略行動中還是要聽陳毅統一指揮。後來,東江縱隊和中原突圍的皮定均部又分別編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至此,整個華東解放區共擁有軍區部隊26.6萬余人,野戰軍13萬余人。也就是說,在迎擊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時,整個華東地區的中國共產黨軍隊還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整體。所以當初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也是:山東、華中野戰部隊和軍區部隊分別迎擊來犯之敵。

戰爭之初,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采取「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的運動戰法,消滅一部份敵人,後撤一步,再打一仗,再消滅一部份敵人,再後撤一步。他們分別在廣袤數千裏的大地上,與敵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大血戰。6月底,中央令華中、山東主力分別機動到淮河南北,以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造成對徐州合圍的形勢,以調動敵人,並在運動中予以殲滅。就指揮關系而言,粟裕所率的華中野戰軍在戰略行動上歸陳毅指揮。所以,陳毅一面率山野主力南下,一面向粟裕發電,希望華中野戰軍抽調16個團投入淮南作戰。可粟裕回電卻說:「建議只抽8至11個團去淮南參戰,主力仍留在蘇中作戰。」然後,他還列舉了數條理由表明了主力仍留在蘇中打幾仗的必要性。後來經過反復商詢斟酌,中央終於同意了粟裕的意見。粟裕也不負眾望,在華中連續七戰七捷,殲敵6個整旅5萬多人。這幾仗充分展現了我軍當時的作戰能力,也成為中央得出「蔣軍必敗」判斷的實踐根據之一。

不過相對的說,山東野戰軍在這段時間裏打得並不很好,在淮北泗縣打了一場消耗戰,殲敵3000多,自己損失2400多,結果還攻城未克,中途結束了戰鬥。就此,中央曾一度準備調徐向前前來負責整個華東解放區的軍事指揮,但因其有病在身,所以就未能成行。9月10日,蔣介石令國軍第7軍、整編74師和第28軍向我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發起全面進攻。11日,中央命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快速前往淮陰增援,可是從蘇中海安到淮陰的距離約有250多公裏,還一路水網縱橫,而且偏偏又趕上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再加之路上還多次遇到敵人阻擊,因此華中野戰部隊沒能及時趕到淮陰解圍。陳毅,率部與敵激戰至19日拂曉,被敵張靈甫之74師突破了淮陰城門。為保存實力,陳毅下令主動撤出了淮陰城。

陳毅雖失去了淮陰,但卻迎來了粟裕和華中野戰軍主力,實作了他久存未果的願望。1946年9月下旬,陳毅與粟裕在漣水縣西北陳師庵會合。

陳毅和粟裕長期共事,抗戰時期一個是新四軍一師師長,一個是副師長。陳毅當了新四軍軍長,粟裕則一直是他手下的主力師長,可以說二人是關系融洽,互相倚重。當年在蘇北,就有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二軍會合後,陳毅首先表態:「毛主席來電說,讓我等你來後一起商量下一個戰役,我看我們還是一如既往,軍事上主要還是由你來考慮,我只給你出出題目。」粟裕說:「我還是像過去一樣,盡力當好你的助手。」毛主席對二支部隊會合後的人事安排也做了明確指示:「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隨後又來電指示:「兩軍會合後第一仗必須打勝。」就這樣抗戰時期新四軍的兩個老搭檔又兵合一處,將打一家重新走到了一起,從此開辟了華東戰場的新局面。

那麽,在哪打這一仗好呢?經陳、粟兩人慎重權衡並報中央批準,兩軍會合後的第一戰就準備在淮北打,而且要打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

戰機很快來臨。1946年11月底,蔣介石擬定了一個用12個整編師分4路齊頭並進,大舉進攻蘇北、魯南的作戰計劃,12月13日計劃開始實施。陳毅、粟裕對各路來犯之敵迅速做出了判斷:國民黨軍雖然是4路進攻,但寬達300多公裏的進攻正面根本達不到密集進攻的效果,而且各路進攻隊伍之間間隙很大,既不利於相互應援,也難以形成協同作戰,特別是由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指揮的從宿遷向新安鎮、沭陽進攻的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11師及整編第69師這一路。在其他3路都行動謹慎,動作遲緩的情況下,他們卻貪功冒進、孤立突出,走在了其他三路的前面,而且他們這一路又正好地處我山東、華中兩野戰軍之間,於是,經中央軍委批準,陳、粟決定集中山東野戰軍第1、第2縱隊和第7、第8師及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等部共24個團,迎擊由宿遷出動的這路國民黨軍。

這一路敵軍共六個半旅。其中敵69師指揮3個半旅在左側進攻新安鎮,敵整編第11師在右側,進攻沭陽。在得到敵情偵察報告後,陳毅、粟裕決心先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力量相對薄弱的左側來犯之敵69師的3個半旅,同時組織一部份兵力對右側之敵第11師進行阻擊,打完69師再騰出手來進擊右側的整編第11師。

各參戰部隊按照命令迅速到達指定位置,15日傍晚,各部隊對當面之敵發起了猛烈攻擊。他們各各任務明確,各部之間戰術動作協同一致,阻擊打援,分割圍殲。盡管敵11師曾試圖打破我阻擊部隊的防線對69師實施救援,盡管69師也曾試圖奮力突圍逃出我軍包圍圈,但是激戰到19日中午,69師師部及其所指揮的3個半旅2.1萬余人,最終也沒有逃出被全殲的命運。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及下屬13360人被俘,斃傷8170人。

這是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合後的一戰,也是他們的第一場勝利。這也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一次殲敵最多(一個整編師,2.1人)的紀錄。經此一仗,我華東部隊初步取得了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使部隊廣大指戰員充分體會到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真正含義。兩軍會合後首戰告捷,將使陳、粟更加默契地配合,兩支野戰軍也將更加彼此信任,精誠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