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被低估的陳毅:愛詩愛笑像個老好人,為什麽華野九大司令仍畏服

2024-01-13歷史

被低估的陳毅:愛詩愛笑像個老好人,為什麽華野九大司令仍畏服

陳毅在華野的地位備受關註,盡管這個問題似乎一直未引起廣泛關註。一般而言,人們提到陳毅往往會聯想到粟裕,進而可能下意識地認為華野的勝仗主要是在粟裕的指揮下取得的。

確實,粟裕是一位非同尋常的軍事天才,然而要說所有的勝仗都完全歸功於他,這未必全然屬實。在深入分析陳毅元帥在華野所扮演的獨特重要角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關於毛澤東和粟裕「背後」關於陳毅去留的經典歷史。

一、毛、粟「背後」決定陳毅去留

1948年4月,粟裕前往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粟裕與與毛澤東重逢,兩人長時間未見的手再次握在一起。毛澤東認真審視著粟裕,回想起1931年粟裕北上率軍時的年輕面孔,而此時的他已是威震海內的猛將,臉上的皺紋也顯露出歲月的痕跡。毛澤東心生感慨,但更多的是對粟裕的欣慰、高興和贊賞。兩人暢談了很多事情,回憶起過去,對比當下,體味著命運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然而,就在一片歡欣和融洽之際,毛澤東萬萬沒有想到,粟裕竟然在他第一次當面下達的重要決策上堅決反對了他。

這一決策是關於將陳毅調離華野,讓他前往中原局任職,並讓粟裕獨自承擔華野的責任。

換句話說,中央決定由粟裕接替陳毅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這是對粟裕極大的信任,也是對他多年辛勤付出的應有肯定。然而,毛澤東始料未及的是,粟裕果斷地表示:絕對不行,華野不能沒有陳軍長!

毛澤東堅定地堅持中央已做出的決定,將陳毅派往中原局擔任第二書記,以分擔劉伯承和鄧小平的壓力。

粟裕顯得有點著急,繼續向毛澤東提出意見,強調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至關重要,不容輕易更換。如果一定要讓陳毅去中原局,那麽請至少保留他在華東的職責。

毛澤東知道粟裕一向低調謙遜,對他的老上級陳毅(陳毅曾在新四軍擔任過一段時間軍長,而粟裕當時是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有著深厚的尊重。然而,透過往來電報的溝通,毛澤東並沒有真切了解粟裕這種尊重是否真摯。這是第一次面對面、仔細觀察粟裕的反應,毛澤東感受到了粟裕的真誠,他是認真的。

陳毅一直以豁達、開朗的性格著稱,同時他還是位喜好詩歌的軍事將領。在言談之間,他總是和藹可親,經常發出大笑聲,從不和人計較,展現出典型的好人性格。有人稱他為「詩人將軍」,陳毅的確喜歡創作詩歌,和毛主席一樣,他在艱難時刻也能寫出動人心魄的佳作,如【梅嶺三章】已經成為革命經典之一。那麽,陳毅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讓如此傑出的粟裕如此崇敬呢?或許我們要從陳毅整頓山東局勢開始說起。

二、1945年9月,陳毅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任,被派往山東承擔領導責任。

在八年全面抗戰期間,陳毅基本上未曾在山東活動,一直由羅榮桓負責領導。然而,1945年9月,羅榮桓奉命率領山東部隊主力北上東北,中央緊急調遣陳毅前往山東,全面接替羅榮桓領導山東的經略工作。

局勢復雜,國民黨軍已經調動10萬大軍進入徐州,準備繼續向山東進攻,奪取山東。與此同時,山東主力部隊幾乎被調空。

八路軍山東軍區一、二、三、七師,以及五、六師的絕大部份主力,18個警備團和基幹團,部份軍政幹部,總計6萬多精銳全部撤走。僅剩下四師、八師兩個主力,以及區縣武裝大隊,總人數僅有5萬,實力相當薄弱。

山東根據地經過八年多的經營,是透過艱苦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羅榮桓全力撤走也是非常不情願的,因為如果拱手讓敵人占領,多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在羅榮桓堅持的情況下,中央同意帶走一部份兵力,但少帶走幾個人。經過多次商議,羅榮桓最終留下了山東部隊的四個師長和一個軍區司令,包括四師師長廖容標、八師師長王麓水,以及三師師長王建安、六師師長聶鳳智,以及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

陳毅對這四位師長並不太熟悉,與八路軍部隊也幾乎沒有接觸。在這種情況下,指揮難度可想而知。

根據【陳毅傳】的描述,當時陳毅手下的兵力有一些剛剛從地方武裝升級而來的,所謂地方武裝就是縣大隊級別,擁有一條槍已經不錯。還有一些是在某一地區活動多年,不願離開老家的。在幹部方面也面臨諸多難題,一些幹部對陳毅不熟悉,性格強烈,不太願意聽從指揮。還有一些互相陌生,尤其是指揮風格和用兵習慣需要充分磨合。至於哪些人個性強,熟悉軍史的人都清楚。

陳毅之前並非以軍事奇謀見長,在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境況下,不僅要守住原有的成果,還要面臨開啟山東局勢的壓力,任務十分艱巨。

國民黨軍也在打聽山東的對手,得知是陳毅後,都認為他雖然是共軍宿將,但在領導新四軍時並沒有太多亮眼的戰績,似乎不足為慮。

就在敵我雙方高層都在關註山東局勢的時候,陳毅在山東卻突然展現出一套強有力的戰術組合,直接震懾了老蔣。

實際上,在陳毅進入山東指揮位置之初,他就采取了一些出奇不意的策略,為幾個月後的突出表現打下了基礎。

陳毅從延安坐上美國飛機,飛抵晉東南,與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誌一同抵達濮陽。隨後,他從濮陽進入山東,與山東八師的一個團匯合。在繼續東進、即將跨越津浦路時,陳毅突然下令停止行進。盡管還未正式交接指揮權,但他迅速命令該團團長立即停止一切工作,組織全體人員迅速拆毀津浦路。

津浦路北至天津,南至南京浦口,與今天的京滬線相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理說,以羅榮桓的戰略眼光,不應該忽視這條鐵路的重要性。然而,由於羅榮桓正處於身體不適且專註於北進大計,無暇顧及破壞鐵路的事務。

陳毅尚未真正接管山東指揮職務,卻以職業軍事家的敏銳判斷力預見到,若國軍北進,必定沿津浦路向北推進,攻占泰安,直至進軍濟南。這時山東兵力薄弱,面對國軍的全力攻勢,難以抵擋。因此,打通這條路成為至關重要的任務。

陳毅下達了這一命令後,八師的團隊認真執行,切斷了濟寧段鐵路數十裏,結果極大地阻礙了國軍主力的前進。

三、三場戰鬥將蔣介石打得手足無措

與羅榮桓交接後,陳毅幾乎沒有時間熟悉形勢,就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局面。

國民黨軍以10萬人的主力部隊沿津浦路北進,利用鐵路進行火力壓制,斷路後則利用騎兵和汽車運輸。他們不僅成功占領了徐州至濟南的多個重要地區,還控制了山東省城濟南、重鎮泰安、交通要地鄒城、臨城等地。

陳毅在這個關頭面臨兩種選擇。

一種是采取退卻戰術,率領剩余部隊撤至魯中山區,堅守已有解放區,待兵力恢復後再與國軍決一死戰。雖然當前的壓力相對較小,但失地易奪回的難度較大,日後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另一種選擇是迎頭迎擊,切斷徐州與濟南之間的聯系,截斷鐵路,占領中間的關鍵城市,將國軍兩個軍孤立在我軍後方。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但陳毅面臨的困境在於手頭的兵力實在太有限。

陳毅選擇了第二種打法。

而且,他打得相當有策略。國民黨軍貪心過頭,後方兵力尚未完全趕到,卻將10萬人馬散布在近400公裏的廣大空間上。這時國軍的兵力猶如啞鈴,兩頭厚,中間薄,陳毅敏銳地選中臨城(今山東棗莊市薛城區)、滕縣(今山東滕州市)一帶展開攻勢。共進行了三場戰鬥,每一場都打得十分出色。

第一場戰鬥先占領了鄒縣,從濟徐之間切開一條口子。由於國軍兵力不足,無法及時派兵增援,陳毅下令山東八師主力迅速奔襲,結果在敵人還沒弄清楚狀況之前,將當地的偽軍2500人和已經放下武器的200名日軍全部殲滅。

第二場戰鬥幹凈利落地消滅了吳化文的部隊。吳化文率領第五路軍不自量力地前來進攻,陳毅集中近兩個師的兵力設伏,全殲了吳化文的部隊。吳化文孤身逃走,此戰全殲敵軍4000余人,再次取得輝煌的勝利。這是一場打得非常出色的包圍戰。全軍士氣高漲,陳毅夫人張茜也正好來到軍中。夫婦二人一年多來首次團聚,陳毅戰勝敵軍後又見到夫人,心情格外暢快。兩人騎著馬在隊伍前面走,陳毅一貫喜歡吟詩作歌,此時更是一路歡歌。將士們也被陳毅的激情感染,整個場面異常熱烈。陳毅獨特的個人魅力為部隊士氣註入了強大的動力,在各大野戰軍首長中獨樹一幟,對於增強部隊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第三次滕縣之戰成為山東八師的勝利,兩次連勝提升了士氣。在一對一的師級對決中,八師不僅成功攻占滕縣,還生擒了守軍一個師的國軍,共斃傷俘敵8600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八師師長王麓水在一線觀察地形時不幸中彈殉職。若王師長幸免於難,他必然成為未來的主力縱隊司令員。在華野縱隊中,一級首長55年授銜基本上都是由中將開始,許多人甚至晉升為上將。王麓水的意外犧牲可謂是一大損失。

津浦路三戰徹底破壞了國民黨軍進占山東的計劃,為華中部隊北進、山東部隊南下爭取了空間。蔣介石原以為占領山東輕而易舉,卻沒料到山東會突然湧現出陳毅這樣的領導人,橫刀奪路,讓國軍措手不及。這幾場戰役讓國軍對陳毅刮目相看,以至於在提及山東共軍首領時,人們總是會首先想到「匪首」陳毅,而不是粟裕,盡管後來確切了解到華野的實際指揮者是粟裕,但這種稱呼卻一直沒有改變,可見心理上的陰影有多深。

四、九大司令的崛起

1947年1月,山東、華中兩大主力展開統一整編,形成了華東野戰軍,下轄九個步兵縱隊。這便是後來聲名遠揚的九大縱隊。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縱隊,由於其結構、兵員和裝備與步兵有很大不同,這裏就不再詳述。

九個縱隊的司令員分別是一縱的葉飛(來自華中),二縱的韋國清(華中),三縱的何以祥(山東),四縱的陶勇(華中),六縱的王必成(華中),七縱的成鈞(華中),八縱的王建安(山東),九縱的許世友(山東),十縱的宋時輪(山東)。

九位司令員中有五位來自華中,四位來自山東,其中宋時輪是從延安空降過來的。這九位司令個個都是戰功赫赫的勇將,各自性格鮮明,其中不乏張飛式的英勇人物。陳毅在兩大主力合並之初就意識到會有各種小問題,直截了當地說,不要有人給我耍花招,兩大主力合並到山東打大仗是中央的決定。

陳毅還說,不要一只眼看著他,一只眼看著粟司令(粟裕當時擔任華野副司令員),中央明確規定,我負責總指揮,粟司令專門負責指揮,沒有二話可說。

陳毅這番話說得非常有信心,也表現出他的堅定態度。

就資歷而言,華東方面沒有人能與陳毅相比。在井岡山時期,他是朱德的主要助手。長征後,他留在南方執行遊擊戰爭任務,在骨肉橫飛的戰場上贏得了一條生命。這是最考驗革命意誌的事跡,只有透過這樣的歷練,才能贏得最大的尊重。後來,在抗戰中,他擔任新四軍軍長,獨當一面,顯示了中央對他的高度信任。在他的領導下,這些年輕的縱隊司令們誰也不敢有二話可說。無論你們多老資格,有誰能超越陳毅呢?無論你們多擅長打仗,能比得過粟裕嗎?

在領導藝術方面,陳毅展現了非凡的貢獻。華野原本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部隊,被陳毅一壓,誰也不敢有異議。這顯示了陳毅的嫻熟領導技能。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陳毅不在,這幾位縱隊司令之間雖然有足夠的覺悟來成功磨合,但這種自發的、被動的磨合必然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肯定會發生一些小摩擦。即使有粟裕的指揮,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使九個縱隊像是經過多年磨合的老部隊一樣協調一致。

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毅對華野的戰鬥力做出了不可估

五、臨沂山中巧設謀略

在萊蕪戰役中,陳毅展現了他軍事生涯中的獨特智慧。

1947年1月底,國民黨軍采取南北兩線夾擊,試圖在臨沂一帶消滅華野主力。

實際上,陳誠是此戰的總指揮,而薛嶽則坐鎮徐州,充當旁觀者。陳誠在戰略層面並不出色,但在此次戰役中,受到高級軍事領導的指點,吸取了宿北、魯南戰役失利的經驗教訓,讓各部國軍采取了緊密靠攏的陣形緩慢推進,逐步逼近臨沂城,迫使華野在此決戰。

陳誠認為,臨沂是山東共軍的首要據點,必須堅守,共軍不會輕易放棄。因此,進攻時要沈著冷靜,不急於沖鋒。陳毅和粟裕為了引誘敵人深入,毅然采取主動出擊,成功殲滅了國軍大陣右翼的郝鵬舉部隊。然而,陳誠仍然指示各部隊保持冷靜,緩慢而有序地推進。

這使得形勢變得相當危險。

國軍南線擁有60個團的兵力,而華野主力也只有近60個團,敵我兵力相當。但在火力、兵員素質以及空中支援方面,我軍遠遠不及國軍。如果敵人的鋼鐵長蛇陣如期推進,我軍必然會吃大虧。

華野的高層開始感到擔憂。中央也認識到局勢的危險性,多次致電陳毅和粟裕,鼓勵他們要沈著應戰,將敵人引入包圍圈再進行打擊,必要時可以考慮撤離臨沂。然而,如何引敵深入?放到哪裏最合適?即使是再有智謀的人,也難以給出明確的答案。

在關鍵時刻,陳毅提出了一個極具創意的策略:放棄臨沂,北上打萊蕪,殲滅北線的李仙洲集團。

陳毅的想法並非輕率,而是基於幾個現實考慮:

首先,南線敵軍進展緩慢,每天只能前進6公裏。這為我軍北上轉兵提供了機會。既然敵軍追求穩健而緩慢,那就讓他們繼續追求吧。

其次,北線的李仙洲集團只有9個師,約9萬人,而我軍主力達到27萬,對李仙洲形成了絕對優勢。

第三,中央已經明確表示必要時可以放棄臨沂,解除了政治包袱,從而在魯中、魯南展開戰略回旋。

第四,南線的歐震集團屬於國民黨軍中的主力,難以對付。而北線的李仙洲集團則是東北軍、西北軍和蔣介石主力的混合體,李仙洲還與他的上級山東省主席王耀武關系緊張,軍政不和是失敗的先兆,因此選擇打擊李仙洲是最佳選擇。

粟裕深知陳毅的威望,立即理解了他的意圖。

在陳毅的奇謀啟發下,粟裕制定了萊蕪戰役的整體計劃。這一計劃成就了那場歷史上令人銘記的三天,成功殲滅了國民黨軍5.6萬人的神奇戰鬥。

我們不是故意誇大陳毅的功績,而是根據官方出版的【陳毅傳】和【粟裕傳】明確無誤的記載。創意來源於陳毅的萊蕪戰役在山東萊蕪的紀念館中,陳毅元帥的雕像依然傲立。

嘻嘻哈哈的外表下,隱藏著深思熟慮的謀略,正如陳毅元帥所展現的一樣。

六、全力支持粟裕的果斷決策

1948年初,中央做出了重大決策,派遣龐大的兵力,由華野指揮,向江南發起三個縱隊的進攻。

這一決策是在中央看到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後做出的。進攻敵人的心臟地帶,能夠迅速加速蔣家王朝的崩潰,這是當時中央達成的共識,也是陳毅深信不疑的。

為此,陳毅寫下了一首充滿熱情的詩篇:

在楊溝小住一個月,左右考慮著費心思。彎弓盤馬故意不發,因為擒賊的目標是擒王。北國的勢力摧枯如狂,中原逐鹿更顯英勇。五年的勝利今可蔔,穩步渡過長江派遣粟裕。

然而,令中央和陳毅都大感意外的是,粟裕大膽地提出,暫時不宜跨越長江,而是應該在中原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這讓陳毅感到有些尷尬。

隨後,粟裕對陳毅詳細分析了敵我形勢。

首先,我軍南渡雖然戰略上占據主動,但是否會引起國民黨軍的戰略調整還難以確定。

其次,三個縱隊的6-8萬人南進後,能否在江南建立像山東那樣穩固堅強的根據地?如果無法做到,傷亡代價必然巨大。

第三,華野將主力分出,黃淮和中原地區敵軍兵力占優,華野及中野部隊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1948年4月,粟裕與陳毅在城南莊會面後,再次詳細解釋了暫緩進攻江南的必要性。陳毅越聽越覺得有道理,毅然改變了之前支持南進的立場。

作為華野的領導人之一,陳毅展現出了政治家的擔當,毅然改變了方向,與粟裕一起向中央建議改變原有戰略,暫時停止挺進江南,而是留在中原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鬥。

改變中央的決定可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只有粟裕一個人反對,能否說服毛澤東還難以確定,但加上陳毅,就有了更大的分量。

最終,在粟裕的堅持和陳毅的堅決支持下,中央最終撤回了挺進江南的決定。

總的來說,回顧華野成軍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如果沒有陳粟的全力支持,恐怕不會這麽順利。陳毅在華野的特殊地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高位顯赫,更是因為他實實在在用勝利換來的。

沒有哪位元帥的地位是白來的。