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15年,青年毛澤東貼征友啟事引發轟動,校長慨嘆:有誌氣

2024-05-16歷史

1915年9月,長沙各大中學校內的布告欄上,普遍都張貼著一則特殊的「征友啟事」。發出這則啟事的人,名叫「二十八畫生」。當然,這一看就是個化名,幕後人物其實是當時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的一名普通學生。這個學生,名叫毛澤東。

當時毛澤東為什麽要貼這個征友啟事?當時引起了怎樣的轟動?後來他征到朋友了嗎,這些人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我們先從青年毛澤東那蜿蜒曲折的求學之路開始說起。

一、蜿蜒曲折的求學路

青年毛澤東的求學之路,真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曲曲折折。

在省立一師,毛澤東其實算是年齡偏大的學生,同班同學基本都比他小兩三歲。當然,這主要是因為他在韶山讀私塾的時候,曾被迫輟學過兩年,因為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認為讀書沒什麽用,還不如給他打算盤來錢快。

那為什麽毛澤東後來又順利上學了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幾個私塾老師,不忍心放過一個好苗子,紛紛上門替他說情,苦口婆心規勸毛澤東的父親。他們信誓旦旦地說,如果讓毛澤東繼續上學,未來極有可能會當大官,這是光耀門楣的事情,何樂而不為?這個理由很正當,毛順生動搖了。

除了私塾老師的「拔刀相助」,當然毛澤東自己也非常想讀書,簡直受夠了這麽多年在家被父親當長工使。

某一天,他突然質問父親:雇一個長工需要多少錢?毛順生答:大約一年十二元。毛澤東聽後,十分鎮定地將提前準備好的裝有十二塊錢的信封交給他,然後認真地說自己第二天就要去湘鄉讀書。

當時毛澤東年僅十六七歲,這些錢都是哪兒來的呢?都是借的,或1塊或2塊地從母親娘家那邊的親戚等處討的。看著這些錢,毛順生又震驚又生氣,簡直無話可說。

於是,毛澤東如願以償去了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念書。臨走前,他還給父親留下了一首自己改編的詩:「孩兒立誌出相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不過他並沒有直接交給父親,而是夾在父親每日必看的賬簿裏,非常聰明。

然而,毛澤東在湘鄉也沒有讀很長時間,大概半年就走了,因為他覺得這裏教授的內容太簡單,而且不止他這麽覺得,當時的校長李元甫也這麽覺得,他非常看好這個17歲的少年。於是在校長李元甫的推薦下,毛澤東又考入了長沙的湘鄉駐省中學,算是真的來到了大地方。

然而,初到省城,毛澤東也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學生。1911年春進入湘鄉駐省中學,剛讀了幾個月辛亥革命就爆發了,毛澤東竟突然棄筆從戎,以「毛潤之」為名加入湖南新軍,當了一名普通的列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毛澤東每月的軍餉大約是7塊錢,但是他會拿出至少4塊錢,專門去訂報紙看,他是他所在部隊裏的「大學問家」,還常常幫士兵們寫家書。

不過在這裏他也沒待很長時間,僅僅半年後,因為南北議和了,毛澤東所在的部隊就就地解散了,毛澤東剛剛開始的軍教生涯就這樣結束了。

結束了軍教生涯,毛澤東就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境地。受「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毛澤東決定還是繼續讀書,不過這次又遇到了不小的打擊。

他根據報紙的學校招生廣告,先後考了大概五所學校——警政學校、一個制造肥皂的學校、法政學校、商科學校、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後改名為省立第一中學)。不過,因為不滿意學校的課程或校風,他都只待了很短的時間就自動退學了。

因為連續在擇校上受挫,毛澤東十分受打擊,他決定放棄找學校,而是去定王台的湖南省圖書館自修——自己教自己,自學成才。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睿智的決定。在省立圖書館,他前後待了大概半年多時間——每天第一個進圖書館最後一個離開,只有中午才出去買點米糕填肚子,「就像牛闖進了菜園子」,如饑似渴地學習中西文化思想知識,極大開闊了眼界。

1912年末,因為父親施加的經濟壓力,毛澤東無奈放棄了自修生活,決定重新考學讀書。經過多次挫折後,他終於找到了一所適合他的學校,後來他在這裏讀了整整五年,這就是著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二、【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

初入省四師(後來並入省一師),毛澤東非常勤奮用功,無論哪個同學找他,都會得到同一個答案:「到報刊閱覽室去找。」他被同學們稱為「毛奇」,這本是一個德國著名將軍的名字,德文為MOLKT,音譯為毛奇,但同學們還是給他起這個外號,其實是稱贊他的文韜武略。

毛澤東在學習上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對於喜歡的文學類課程,毛澤東不僅認真聽,還會記下大量的筆記——【講堂錄】,治學之嚴謹令人佩服;不僅如此,連帶著教課老師,他也非常喜愛,甚至會追到老師家裏去學,比如恩師楊昌濟。

而對於不太喜歡的自然科學類課程,他不會花費很多精力,甚至連考試都是不及格的,全靠社科類課程的高分甚至滿分來「補」。當然客觀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好的學習習慣。毛澤東後來其實也有醒悟,他在1915年6月25日寫給湘生的信中說:

「吾於課程荒甚,從前拿錯主意,為學無頭序,而於學堂科學,尤厭其繁碎。今聞於師友,且齒已長,而識稍進。於是決定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

不僅在學習上有個性,毛澤東在交友之道上更有個性。1915年9月,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友不博而見不廣」,毛澤東就以「二十八畫生」的化名,在長沙各校張貼了一則征友啟事。之所以叫「二十八畫生」,是因為毛澤東的繁體字——毛澤東,恰好是二十八畫。

【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用八裁(尺寸比A4紙小一點)湘紙油印,全文大約百字,都是文言文,書寫用的蘭亭貼體。大致意思:在國家民族陷入危難之際,誠摯邀請具有愛國情懷、肯吃苦耐勞、對時政感興趣的人,一起討論救國救民之道,並準備隨時為國捐軀。

文章末尾,他特意參照【詩經】中的一句話——「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來表達自己征友的誠意,以及對誌同道合之人的強烈渴望。在郵寄啟事的信封上,他還專門註明:「請張貼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

後來,這封啟事被張貼在長沙的各大中學校內,看得人很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過,這樣的「轟動」也帶來不少麻煩。

當時有一些崇尚封建思想的老學究,看到這封啟事後,氣憤地直接把它給撕了下來;更有甚者——湖南女子師範的馬校長,直接懷疑這個「二十八畫生」是在找女朋友,因為他歷來都是反對本校女生跟外校男生交往的。

據【風華正茂的歲月——新民學會紀實】記載,當時馬校長氣呼呼得跑到啟事上面留的聯系人——陳章甫那裏,質問:「陳先生,你怎麽幫人做起找朋友、當媒婆的事情來了,找朋友找到我們女子師範來了!這‘二十八畫生’是什麽人?」

陳章甫笑答:「你完全誤會了,‘二十八畫生’就是‘毛澤東’姓名繁體的筆畫總和...」他還誇贊稱,毛澤東是湖南第一師範八班的一位德才兼備、品學兼優又有鴻鵠之誌的學生。

聽了陳章甫的解釋,這位馬校長並不肯善罷甘休,他又找到當時省一師的校長武紹程核實,得到同樣的誇贊之語後,才感慨說:「這是一位救國人才,有誌氣,有理想,可欽可畏!」

三、「應征者五六人」

征友啟事登出去後,看得人多,但實際相映的卻很少。9月27日,毛澤東在寫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沮喪地說:「至今數日,應者尚寡。」後來過了一兩個月,才陸續有幾個人來應征,11月9日毛澤東又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中開心地說:「...應征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惟此耳。」

據記載,只要有人應征,他都會把人約到自己最喜愛的位於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圖書館見面。見面後也不說什麽客套話,上來就直奔主題:「你近來讀些什麽書?寫了些什麽文章?」也是非常直接了當。

其中,有兩個人後來在中國黨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一個是羅章龍,一個是李立三。

羅章龍1896年出生於湖南瀏陽,當時是長沙第一聯合中學的學生。看到啟事後他十分感興趣,和毛澤東兩人在圖書館一口氣聊了3個多小時。臨別時,仍然意猶未盡,毛澤東興奮地對羅章龍說:「以後,我願與你結為管鮑之誼,要多見面!」

後來1918年4月羅章龍要去日本的時候,毛澤東還專門為他餞行,並寫下一首詩【送縱宇一郎東行】(縱宇一郎是羅章龍的化名)。後來,羅章龍1921年加入共產黨,1923年中共三大之後被選入中央局,排名一度僅次於毛主席。

不過,十分遺憾的是,1931年因分裂黨的言論,羅章龍被開除了黨籍。日後便一直從事著教育行業——歷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的教授,建國後曾多次擔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直到1995年安詳離世。

除了羅章龍,毛澤東當時征到的另一個朋友,就是中共黨史上大名鼎鼎的李立三。

李立三189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1915年透過這樣一個特殊的方式與毛澤東認識;後來,1922年他與毛澤東一起發動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成為了他革命生涯的起點。

不過,同樣十分遺憾的是,1930年因過高地估計革命形勢和自身力量,李立三在全黨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犯了「立三路線」錯誤,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不過李立三雖然犯過錯,但他尤為可貴的一點是,從不避諱而且善於自我批評。李立三犯錯誤時年僅30歲,犯錯誤的時間只有3個多月,但他後來卻坦率地檢討了長達30多年。

1946年春,李立三回到祖國,在延安黨校大禮堂面對延安的黨政軍幹部、黨校學員發表長篇講話。他登上講台,首先自我介紹:「我就是李立三,就是搞‘立三路線’的那個李立三......」

李立三晚年於1967年6月22日含冤離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他平反昭雪,肯定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

在省一師的時候,毛澤東曾對好友蕭三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善於做具體事情,一種人善於做組織工作。前者要多於後者,但是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而毛澤東就是屬於後者,他是一個組織天才。【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就是他組織自己團隊的最初嘗試,雖不能算特別成功,但足以體現了他對於人才的渴望,對於組織一個小團體的強烈願望。

在【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後,毛澤東的下一個大動作,就是建立了五四時期全國影響最大的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組織,從1918年組建到1921年解散,雖然只有短短的3年時間,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大概只有73個人,但卻走出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羅章龍、易禮容、蔡暢、謝覺哉等數十位中共中央委員,其中有7位更是成為了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令人震驚。

四、組織天才

什麽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組織者的天才就在於,他能夠將各色人等的長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鮮少故意暴露或反復指責別人的弱點,最終達成最佳組織效能。毫無疑問,青年毛澤東堪稱組織天才。

首先,他極其自信。在省一師,他的家境絕對不是算好的,相對於那些書香門第出身的子弟來說,他的知識底子也並不深厚——從小到大看的書並不多,因為經濟條件有限,通常只能跟家裏條件好的人借——在韶山讀書時跟文運昌借,在湘鄉讀書時跟蕭三借,在長沙讀書時跟蕭子升借。

但即便如此,他也相當自信,不卑不亢。【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他敢於面向全長沙的學生廣征好友,並且還限定了不少條件——愛國、能吃苦、有決心,這說明他並不是什麽人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當時,有不少同學稱他為「一個巫師」。

其次,他極其謙和。對於比他優秀的人,他不自卑;而對於比他弱小的人,他也能始終保持善良和樂於助人。

自從1917年11月當上省一師學友會總務兼教育部長後,他親自組織了一個面向工廠工人的夜校,親自教他們讀書認字,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不收學費,講義也是他自己編。為了補貼學友會的經費,他除了自己上課,還親自到街上叫賣小吃。

從省一師畢業後,他又組織了湖南自修學校,自己當校長和老師,教的也是那些目不識丁的工人甚至農民。對於底層受壓迫的人,他似乎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想要幫助他們翻身的願望。

再次,他極其堅韌。在省一師讀書的時候,他意識到革命者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於是他做了大量的體育鍛煉,有時甚至故意「折磨」自己的身體,讓它變得更加強健、有耐力。

冷水浴、太陽浴、風浴、雨浴、登山、遊泳、做操....各種各樣的鍛煉,層出不窮,都是青年毛澤東為了強健體魄而用過的方法。有時他甚至故意每天只吃一頓飯,或一些餿了的飯菜,同學表示不解,他表示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胃,讓它盡早適應這樣的艱苦條件,為以後革命事業做準備。

最後,他極其清醒。1918年秋,他帶著新民學會會員北上,為赴法留學奔波,後來包括蔡和森、蕭子升等大量的學生都出去了,唯獨他主動選擇留下來。

他在1920年3月14日給周世釗的信中說了原因,大致意思是:求學不必跟風,在哪兒都可以學到東西,之所以留在國內是因為:1、國內看譯本的效率更高,短時間看的內容更多;2、中國是文明古國,應先把老祖宗的東西學明白;3、光學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結合實地調查,這個在國外很難開展。所以,他要留下來搞農民革命運動,搞社會調查,這是他尤其推崇的讀書方法——讀「無字書」。

總之,從一則小小的征友啟事,可以看出青年毛澤東是相當地自信、主動、有魄力,這是他組織才能的初步展現。後來,他又組織了夜校,組建了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自創了湖南自修學校。直到後來加入共產黨,他開始領導更大規模的組織團體,直到最後,他領導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